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处在一个新的生存语境当中.可以从文化语境、电影的全球化格局以及电影的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来看.新世纪以后,大众文化逐渐取得主导性社会地位,社会的审美需要从理性认知转向了感性娱乐,官方立场和精英立场也转向了大众立场,这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受到了挑战;全球化电影格局的形成,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电影观念的冲击;电影体制的转型使电影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受到了质疑.正是这多重的挑战和冲击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陷入了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从恢复现实主义观念开始,对社会现实给予极大关注,对人生矛盾的正视和对生活情感状况的深入反映,使电影艺术再一次跃上新的高点。现实主义审美观和表现手法重新占据主导位置,基本表现为对社会矛盾和人心情感深度的现实关照以及维护真实之美感。对历史的反思已经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深入到对人的命运和人的心路历程的表现上。审美观念的位移使直面现实的尖锐问题和揭示问题实质的立足点都放在人的情感与心灵的震荡层面,造就了电影成为一个时代艺术成熟的最重要标志。对现实的真实表现使中国电影走到了世界电影共同的轨道上来,从而走向现代电影。  相似文献   

3.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呈现现实和影响现实两个维度上,现实主义具有丰富的审美与政治内涵,并且在电影理论的语境下与欧洲左翼思潮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具体而言,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不仅奠定了左翼影像的理论基础,更在艺术实践上树立了典范。本雅明揭示了电影艺术的双重政治属性,从而对左翼艺术在视觉维度上的超越性进行了深入挖掘。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人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做出了各自的探索,从而将左翼电影的理论潜能落实为现实社会中的文化政治。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视觉维度上透视艺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学术语境,值得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我国各种电影思潮中处于主要地位,在我国当代电影思潮中贯穿始终。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巴赞的“写实主义电影观”、“影像本体论”与“现实渐近线”理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这一思潮提倡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以便增强银幕空间的真实性;在表演方面则要求生活化,力求反映出生活本质,具有纪实性的特点。现实主义电影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手法与形式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和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联姻.数字技术是电影"再现现实"神话的新飞跃,它使电影在虚拟现实、再造历史、重组时空等方面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和可能.但数字技术并没有完全颠覆电影影像本体理论.电影的真实性与假定性本质决定其在数字技术的虚拟美学中延续着现实主义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电影的艺术、政治、资本和边缘性这四个因素以国内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着协商和妥协,形成了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独立电影组成的电影地形图。独立电影具有真实和边缘性的特点,真实使独立电影制作者关注城市现实主义和纪录片的技法;边缘性追求事实和特权,为制作独立电影努力从民间或海外引进低预算的财政支援。那些曾经对独立电影不太友善的资本和政治权力,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选择性的支援。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的独立电影制作者们与前辈不同,他们与权力机构和商业潮流以及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具有模棱两可的共生关系。他们具有一定弹性,不再与国家制度和资本敌对或者被它们吃掉。城市现实主义、纪录片技法和电子视频,通过活用"非—专业的演员"以及"专业的非—演员",独立电影制作者将新的现实和底层人民记录在摄像机里。  相似文献   

10.
从战争题材、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剧变、群体知识分子的"位移"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与战时电影对战后电影在美学、文化、心理及现实主义认知深度上的影响,以此揭示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1.
电影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简影.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宿命在于影片的选题本身,即从我们的身边事物出发,艺术家通过艺术的特殊手段来描绘他心目中的一番大千世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往往都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来展现影片所反映大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从影片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即从影片的主题来看,我们受众有一种"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电影不仅在影片摄制上努力模仿和借鉴卓别林,在"观念"层面上同样受到卓别林的深刻影响。卓别林"电影将成为人类之写真"和电影"归根结底都不过是一种对人的认识"的观念,让中国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认识到电影应该表现真实的社会人生,认识到电影应该关注和描写人,促使中国电影观念在"现代"层面上前进一大步;卓别林喜剧片注重"有艺术价值的滑稽",又让中国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懂得滑稽喜剧片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这些认识,对于中国早期影坛建构现代民族电影和电影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电影技术。电影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使电影创作者能更清楚地认识电影的特性,从而为发展电影艺术开辟途径。在音响方面,有声电影的兴起,使电影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影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而且成了视听艺术,这就为电影的表现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剪辑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影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剪辑从最初的“分切”到用来“表现观念”,实质上使电影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因为简单地“分切”只是电影的一般制作过程,而用来表现观念的剪辑则是艺术的制作过程,电影创作者当然注意后者。电影观念在新的剪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用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再现毛泽东的伟人风范,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是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理论研究的深化。但从历史、现实与艺术真实辨证统.的深度来看,表现毛泽东伟大人格与人的感情。性格等方面,还需从神化与人化的观念及实践中继续做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电影论坛》是香港“光复”时期重新起步的电影批评的最重要期刊阵地,建构出囊括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诸多国家的批评视野,并在南来文人“中原心态”和国族意识的观念下,着重对于中国、美国、苏联三国电影问题展开一系列批评,其中呈现出四种电影批评观念,并在杂语共陈与此消彼长中显露总体上的渐进式偏左路线,由此迈出“光复”时期香港左派期刊影评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电影观念的讨论,引起了广大电影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浓厚兴趣。现将一九八四年发表的部分探讨电影观念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电影观念这一概念的探讨。谢飞在《电影观念我见》(《电影艺术》1984年第12期)中认为:当前,我们对电影观念及其发展(即所谓“新观念”)的讨论都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从这方面来认识电影观念,我以为应该包括这样三个层次,即艺术思想,艺术內容,艺术技巧。它们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有主有次,层层制约。对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就迎来了突破。这一突破不仅影响了现代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体现了当时电影界进步的美学观念。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集中地体现在海洋意象、海洋电影音乐以及海洋叙事风格三方面。海洋意象融入了女性形象的内在情感中,参与了女性形象的建构。海洋音乐对电影叙事的多重表达,突出地体现在《渔光曲》中,通过电影声画的同步结合,形成了作为海洋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在叙事风格层面,海洋电影也从20世纪20年代的浪漫主义,向30年代与社会、时代紧密结合的现实主义风格转化。  相似文献   

18.
电影的发展一直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联系的,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技术上的进步必然对作为艺术的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史上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与科技进步相伴相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对电影的影响更加明显,对传统的电影美学也带来了一定冲击。数字成像技术使得电影假定性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突破了电影所受到的物质现实的制约。2009年被称为“3D元年”,但目前的3D电影无论在影像、表演还是叙事层面都带来了美学上的退步。影像数字化越来越使电影成为一种语言。高科技不仅对大屏幕产生影响,小屏幕也受到其影响,手机电影的出现,使电影体裁得到了开拓。  相似文献   

19.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论联华电影的思想意识与艺术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时代精神的表征与社会历史的纪录,联华电影既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意识,又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为电影的民族化作出了贡献。联华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提高了1930年代国产电影的思想与艺术水准,但由于思想意识和电影美学观念的局限性,联华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也都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在同时期其他影片中也明显存在着,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