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府庄田是明代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 诸王府中蜀府号称 “最富”, 但其王庄来源和管业模式 并不清楚。 新发现 《西蜀正字山寺碑铭》、 明蜀王文集及旧存四川地区方志等材料共同揭示, 蜀府除 “钦 赐” “奏讨” 外, 还在分封时 “自行开垦” 了大量未载册籍的田土, 并于各处王庄兴修寺观, 利用僧人代为 管业, 寺观统属于蜀府内官机构 “正字厅”, 蜀府与宗教势力间存在利益纽带。 这表明在张居正清丈运动 前, 蜀府存有大量隐匿庄田, 长期自行管业, 有司难以掌握。 万历清丈后, 隐匿的庄田被纳入国家赋役体 系, 蜀府财力亦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王鏊的《王文恪公集》中,有一篇集中反映明代中叶江南经济,特别是赋税和徭役问题的重要文献,这就是《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一文。现将自己的读后和对明代洞庭山人“舍本逐末”、弃农从商的原因作一探讨,以求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聚焦到安徽省皖北农村土地流转f*-I题上,皖北区为安徽省人多地少地区,如何破解皖北农村土地在流转方面存在农村承包土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为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日本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室教授森正夫,是日本著名的明清史专家,著有《明清时代的土地制度》、《明初江南的官田》、《十六——十八世纪荒政与地主佃户的关系》、《中国民众叛乱史》等。一九八三年四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派遣,前来复旦大学与明清史学者伍丹戈、樊树志进行合作研究,于一九八四年一月底结束。其间,森正夫访问了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与有关学者交换了意见。三位学者每周一次的研究会,围绕共同的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其中关于江南官田与赋役改革的讨论比较深入,涉及到江南官田的各个侧面,在官民田土税额及苏松地区的重赋方面,收获最大。人们往往强调苏松官田赋重,实际上浙江、福建、广东及南直隶的徽州、凤阳地区,官田的赋税并不比苏松地区低,为什么苏松重赋叫得如此厉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徽州经历了三次时隔较短的土地清丈,地方实践方式有较大的延续性。清丈人役的佥选依托图甲,具有多层的承充结构,每一差役名目背后的实际承担人员众多。为了协调整个清丈组织,钱款筹措、宴席和盟誓活动必不可少。清丈人员利用掌握土地税粮信息的优势,能够规避和解决田土纷争,亦可从中牟利。因而站在民间社会角度评估,清丈活动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利用民间惯例的同时,也强化了地方势力。  相似文献   

6.
封建社会判断是非的标准主要是“上之是非”,但明中期以来江南学者提出“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于天下”和“公其是非子学校”的主张。其主要根源是,明中期以来苏松地区赋税之重和社会变迁使他们对赋税等大是大非问题进行议论、批评,西北水利的失败和东林党人的遭到镇压,使他们认识到是非标准问题的重要,而江南学者之间也有学术交往和思想影响。其是非之论的实质是要求江南富户对国家大事的决定权;他们关心江南民生利病,或者更正确地说,是关心江南“有田者”即富民的经济利益,反对朝廷对东南的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的东路地区(长江以南、沪宁线以北、常州以东地区)创建了一大片投日游击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江南》、《大众报》象二把战斗的号角,吹奏起了一曲又一曲激动人心的战歌,鼓舞人民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洪流中去,从而在我党的报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试对《江南》、《大众报》的历史、内容和特点作简要的述评。(一) 从历史演变过程来说,《江南》、《大众报》颇为复杂。《江南》为综合性刊物,1938年9月创刊于无锡县梅村,开始以无锡县各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名义出版,主编为吴宝康与杨增。《江南》经  相似文献   

8.
反映郑欣教授三十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学术成就的《魏晋南北朝史探索》一书最近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2万字,由18篇文章组成,主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门阀政治,兼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农民起义等问题。对具有转折性的重要问题,如三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变革,魏晋之际土地赋税制度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及调控问题,重点分析非理性旅游资源开发导致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土地的非农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极大变化,同时指出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地的非农化,不利于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新农村建设.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决策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赵翠芳我国古代关心经济问题的有识之士,对诸如土地制度、“本末”(农商)关系、赋税、钱币、人口等一系列问题,得出有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留下了相当丰富的经济文献.但是,由于受当时学术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学科分类不明细...  相似文献   

11.
地籍混乱是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使农民负担畸轻畸重,也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使有关土地制度的改革难以推行。因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地籍整理。湖北是推行地籍整理较为积极的省份之一,其措施包括土地清丈、土地陈报、按粮推亩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根本改变湖北地籍混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明代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增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屯田政策、赋税政策和战争因素等。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导致了汾河上游土地覆被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屯田的扩张、耕地的变化、汾河源区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四库系列丛书建立于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基础上,还经历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录》《四库禁毁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的丰富和补充,所涉古籍众多。“江南名山”是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传统场所,也是山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兼具自然美感与文化象征融合的特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着较多记载,因此,四库系列丛书对于“江南名山”形象的探察有着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基于对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关键词的检索,通过数据统计、语义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江南名山”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和语义背景中的使用情况,进而分析“江南名山”所体现的名山形象。“江南名山”最早出现在五代。体裁上,“江南名山”大量出现在“文”中,清朝多出现在诗文中,反映“江南名山”成为文人寄情畅怀的固定对象;语义上,出现的“江南名山”大致可以分为模糊化的江南名山、多元化的江南名山、托物言志的江南名山胜景等几类;针对不同词条的词义进一步分析,发现江南名山形成了极具政治意义的祭祀名山、凸显政区划界的行政名山、推行宗教活动的宗教名山和反映山水审美的名胜名山四类名山形象。研究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的出现和形象,能为进一步研究江南...  相似文献   

14.
摊丁入亩作为清代一项重要的赋税改革政策,在山西省从开始实施到最后实现耗时近140余年的时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原因,与山西省的特殊情况有关。其一,自然条件恶劣;其二,土地兼并不严重;其三,社会各阶级的反对。因此,山西长期实施地丁分征,而这种赋税制度的继续存在,使得社会安定得以维持,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适应了当时山西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元末明初的战乱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给陕西的农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量土地荒芜,人口逃亡。明王朝在平定陕西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的措施,包括开垦土地、兴建水利、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还有明代初期政治清明与外部环境稳定,使得陕西地区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支撑着国家各种生产建设。近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施工、使用等造成周边土地资源的破坏,从而使周边环境不断恶化,这不利于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矿区的土地进行复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矿区的生态环境,并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土地复垦的意义、土地复垦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土地复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在文中阐述矿区土地复垦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基本的问题,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解决土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问题,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统计的数据,列举了目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18.
依法、规范、有序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贯彻《土地承包法》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模式、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实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多地少,土地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试论土地革命时期几部土地法规的立法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井冈山土地法》标志封建土地制度的开始崩溃和新民主主义土地法制的开始建立,因而在中国土地法制史上具有开创新纪元的划时代意义;《兴国土地法》正确解决了没收土地的对象问题,《修订〈土地暂行法〉》标志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正确解决,两部土地法规基本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土地立法的根本原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则体现了空前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