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三重理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仅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体制上的诸多弊病得以革除,而且还使中国的发展态势与全球化这一世界性的历史洪流交融汇集。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其改革开放的思想至少涵涉三重理性意蕴:一是以“崇实尚行、试错创新”为要旨的实践理性意蕴;二是以“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理性意蕴;三是以“功用效果、民心向背”为判据的实用理性意蕴。实践理性意蕴表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依赖型到自主型的跃迁,交往理性意蕴揭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从孤立型到开放型的转变,而实用理性意蕴则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先验理想型到经验实在型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4.
致力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学理分析与理论建构.文章按照"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客观实践中,造就什么样的精神谱系,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的逻辑,简要回答"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铸就伟大精神谱系,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精神...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之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之姿;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之锋。全党践行“三个务必”,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践行“三个务必”,护航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理路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赓续初心使命的红色基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战胜赶考之路的艰难险阻;增强历史主动意识,积极肩负民族复兴历史使命;坚定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持续自我革命保持清醒坚定。  相似文献   

6.
城市精神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品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精神包括“是然”与“应然”两方面的哲学内涵,上海精神面临着城市发展和精神失落的双重历史困境,城市精神为城市走出困境指出方向。城市精神的实践品质应体现在确立新的发展观、确立创新模式和树立新的价值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提出了第三次分配,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逐渐将其提升到分配制度层面,赋予其更高的时代使命。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视角来看,这一制度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第三次分配制度有利于激活和补充原有分配制度,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具有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长远价值。在新时代落实和推进第三次分配制度,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结合资源募集、渠道拓宽、机构管理、效果监管等环节以构建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10.
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从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三重维度着手,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遵循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激发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五四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岁月中始终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激励和引领着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新时代我们要立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基本内涵,从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大历史视角出发,发扬和践行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实践指向,做到爱国情怀、群众原则、圆梦追求、创新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架构性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大阶段性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上具有一致性,又占有各自特殊的地位、体现各自特殊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本质特征,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中国人民将古老的民族精神重新书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忧患意识激发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思想根基;自强不息精神激励人们顽强地反侵略,是近代中国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英勇无畏精神挺起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是近代中国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旨。新时代共同富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为文化基因,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为历史根基,以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现实基础,具有深厚的生成基础与时代底蕴。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具深刻严密的逻辑意涵: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是其认知前提;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是其内涵精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外延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其重要标志。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在创建经济特区过程中所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由此,我国成功地实施了渐进式、梯层次、分步骤的对外开放战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实践向特别行政区探索,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新"的内涵不仅是话语之新,更是思维之新与能力之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道路认识的新思考,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符合知行辩证哲学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面貌、品质和精神状态.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形成具有四重逻辑:它根植于中华优秀劳动文化中勤勉肯干、实干兴邦的文化逻辑;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理论逻辑;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程中弘扬劳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实践逻辑.新时代"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升华了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我国城乡差距的内涵转换及其政治经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时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和特征存在着差别。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差距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转变,即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减的背景下,城镇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化趋于加剧,在城乡收入差距下降的同时城乡社会差距却依然突出,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变型"和二元社会结构"固化"并存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需要放置在市场化转型背景并利用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进行阐释。现阶段我国形成了政府间的地方分权式威权体制和市场间的上游管控型市场扩展,这导致城乡间的要素配置方式和公共产品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城乡差距内涵转换正是导源于这种制度演变而形成的。依据城乡差距的内涵转换及其形成机制,可以逻辑一致地提出新时代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品质,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在继承民族精神传统内涵的同时,应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创新,从民族精神内涵中最具民族特点的五个方面进行价值新建构的探讨,使之成为既具有传统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