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地记述日本侵华战争历史 ,但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史实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为 :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 ,蓄意淡化和掩盖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 ,刻意强调日本受害和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 ,根本无视中国军民的抗战力量。这样的历史教育导致许多日本学生和民众不了解乃至不承认对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和侵略性质 ,拒绝反省侵华战争历史并承担战争责任。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日本国民意识的日趋保守化和新民族主义的滋生 ,为这种历史教育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春荣 《探求》2007,3(4):58-65
发生在70年前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70年后的今天,抚今追昔,既有宝贵的经验、沉痛的教训,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对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之后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赢得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中国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侵略者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因此,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所蒙受的惨重损失,对于以史为鉴,珍惜和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侵华而遭受了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侵华造成的损失,主要是指“卢沟桥事变”以后在中国领土上的沦陷区、战区和后方之内,所有中国的公私机关、团体和居民,因在战争中遭到日军强占、夺取、征用、破坏、轰炸和杀戮、奸掳等暴行而受到的各种损失。一般说来,一场规模战争的损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进行战争所消耗的费用,它通常包含一切超出平时所需的军政费用;二是战争破坏造成的损失,它通常含人口伤亡、财产损失、生产减损、贸易阻断以及处理战争善后事宜所需的各种费用。战费以外的各种损失,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的中国赴日留学热潮中,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留学日本。其中大部分人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全国革命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为辛亥革命的准备、发动和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留学生集中的日本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基地,在留日学生革命斗争推动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高涨,而革命形势的发展又促使留日学生界不断分化。事实上,没有留日学生的内部分化,就不会有革命派的发展,就不会有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甚至就不会有同盟会的成立。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惨败,使全国人民特别是知识界受到极大刺激。他们…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党史学会和历史学会联合召开讨论会,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是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从一九三九年开始的,前后历时六年。全世界有三十多个国家参加,动员军队达一亿一千多万人,军民死伤达五千万左右,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残酷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更早,从东北三省说来,从一九三一年就打起来了,共历时十四年,从全国的全面抗战来说,开始于一九三七年,历时八年。战争给我国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军民伤亡达二千一百万人,财产的损失约为六百亿美  相似文献   

6.
<正> 一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挑起,并逐步扩大成为全面侵华战争的。中国驻牢卢沟桥抗战,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英勇的八年抗战的开端。对于卢沟桥事变的挑起责任,中日双方不少官方人士和学者历来有不同看法。中国方面认为,是由日本挑起的。事变发生后第二天,当时在北平执行军务的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简任参事严宽,便电告军政部长何应钦:“日军在卢沟桥实弹演习、示威多日。  相似文献   

7.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的14年中,在中国进行了人类史上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万。据不完全统计,大屠杀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约有100起以上,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除人们熟知的南京大屠杀外还有8起,即:辽宁平顶山惨案、山西朔县屠城、宁武大屠杀、血洗河南浚...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战败投降,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由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和各反法西斯盟国的共同努力,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的惨败,不仅是中国人民和亚太地区各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使日本人民摆脫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压迫,开始了战后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在纪念反法西斯胜  相似文献   

10.
高蕊 《社会》2015,35(3):67-94
对于数以千万计亲历二战的中国民众来说,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残暴罪行无疑会在他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创伤感。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很多年间,这种刻骨铭心的国族受难和遭受非正义的经历,却长期停留在民间个体记忆中,没有成为围绕战争所进行的官方话语表达的核心。本文旨在借助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理论,对这一围绕抗战创伤经历所发生的“文化失忆”现象进行全新的探索。文章首先梳理1949年之后阶级创伤叙事的形成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集体身份建构,然后通过梳理抗战记忆在官方话语中的呈现,检讨战争中国族受难经历与阶级创伤宏大叙事之间所形成的逻辑冲突,进而指出正是这种逻辑冲突在某种意义上阻抑了抗战创伤叙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