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国家公园体制顶层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制度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保护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提出建立以统一分级管理、国家评估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严格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监管、社区共建共管、全民参与共享、资金投入保障等8个关键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框架。经梳理国内研究进展和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验成果,初步明确各项制度的基本要点和关键任务,分析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相应建议,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国家公园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公园处在发展初期,借鉴国际经验,探寻国家公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借鉴世界代表性国家公园在管理理念、经营机制、资金机制、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祁连山地区实际情况,未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发展应建立垂直管理体系,建立特许经营机制和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分区制定管控要求和保护措施,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促进社区发展,推动国家公园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的必要性与路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保护的同时兼顾合理利用是国家公园区别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特征,适度发展旅游是国家公园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发展旅游被视为是对自然保护的威胁,国家公园该不该以及应如何发展旅游,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剖析了当前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重保护、轻利用的倾向,然后从3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公园发展旅游的必要性.首先,适度发展旅游是国家公园实现综合功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实现国家公园的保护、科研、教育和游憩等综合功能;其次,国家公园发展旅游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协调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的二元矛盾,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第三,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国家公园发展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认识和了解“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概况的基础上,提出设立中国第一座国家公园——太湖国家公园的建议及相关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和了解"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概况的基础上,提出设立中国第一座国家公园--太湖国家公园的建议及相关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6.
7.
国家公园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土空间管理形式,但在中国要实现其管理目标面临“人、地”约束。为此,可以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系统3个层面,分别识别国家公园的生态边界、生产边界与管理边界。保护地役权仅限制影响具体保护目标实现的集体土地的利用方式,而避免影响其他收益行为,这一“非占有性”特征使其契合多层面管理模式,因此有望克服“人、地”约束,实现国家公园以生态完整性保护为目标兼顾社区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统一管控。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利用空间分析技术,以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以维持群落动态与正向演替为保护目标,分析包括以茶树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区的空间差异化保护需求与管理方式。分析发现不同地形与生物因素下,茶山需要差异化管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层面空间管控的保护地役权制度,能够解决社区土地权属复杂与生计的自然依赖性强等问题,可以打破模式化的功能区划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完整边界,从而更精准地匹配社区行为与保护需求,统筹协调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实现空间统一管控并进而实现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9.
全民公益性理念作为国家公园的核心理念之一,需要予以法制化.全民公益性理念的内涵包括全民共享、共有和共建三个方面,共享是全民公益性的核心,共有和共建则分别从国家公园管理和建设两个方面为全民共享提供了保障.现有国家公园地方立法虽已在立法目的 、原则和规则三类条款上对全民公益性理念进行了表达,但存在对全民公益性理念内涵认识不一致、立法表达体系性不强的问题.《国家公园法》应当在立法目的 和原则条款上对全民公益性理念予以规范表达,同时在具体规则条款中分别从共享、共有和共建三方面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实现对全民公益性理念的体系化表达.  相似文献   

10.
《山西老年》2014,(3):40-40
拱门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犹他州东边,是世界风化拱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除天然拱门外,还有巨大的平衡石、尖塔石柱、鳍状石、石墩孤丘和石化砂丘。天然奇景耸立在大片沙地上,不愧为"赏岩天堂"。这里保存了二千多个自然形成的矿岩拱石,包括举世闻名的典雅拱门,拱门大小不一,最小仅3米,最大景观拱门长达93米。这里的风化作用还在持续中,今日所见奇景,在不久的将来或百年后,会崩塌而美景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公园主要具有公共物品性质,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因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成社会共识的当下,本文基于国家公园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定位,分析阐释了国家公园的供给和消费主要应诉诸政治智慧和政治安排,并适当结合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公园体制建构模式。国家公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稳定、美丽的生命共同体,因而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论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作为一种有效的荒野自然保护模式,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制度变革思想,依靠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对我国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具体化、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国之大者”。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国家文化标识建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国家性”在其整体定位、建构意义与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贯彻始终,并指导着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国家性”是国家文化公园的鲜明底色,也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石。因此,推进“国家性”建构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科学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公园是介于自然保护区与传统意义上公园之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区域,也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湿地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本文在综合分析湿地公园的定义、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对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功能和价值评价、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等。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和监测,开展湿地功能和价值评价,将科学、设计和教育综合到湿地公园建设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家公园公众参与越来越广泛,而且也确实在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地方国有旅游公司垄断经营问题,公园核心区生态移民后移民的文化融入和生计问题,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等等.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之所以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比较广泛,除了促进各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外,还在于其体制和法律保障.进一步拓展我国国家公园公众参与,应基于整体性视域,即从国家公园体制层面,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相应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15.
英国国家公园有着完整的规划体系、严谨的编制程序、符合自身情况的规划内容,也面临公私矛盾等主要问题,并正通过规划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英国国家公园与美国国家公园区别明显,作为他山之石,英国国家公园在加强规划协调性、提高规划共识度、动态管理规划实施、加强社区规划、严格实施边界管理等方面值得我国国家公园规划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具有后发优势和鲜明特点,是成果最丰富、进展最迅速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在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因其多元的治理主体和复杂的治理内容的实践需求,要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协同治理是唯一可行的路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及其构造,涵盖了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元治理机制3个主要方面。其中,多元主体在我国国家公园协同治理中处于基础地位,这些主体涉及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各级政府、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一般社会公众以及包括特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在内的特定社会主体。在治理方式上,多元主体之间在推进国家公园治理过程中,通过管理机构与所在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社会公众的横向协同,以及政党与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纵向协同,进行互动、交流、协调,形成治理的合力。在治理机制方面,我国国家公园的协同治理机制主要由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平衡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约束监督机制等核心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17.
浅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对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多年来,美国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形成了十分科学务实的机构和详细的管理细则。该文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如公园的合法性、公益性、完整性、科学性等。这对解决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自然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幸 《国际论坛》2016,(4):72-78,81
孟加拉国地处南亚地区,滨临孟加拉湾。无论是在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在今天的"一带一路"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这一区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国民性的概念,从历史上特殊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对孟加拉国国民性的影响、孟加拉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宗教属性在国民性中的作用、孟加拉语言运动、伊斯兰礼教与多元孟加拉文化实践、迁徙习性与亲属意识等多个方面,探究孟加拉国国民在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国民性,并尝试将其做出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