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论文针对目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CALL)开发实践中理论体系较为薄弱的现实 ,基于第二语言习得 (SLA)的理想条件假设 ,提出了多媒体CALL开发中的设计原则。该文列举了从SLA理论推导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理想条件假设 ,诸如语言输入的显著化 ,互动机会以及以交际为中心等。文章还对每条假设作出了推论 ,对多媒体CALL的开发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考察语言交际行为,并对认知语境、程序制约及最佳关联等概念做出了独特的解释,为人们了解和认识第二语言学习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从二语模因接受者的角度探讨影响二语学习者最终获得第二语言模因的两个重要因素:同化和记忆.  相似文献   

4.
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是最有争议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它主张习得的一个主要条件是习得者借助于语境和语言信息理解略为超出其语言水平的理想的语言输入。这一假设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教学领域受到极大的重视和研讨 ,但同时不管是理论本身还是该假设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指导都招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5.
应用语言学的重要领域—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世界上的有关语言专家、学者、特别是从事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应用语言学家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第一手材料和实验得到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解释多变量的第二语言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theory)、“模式”(model)和“假说”(hypothesis),有些相互冲突,也有些相互补充,但“真理”仍然在黑暗中,正如Mclaughlin等人(1983)所说的那样,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还没有找到一条绝对真理,我们都像盲人摸象一样,试图描述象的形状。但是,只要人们不固持己见,多吸收他人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我们就会离真理更近一步。本文分析介绍现有流行的理论观点,指出其中的不足,以便更清楚地了解第二语言系统发展的事实,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6.
按照行为语言学的理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L2)和外语(FL)时所犯的语言错误大多数是受其第一语言母语(L1)影响造成的,因此行为语言学非常注重研究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以前所学的语言对新语言学习的阻碍干扰的方式”(Ellis,1985:22)。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这样。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语言的干扰只是第二语言学习中诸多错误产生的根源之一。Ellis在对第二语言错误作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之后阐述道:“语言错误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现象,而作为其因素之一的语言干扰(interfe…  相似文献   

7.
成人“语言习得机制(LAD)”或“普遍语法(UG)”是否仍然起作用?当成人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第二语言 进行自然地交流时,能否有效地习得这门语言?语言课堂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自然的习得环境使学生更有效 地进行语言学习?本文回顾了有关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得出成人二语学生的天生的语言资质或普遍语法 (UG)仍然有效的结论,并提出采用交互式语言教学的方法能够使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促进有效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8.
成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与母语的自然习得完全不同。然而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可以而且应该从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他对“习得”和“学习”概念的区分;对“输入假说”的研究和“i 1”(可理解性输入)的提出,使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进入一种近似于习得性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语言运用的目的,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改进不无启发和助益,值得吸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克拉申输入假设对目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上介绍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输入假设 ,并从实践上探讨该假设对目前外语教学的有益启示 ,旨在提高与加强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的质与量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语青学Krashen所倡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他的理论主要由五条关于第二语言的假设构成,即:习得-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输人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Affective Hypothesis)。其中“输入假说”是克氏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理论在语言学界得到了许多实验支持,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挑战。集中介绍“输入假说”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是在区分习得和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输入假设与习得有关。可理解的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较低时才能见效。可见,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取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低情感过滤,有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语言共性与语言标记性理论,结合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收集的资料,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结果表明:与对比分析假设相比较,语言标记性理论对于解释母语迁移现象及第二语言习得者面临的学习困难有较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S. D. Krashen(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的假设,如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假设,语言调控假设,语言输入假设,自然顺序假设与情感过滤假设;讨论了<新编大学英语>教材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旨在以此带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可教性假设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处理策略对第二语言发展具有阻碍和制约作用,学习环境对语言习得顺序的影响不大。课堂教学不能超越学习者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只有当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处理所学语言结构的先决条件时,才能习得所教内容。可教性假设对语言习得顺序的解释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具有现实的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影响 ,人们一度把“教”与“学”纯粹当作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教”而忽视“学”。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在认知语言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 ,第二语言教学中心转向关注“学” ,同时又出现淡忘“教”的倾向。本文探讨上述两种偏颇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 ,认为在中国的语境下学习外语 ,“教”与“学”不可偏颇 ,否则既不利于第二语言成功习得又阻碍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键期假设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设使人们意识到年龄对学习语言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该假设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运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议正式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应确定于 1 2岁 ,并对小学外语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关系的认知困惑,是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将教师信念作为从实践层面进入到理论层面的接口,并将教师信念分解为“三观”,即语言能力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是探讨解决教师实践—理论关系认知困惑或障碍的有效路径。科学的“三观”应分别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相联系,并以其为支撑,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三观”,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探求与之相联系的理论,从而更容易建立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直接联系,更科学地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理论从人的大脑发育程度出发认为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外语具有优势。除此以外其认知能力水平及情感因素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年龄包括人的大脑发育程度,认能能力水平及情感三种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学习的第二语言内驱力的分析,初步归纳出第二语言学习的驱力的五种较明显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的继承性、个体性、波动性、可探性和逆反性。这种归纳可从一个侧面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启示,帮助他们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的心理特征。同时,作就激发学习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也是对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水平和人格品质的培养过程。要激发第二语言学习内驱力,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研究怎样激发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的内驱力,就要研究学习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追求高目标、高层次化。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Second Language Acguisitio)是以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副教授S.D Krashe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在70年代提出的,该学说总结了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进入70年代后期,国外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不断提出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学习某种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应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能直接使用该语言的场所和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接触广泛的语言材料,进行协商交际,以便获得可理解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