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造》杂志是五四时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在1919年9月至1922年9月的三年时间里,它对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俄国社会主义、德国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译介,同时,它还成为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主要阵地之一。《改造》杂志在对社会主义思想译介的过程中,摈弃门户之见,注重学理研究,兼具实效性,因此影响广泛,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过,它主张渐进的社会改良,反对走俄国革命道路,表现出一种不协调的温和色彩,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五四启蒙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争鸣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与社会》以20世纪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知识分子为对象,详述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导向作用及产生的重大影响。作者将知识分子定义为给政策制定者带来巨大影响的"理念工作者"。但鉴于他们并不为自己所制造的舆论负责,作者将他们在职业道德上的缺陷概括为"圣化构想"和"辞令技巧"。该书对西方知识分子缺乏道德责任与底线的现象提出了直接的批评,不仅是针砭西方知识分子逾越道德底线的代表作,也是了解当代美国社会思潮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陈安民 《求是学刊》2013,40(2):157-163
王夫之的历史借鉴思想在《读通鉴论》中有集中的体现,在其卷末"叙论"系统的论述和文中个案评述的结合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注重史学在历史借鉴中作为中介的重要性,强调对历史借鉴的自觉意识,阐释了历史借鉴的辩证方法,指出了历史借鉴的广泛性。这一内容丰富而有机联系的历史借鉴思想,对于治国安邦和修身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桂玲 《唐都学刊》2004,20(2):85-89
复杂的时代背景、丰富的政治经历以及撒路斯特、李维的影响 ,使塔西佗形成了矛盾的政治思想。这主要体现于他的传世佳作《编年史》中。从《编年史》入手 ,具体考察塔西佗的政治思想 ,可以看出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5.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罗欢 《探求》2006,(6):69-71,44
赵岐是汉代注《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历代注《孟》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其作《孟子章句》有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的思想动因,由此导致了《孟子章句》的训释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本文试结合《孟子章句》本书、《后汉书》赵岐本传及汉代大的时代背景等内容对此进行分析,也应合了孟子“知人论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敖运梅 《社科纵横》2003,18(1):62-64
通过对《杂感》诗首、颔、颈、尾联的具体剖析解读可见 ,在黄仲则创作的诗作中 ,《杂感》一诗几乎蕴盖了他毕生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质 ,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命运与艺术追求 ,表露了乾隆盛世下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作为<水浒传>最早的续书,<水浒后传>李俊等英雄的"海外立国"是其特殊的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意蕴."海外立国"涉及远涉海外是忠义英雄的无奈之举、创建国家是忠义英雄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斥佛入道表现忠义英雄神归故里等几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浒后传>"乱世忠义的悲歌"这一主题,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水浒传>英雄结局的反思,从而说明作者对明末清初严酷现实的极度失望.解析"海外立国",是把握<水浒后传>主要思想意蕴、创作者思想指归与感情倾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慎言”,这是基于他对语言的重要性和语言规范必要性的认识.孔子施教中处处体现他的“慎言”思想,即主张注意听众的对象和说话的场合,不肆意批评攻击他人,不怨天尤人,肯定“慎言”的弟子,批评“不慎言”的弟子.孔子自己也是践行“慎言”思想的典范.孔子的“慎言”思想闪烁着的朴素辩证法的光辉,具体体现为对立统一规律、形式服从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相似文献   

