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冯天瑜先生的《新语探源》,识见敏锐,新意迭出,注重概念辨析和论理的研究是其重要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关键新词深挖细探,辨误析疑,在有关概念的发现和厘定上深造自得,独辟新境。其二,深入相关学科,将概念解析与社会文化态势及传播主潮相结合,由小见大,以点带面,开掘词语的文化内蕴和意义功能。其三,重视新语构成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将关注目标定格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之上,体现出建设性的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2.
明代林茂桂编撰《南北朝新语》一书,主要辑录南北朝故事,突出南北朝士人的精神和生活面貌。作为一部“世说体”小说,《南北朝新语》取材《南史》《北史》,通过对具体类目的增删剪裁、对人物的品评以及人物事迹的择选,充分体现出编撰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南北朝新语》的体例与《世说新语》一脉相承,既有继承又有新变,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分门隶事,以类相从;依人而述,品第褒贬;断而不断,勾连互见。  相似文献   

3.
当前,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和汉语新词新语研究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却一直处于一个相对非常薄弱的状态。文章通过分析汉语新词新语的存在和使用现状以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现状,指出其中问题,并从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几点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语探源》是从文化史角度对近代汉字新术语生成问题作全面考察的国内第一部较大型著述。它从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揭示汉字新术语生成之源,凸显出汉字文化在中国、日本近代文化转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日源汉字新语的形成、入华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推进了相关研究;在中国近代重要概念的由来、形成问题上也有可贵的创获。  相似文献   

5.
《新语》乃陆贾作品中的唯一见存者,它是研究陆贾思想、文学诸成就的唯一原始资鉴。《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陆贾之赋为首一派。然陆赋阙佚,若干问题成为历史悬案。本文试从《新语》索隐陆赋风格由它抑扬铿锵的韵律、排比铺陈的声势,差可想见陆赋的形制与规模,并可窥及陆赋与屈荀赋并辔及扬雄入主陆派之由。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者对外来词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学术历程,1978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是这项工作的一个总结。以往的研究常常囿于纯粹的语言学范围,与文化学和文化史的工作少有联系,冯天瑜著《新语探源》将语言与社会—文化史的互动综合起来考察,取得了很大突破,其关于“回归侨词”的研究尤富创识。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而新语流行语更是及时反映出相应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变化。本文从语义学入手分析近年在"新语流行语大奖"上评选出的日本新语流行语,旨在探索流行语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通过流行语来考察当代日本社会的风貌及日本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为了对这些新的事物进行描述或者对新的问题进行表达,很多汉语新词新语出现了,这些汉语新词新语非常活跃,也非常敏感,具有时代发展的代表性。虽然目前汉语新词新语翻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但汉语新词新语的来源、特点及翻译的规范和方法的研究还不多。文章对汉语新词新语实例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及翻译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个开放系统,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语言又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作为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语言各要素中,词汇又是最活跃、最敏感、最具代表性、最具开放性,同时也最具时代意义的要素.英语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本文拟就新词新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作一探索以便对研究新词新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日语新语也不断涌现。从日语词义的变化着手来研究日语新语,不但能达到研究日语词汇的目的,而且也能进一步加深对日本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西学研究,大致呈现出“以西格西”、“以西格中”和“以中格西”三种形态.本文以西方经典研究的典范——荷马研究为例,具体分析国内学界在荷马研究领域对上述三种研究方法的应用.透过中国的荷马研究,中国学人深入认识西方、最终回归本土、复兴国学;乃至运用国学传统阐释西方经典的努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成人教育的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学习与青年学生不同 ,他们侧重于从经验中学习 ,目的性明确 ,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但他们的学习也常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存在局限性。要提高成人教育的有效性 ,一要走自学、互学的路子 ,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实现知识和经验共享 ;二是改革培训的方式方法 ,提高在教师指导下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民间法研究的话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民间法研究话语做一个解读.民间法研究反映出当代中国法学正在走出简单的唯国家中心主义立场,而转向社会本位的立场;在法学/法律制度的发展动力开始从唯政府推动的一元而转向多元;在法治建构上逐渐从一元图景取向向多元图景取向共存的立场过渡.当代中国民间法研究,是中国法学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从认识论到方法论重新定义了语境。关联理论对语境研究的贡献在于它把语境研究从静态引向动态,从客观分析层面延伸至心理综合层面,从描写性研究扩展到解释性研究,从而推动了语境研究范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5.
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艺术学不等于特殊艺术学或门类艺术学,不同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艺术学一开始是作为与心理学美学针锋相对的美学流派出现的,它试图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方法上区别于思辨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并没有实现它所预设的精密科学的目标,与其说它是科学性质的学科,不如说它是哲学性质的学科。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6.
“回归”派对“转向”的批评,一方面提醒我们不要忘“本”.另一方面却又借口翻译学边界的确定将外部研究排斥于翻译学之外。本体研究与外部研究均属于翻译研究的范畴.两者是互补关系.没有主次之分;研究热点、重点是有阶段性的;翻译学的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为翻译学画地为牢、修墙筑垒并不利于它的繁荣与发展。各派各说应该互相包容;对各种翻译研究范式的正确态度是:恋旧但不要守旧.求新但不应该喜新厌旧。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文学的传播学研究大约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真正形成气候大约在90年代中期,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从传播学这个新视角探索文学问题,是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传播学自身充实和发展的需要.从文学传播研究内容的范围和角度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断代的文学传播研究,另一类是从某一个理论角度研究文学传播问题.总的来看,现有的文学传播研究范围大、角度多,有成绩;论文数量不少,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多数研究者还停留在简单地套用某些传播学理论,较表面地说明文学问题.鲜见真正从传播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文学问题,从基础理论着手,宏观把握文学传播的基本理论,"发现"出文学独特传播规律的有新意的文章.实证研究方法理应被借鉴到文学传播的研究中,成为风气,从而改变目前思辨、定性的研究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研究回族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清真寺,由于中国地理以及地方建筑的特色,使得南北、东西的清真寺风格各具特色。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有关清真寺的相关理论,本文从清真寺组织以及清真寺建筑艺术这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东北回族清真寺的建筑及其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编辑学也要一方面从时代发展、学科发展、编辑主体特性三点来开展编辑学创新教育;另一方面要从编辑学教学实际出发,探索编辑学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哲学视角对翻译开展研究有助于拓宽翻译的研究视野。在哲学思维的差异以及哲学方法论的异同两个方面对中西翻译研究哲学路径进行比较,从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概念、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融合、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生四个层面探析了中西翻译理念的异同与发展趋势。当今的翻译研究已从对立走向融合,呈现出多元互补的发展态势,翻译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