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故事发生在辽北一个叫二道沟的小山村里的小学。那年春天开学的时候,校长为一个叫郭琳琳的学生发愁:琳琳家很穷,父母都有病,起码的生活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供她读书了。前几年,学校一直免收琳琳的学费,让她安心读书。去年,学校经费紧张,根本没钱垫付。让琳琳辍学吧,校长不忍心:琳琳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免费让琳琳继续读书吧,学校又没有这个能力。无奈之下,学校给一家少年报社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琳琳求学无望、辍学可惜的情况。过了几天,该报将校长的信发表了,并加了编者  相似文献   

2.
琳琳是一个白领,性格文静内向,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好评。她的先生从事IT行业,稳重踏实,收入丰厚。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幸福的一对,美满生活让人羡慕。但在琳琳内心深处,却埋藏着不愿启齿的困惑。一年多前,琳琳做了一个怪梦,梦到自己被人强奸,醒后竟然伴随着莫名的兴奋和快感。更让琳琳困惑的是,从此以后,她不断地回味那次梦中的情境,慢慢开始幻想被人强奸,从中获得性满足。对此甚为不解的琳琳向我咨询:“我这种经常幻想被强奸的情况,是性变态吗?”我对她说:“这不是变态,这只是性幻想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冬日的早晨,一个小小的身影,捧着一块装饰好的KT板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我在晨检室的门口遇到了这个小家伙琳琳。我问她:"琳琳,你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呀?"小家伙一边把手里的KT板往我的手里递(那块KT板上贴着纸杯花和折纸叶子拼成的边框,很可爱),一边看着我笑眯眯地大声说:"这是我帮老师装饰的组牌!"哇哦!那份自豪和自信,足以提高晨检室清冷的温度。  相似文献   

4.
案例:琳琳还有一个月就要大学毕业了,父母给她在老家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回老家似乎成了定局。交往两年的男朋友,也已经在上海找到了一份见习工作,而且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段时间,男朋友一直在挽留她,让她不要回老家,和他一起留在这个城市、一起奋斗。琳琳很矛盾,一边是父母的安排和期望,一边是两年的感情,如何选择呢?如果回老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应该会是很安逸的生活,但是男朋友不会跟她回她家所在的小城市;两年的感情,充满浪漫和幻想的初恋,美好的一切或许都只能放在回忆中。如果不回老家,留在这个大城市,她至今也找不到好工作,微薄的工资要养活自己还要租房,可以想象生存一定很艰难,更别想在这里买房、安家,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了。要是自己回老家工作,男朋友留在这个大城市拼搏,分隔两地,这段感情还能维持吗?还有可能和男朋友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吗?分居两地的生活会幸福快乐吗?这一切都让琳琳非常焦虑、烦躁,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对男朋友的感情也忽冷忽热,很是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相似文献   

5.
论东亚模式特征杨琳琳东亚系指东北亚和东南亚,亦即西太平洋沿岸国家。包括日本、中国、NIES、东盟及印支3国。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西方经济虽经历了战后第2个最长的增长期,但增速不高,内部矛盾重重,相互竞争激化,进入90...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把阅读当成一种兴趣,对于陶冶其情操,提高语文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积极阅读的兴趣,已成为我们要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一些途径从外到内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达到孩子从小就喜爱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到上海浦东采访,某部队医院院长章启夫向我讲了一位港胞与内地毁容母女的故事。他的医院收容着九年前惨遭毁容的女中学教师林枫和她的独生女琳琳。 那是一起震惊全国的毁容惨案。新华社在发布消息时特意指出,一对母女同时惨遭毁容,建国以来尚属首次。事情是这样的,1986年春节前夕,福建省福安县秦溪中学年仅29岁的女教师林枫,利用寒假带着刚满5周岁的独生女到外地探亲——她丈夫在某区一个行政部门工作。元月31日晚,林枫搂着女儿躺在床上,轻声细语地给女儿讲着狼外婆的故事。9时许,讲着故事、听着故事的母女俩不知不觉地酣然入睡了。冷不防闪进一个人来…一不是她丈夫而是一个年轻女  相似文献   