10.
冉耀斌 《社科纵横》2003,18(1):60-61
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以来 ,人们对魏延的形象一直持否定态度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并不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 ,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大将 ,曾为蜀国立过汗马功劳。作者在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有意抬高诸葛亮 ,贬低魏延 ,可罗贯中又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在创作时力求人物形象符合历史和艺术真实 ,所以在塑造魏延形象时 ,内心也矛盾重重 ,塑造的魏延形象也并不统一、完整 ,以致在写诸葛亮时也左右为难 ,欲益反损。本文就魏延形象的塑造来考察作者的思想矛盾 ,给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看周族先祖的农事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 《学术交流》2005,(5):157-160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不管是对现实的描绘,还是情感的抒发,不免带有农业文化的烙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农业社会的诸方面内容。《诗经》中的大量诗篇对周族先祖的农耕、纺织、渔猎、采集和畜牧活动都有详细的记述和描绘。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9):135-137
作为晚明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在晚明文学史上具有领军人的意义。概述钟惺《史怀》内容,归纳其客观公正之态度、章法结构之周密、个人性情之体现、儒家正统之主张等史评特点,不仅对钟惺史评类作品研究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了解明清评点文风对《史记》之接受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文玉 《社科纵横》2007,22(11):124-125
《红楼梦》被誉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具有典型的现实性和历史性。本文从《红楼梦》的文本和当时清代统治下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红楼梦》所展现的社会中的法制及其现实影响,以及作者曹雪芹想要表达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蓉 《浙江学刊》2023,(5):195-202
丁玲在《杜晚香》中传达的是对革命理想人格和自我精神终点的一种预设——一种更高的自我,但杜晚香并非完全现实中丁玲的反映,相对于杜晚香的平静,丁玲的世界仍是不安的,她内在的意志仍一如既往的强劲。如果说早期丁玲的创作表达了个人主义式的欲望,那么随着转型后与社会的联结,她心理化的欲望就转换为了身体的行动,革命使她的主体得到了有力的锻造。然而,从其后半生的文学创作来看,实践的意义并没有在其文学创作中发挥出来,创作主体处在凝固而非流动的状态,《杜晚香》就是这样一个主体静止的文本。尽管丁玲将“情感”看作是文学创作的法宝,但她深入生活获得的情感主要是人伦层面的,将这一感性的情感与革命的理性对接、融合对她而言却存在着困难。  相似文献   

15.
16.
《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深刻影响着历代学者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理解,但这一观点却并非是对先秦思想的忠实还原,而是基于其时代思潮与自身学术立场所作的理论建构.先秦学者多以人论学而不称家派,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始以家论学,将诸子分为六家,并欲以道家统摄诸子.《汉志》又扩展为"九流十家",将司马谈口中的"道家"降格为"杂家",并以六艺统摄诸子,以"诸子出于王官"说为其羽翼.然据《庄子·天下》篇所论,六艺与诸子并非相互统摄的关系,由此可见《汉志》"以六艺统诸子"的观点是基于其时代立场所作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灯下漫笔》中所揭示的"第三样时代"即为人的现代性全面发展的时代。所批判的两个时代的循环——"暂时做稳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是高扬人的现代性价值的宣言,是个人追求人的现代性的哲学表述。而与《灯下漫笔》构成文本互涉的《祝福》,是鲁迅揭示两个时代循环的文本诉求与思想印证。以此观之,鲁迅作品被视为人的现代性意义最典型的表达,是因为鲁迅思想彰显的是对启蒙现代性价值的追寻,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确立人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以言论政"的舆论空间——《观察》周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在当时国际上美苏争霸、国内国共武力对立的形势下,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报人储安平在上海创办了一份以标榜独立、客观、超党派为立场的刊物,即《观察》周刊。刊物鼓吹自由民主、批评时政、追求科学与理性,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刊物具有鲜明的办刊理念等原因,因而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封杀。虽然后来得到复刊,但内容、风格、语言等都不同于以前。  相似文献   

19.
迷途知返的羔羊——从《红字》看霍桑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令辉 《社科纵横》2007,22(6):176-178
霍桑的《红字》被认为是开创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河。此后,有关《红字》的评论层出不穷。很多作品对文中主人公如海丝特、齐灵渥斯、丁梅斯代尔的形象进行了探讨。而笔者认为,作者实际上在借这些形象的塑造旗帜鲜明地表达他保守的婚恋观点。而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家族历史以及时代背景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王永全 《社科纵横》2012,(4):173-175
存在主义伦理的兴起与极权主义具有一定的关联,以自由感知为基础,包括社会责任、自由、人道和诚实等。小说《一九八四》的双重思想作为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违背存在主义伦理,具有欺骗性、荒谬性和"虚化"性。文章探讨了存在主义伦理的基本观点和小说中双重思想的本质,分析了双重思想对存在主义伦理的消解及其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者对极权主义的悲观情绪和对公正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