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董洪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6):57-62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孟子注疏》虽题名为孙奭所作,但据前人研究,此书是假托孙奭之名的伪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前辈学者仅凭屈指可数的例子,就断然判定《孟子注疏》不是孙爽的作品,有些底气不足。指出关于《孟子注疏》的作者问题,除非有更为直接的过硬材料,否则只能存疑。以现有的材料为依据,无论说《孟子注疏》是孙奭的作品或不是孙奭的作品.理由都显得不够充分。另外本文对《孟子注疏》在《孟子》学史上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孙奭的《孟子》研究成就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刚绍辉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中国经学由汉学向宋学的划时代转型,以四书学的兴起为标志,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汉唐以来的四书升格运动.<孟子>自汉唐以来经历了由子升传、由传升经的升格历程,到宋代都上升为儒家经典.本文就其由子升经的过程及原因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蒋鹏翔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9-43
清嘉庆张敦仁刻《仪礼注疏》被公认为《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系统中的最善之本。该书实为顾千里取宋刻《仪礼经注》及宋刻《仪礼疏》重编而成,与此前同类刻本相比,其材料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本《仪礼注疏》的格式大体同于明陈凤梧刻本,但其行款係据元刻十行本设定,其书名则在复古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分析张本格式的由来,有助于推考其成书经过及其与阮刻注疏的深层联系,同时也反映了顾千里强调疏文在合刊本中之地位的礼学史观。 相似文献
4.
郭伟宏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7-160
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在孟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代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然而赵岐对《孟子》原文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古书引用等背景材料方面信息解读存在不当之处,应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6.
丁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9,(1)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也是伊斯兰文化最重要的源泉,因此,对《古兰经》的注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历代穆斯林学者的重视。《古兰经》注疏的产生、发展历史悠久,历代《古兰经》注疏的名著众多,《古兰经》注疏在我国的传播、译介及研究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宋金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107-112
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仪礼注疏》为底本,参照北大标点本,即简体字本,发现二者在文句标点断句上,均有值得商榷之处,现摘出四十余条详加讨论。 相似文献
8.
张勇锋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9-42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著名学者,其著作《逸孟子》一直未被学界所重视,此书的整理文献较少。经过对《续修四库全书》中《逸孟子》的整理,从作者、写作缘由、文章结构、文章内容等方面对《逸孟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借以发现其文学价值。运用对比的方法,将《逸孟子》中的文段与《孟子》一书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对《逸孟子》的文本进行概述,并肯定了《孟母传》一章的文学价值。通过对《逸孟子》与《孟子外书》的关系分析,阐明了《逸孟子》在孟子逸文研究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廖名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20-24
《孟子·离娄下》“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之第二个“行”,当训为“言”“说”。此句意为“要依仁义行事,不能只说说而已”。孟子反对的不是“勉强施行仁义”,而是只说不做的“假仁假义”。清华简《厚父》第五简“古天降下民……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与《梁惠王下》引《书》相似,此之“乱(治)下民”即彼之“宠之”,“宠”读为“用”,训为“治”。故赵岐以“宠之”断句,“四方”归下读正确;孙奭、朱熹“宠之四方”断句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清代经学昌盛,从义理、考据层面研究《孟子》者众,硕果累累。同时有一批学者打破常规,专门研究《孟子》之辞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牛运震是清代较早倾力于《孟子》辞章学的学者,其《孟子论文》从文法章句、语言修辞、论辩技巧等角度,全面观照、全方位审视《孟子》的文学成就。评点精准,见解独到,影响深远。同时留有重微观点评,轻宏观评述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江西旅游文学的繁荣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旅游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晋唐勃兴期、两宋昌盛期和明清张扬期。江西旅游文学的地理分布呈现点、线、面的构架趋势,江州、洪州、虔州三点遥相呼应,赣江一线连缀南北,信州、袁州又呈左右辐射态势。江西独特的自然山川、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就了旅游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詹杭伦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4-49
孟子所提出的“养气知言”、“论世知人”和“以意逆志”等三大命题,本是先秦的儒学理论,后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命题。本文对如何理解这三大命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李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02-105
历代藏书家和近代、现代图书馆工作者,通过收集、保存和传递那些记录了人类文明活动的图书,不断地赋予这些人类记录以新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其主要从历史文化的新生、历史精神的发扬、历史经验的拓展和历代记录的繁衍等四个方面展开.为保存和传递人类纪录的历代藏书家和图书馆人功不可没,现代图书馆馆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图书馆馆藏的历代人类纪录实现其现实价值,并让历史纪录与新时代的纪录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4.
胡建次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5-78
我国历代文学纪事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以孟启木攵《本事诗》为代表的纪事之体的承传,二是以计有功《唐诗纪事》为代表的纪事之体的承传。文学纪事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决定和影响着历代文学纪事的表述方式及面貌生成。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省制讨论中,划小省区乃大势所趋,但如何分省则暂付阙如。中国历史上的分省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类,即省内分家式、邻壤切块式、边疆开发成熟式。元代以来所有分省实例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在省区划小的工作中应该以省内分家模式为主,而对由相邻两省或两省以上接壤地区析出新省的模式则需持谨慎的态度,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一代文学千古独步——魏晋清谈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滕福海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08-112,116
由魏晋知识精英创造出的口头文学清谈,其内容超越析理玄学,而带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倾向和言理咏怀、体物审美的特质;又表现出诗歌艺术形象意境之美,典型的清谈对话更表现出心生言立、情以言迁、创作随意识流动的口语艺术特有之美,有的还表现出正统文学罕见的俳谐美。这千古独步的口头雅文学,应是足以媲美汉赋的“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7.
秦秋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6):92-97
魏晋文学中的死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情方式,作者借悲伤的歌诗艺术而实现情感净化与自我慰藉。它沿曹植一陆机一陶渊明的大致走向而展开,渐次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既呼应了此期尚悲的社会风习,也无形中加速了对建安风骨的背离。 相似文献
18.
刘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18-23
台湾20世纪50年代后,文学“乡愁”强烈地显现出“遗民”内生性“故乡原型”的原始驱动力和顽强的中国民族意识。台湾文学的“乡愁”演绎着对中国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民族国家认同之思。分析台湾“乡愁文学”中的遗民情结,并由此影响两蒋时期在台湾岛内外社会政治因素关照下的“故乡原型”意象在文学“乡愁”中的独特存在,揭示台湾“乡愁文学”叙事中,“战斗文学”面具下“怀乡”的“乡愁”叙事、“女性文学”凄美牵魂的“乡愁”叙事和“无根”文学在原乡时空叙事下“乡愁”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潘江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3):89-9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渐趋活跃,南朝和北朝尤甚。文章通过对北地刑邵和魏收互相讥议及个别由南入北诗人的个案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从较深层次上探究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互融互渗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谢玉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6):114-119
《历代妇女著作考》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妇女著作的专题文献目录和工具书,是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科专题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的优质成书与作者胡文楷先生长期致力于版本校勘、古籍点校和辞书编纂等专业工作相关,也与作者关注、重视搜求妇女著作并已编纂有《闺籍经眼录》、《昆山胡氏藏闺秀书目》等书目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