8.
石希 《小康生活》2005,(6):46-46
3岁的刘伟(化名)要离开家,他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原因是“爸爸妈妈对我太好了”。他说:“我上学放学爸爸都用车接送,回到家他们连饭都给我盛好了,还给我夹菜。想吃苹果,他们就削好皮,切成小块,插上牙签摆在书桌上。家务活就更不让我动手了。他们就知道让我学习、看书,未来的一切都给我安排好了。我在家里就像一个木偶,没有一点发言权。一说点自己的意见,他们就说:‘你还小,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有点时间好好看书去。”  相似文献   

9.
木子 《社区》2010,(9):34-35
阳光明媚的春天,正是带孩子养花种草的好时光。和孩子一起洒下种子,看着它慢慢发芽开花,让孩子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奇妙,不光很有乐趣,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长庆  张颖 《小康生活》2005,(12):58-59
迷信“吉时”生子,还要健康吗? 这一段时间以来,在吉林长春市的“准妈妈”中间,流行起为出生的孩子选择“吉日”、“吉时”及“踩生”的热潮。  相似文献   

11.
忏悔     
“老妈,我回来了……”紧接着“砰”的一下关门声。“哎,这孩子啊,真是的。”老妈发出一连串的叹息。至于口中的这孩子是谁呢,可想而知,就是我啦。  相似文献   

12.
蒋濮赴日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既裹挟着"文革"记忆,又融汇了日本想象,标志着其创作的过渡转型,同时也预示着20世纪90年代日华文学创作重心向内转的趋势.小说以主人公的"文革"经历作为背景,采用双线交替叙事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蒋濮别具匠心地建构了现代化的"酒吧空间",它既充斥着物欲利益、肉体狂欢,又蕴藏着两性矛盾乃至文化冲突.借助"酒吧空间"的双城位移(从上海到东京),可以更为深刻地揭示出琳琳和亚非面对现代欲望从狂热追逐到悄然梦碎的心理变化,蛰伏底层与无从皈依是他们逃离之后各自所呈现的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3.
阻力的阶值     
“春天,十个海子将全部复活。”这是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短诗。然后,你就离我们远去,到天堂继续唱你的夜歌。  相似文献   

14.
趣味简笔     
你喜欢绘画吗?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大声说:“我喜欢。”现在,我就给你两个三角形,你会用这两个三角形组合出什么图形呢?做做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季末不寂寞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奖励给你们两块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出了一番辉煌业绩的全都是当年愿意等待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武宝生 《社区》2009,(8):33-33
儿子小时候,我和他妈一直对他讲:“从小就要养成听话的好习惯。在校,要听老师的;在外,要听叔叔阿姨的;在家,就要听爸妈的。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相似文献   

17.
李丹崖 《可乐》2010,(3):39-39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四岁的孩子说的话。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女儿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  相似文献   

18.
奖状     
毫无疑问,奖状是用来奖励好孩子的。在人们眼里,奖状代表了聪明智慧、品德高尚、体质强健等。于是当我第一次因为期末考得了双百而得到第一张奖状时,我感到了—种飘飘然的感觉。我庄重地将它贴在客厅的墙上,爸爸看了乐得合不拢嘴,他以他敏锐的眼光预知了未来——他把墙上的花花绿绿的图片全都撕去,腾出一大块空间来预置我将来的奖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李艳鸣 《社区》2013,(15):55-55
小孩也会吃醋,而且醋意很浓。尤其是有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的时候,有的孩子就像掉进醋坛子一样。育儿专家表示,让孩子学会分享,可以减少孩子的醋意。  相似文献   

20.
抱的忏悔     
常看到年轻的父母搂抱着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无微不至,仿佛在为小家伙随时可能的意外而提心吊胆。如若孩子发出几声啼哭,母亲更会有积极的迎合:掀起胸衣,让宝宝吮进乳汁。每每目睹这样的情形,我自然而然地想象着自己曾在母亲怀抱里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