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应采取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娟 《学术交流》2003,(7):122-12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 ,还必须有繁荣的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多样性与复杂化的局面。因此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新体制与新机制 ;理顺关系 ,创造名牌 ,壮大产业规模。同时 ,政府要强化宏观调控 ,进行制度创新 ,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对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阐述了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希望给这方面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产业又称为创意产业或内容产业,是当代的朝阳产业。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产业高度集群化、产业广泛融合化、会展经济核心化、E因素强烈渗透化和OL产品主角化等五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7):114-117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然较低,营销方式仍显粗放,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开发能力和创新创意不够,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偏弱。未来在政策、科技、消费需求等多重驱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将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不断实现升级和革新,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金凤 《创新》2008,2(1):109-112
南宁文化产业存在小、散、偏、低等问题,其原因是管理体制滞后、政策规章不健全、开放程度不够、优势发挥不够、资源整合不够等。发展南宁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是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政策规章,依靠社会共建,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优势和积极整合资源等。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是一个具有崭新综合效益的领域。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南宁有着重要启示,南宁市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发展繁荣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电影、电视、录像、戏剧、音乐、舞蹈、造型艺术、书画、器乐等为主要内容。艺术产业大致包括三大类,即艺术生产部门、艺术传播部门和艺术经营部门。在广州,如何发展艺术产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东生  赵琨 《学术交流》2004,(4):117-122
社会步入21世纪,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发挥着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其本身也开始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其总体发展情况具有持续快速增长、趋向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点,但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长有些缓慢。此时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改革文化体制,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是由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延伸行业构成的结构复杂的开放性体系,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比较概念,是文化企业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占有文化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文化产业的崛起能以强劲的态势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几千年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政策支持和经济实力为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增进国际交流,与世界文化强国广泛联谊,在植根原创的同时重视文化融合,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融资、引资步伐,实施人才合理聚集战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的转换,孵化龙头企业,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付延慧 《探求》2012,(1):16-20
文化产业在满足人的精神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将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贯彻始终,科学地发展服务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信息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科技研发产业,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旅游休闲产业、娱乐产业、体育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等,以产业化为手段,将文化内核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判断全面融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研发、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运用前期研究成果即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由外部环境、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发展五大层面构成),对国家级的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初次检验与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曲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基本实现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入了发展良性循环的轨迹,但整个园区经济效益尚待提升,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园区发展的短板,以期对类似中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8,(3):82-88
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文化资源产业的重视,也在文化资源产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在世界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对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状的研究,构建了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文化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保护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目标的五位一体文化资源产业创新开发机制,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五点关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创新的对策,希望可以对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加快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态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才资源上,具有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尤其是在理论上、观念上、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总体上处于探索培育的发展阶段。鉴于此,应以节日文化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依据、以舞台艺术为主导、以报业为龙头,积极开发经贸、旅游、娱乐和传媒文化产业。具体对策为: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创新步伐,构建新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完善并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文化企业的战略重组,构建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拓展投资融资渠道,调整并优化所有制结构;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企业家队伍;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迅速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产业化意识不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开发政策滞后等问题。对此,必须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入手,对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融资渠道和市场培育四大环节进行创新。同时,在管理体制转型、政策法规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大胆探索,实现陕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创新,使陕西文化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化力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处不在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成为展示民族历史、精神的窗口,更成为在国际商业市场竞争的新领域。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给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文化产业中的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寻求合适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大敏 《唐都学刊》2003,19(4):124-126
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文化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陕西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独特的现代文化环境,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但陕西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不甚理想,除深重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外,还在于有关政策的欠缺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7.
闻瑞东  赵宏宇 《探求》2011,(2):7-10
文化旅游业是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广州文化旅游业的现状,从产业资源流失、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意品牌、人才队伍不强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发展文化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有裨于广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李琳  赵江 《唐都学刊》2010,26(6):100-103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是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条件。近年来,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也显现出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人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挖掘、利用不足,特色不突出。对此,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政府投入和启动民间投资的方式,强化对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的策划和宣传,培育全民文化产业意识,打造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