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 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会“中亚西亚民族宗教问题形势研讨会”,于 2004年10月 25—30日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 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并提交了 30余篇论文。大会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伟洲教授主持,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研究员致开幕词。郝时远研究员对当前世界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西亚、中亚长久以来一直为大国插手之地,…  相似文献   

2.
雪域的溪流——试论藏族诗人丹真贡布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域的溪流——试论藏族诗人丹真贡布的诗歌创作●赵之洵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20期)【编者案】丹真贡布这个中国安多藏区土生土长的诗人,带着他对故土家乡父老、他的民族、祖国的依依眷恋,带着对他一生成长并对其家庭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母校——西北民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日本以及西方史学理论不断传入,中国学术界按照西方学科模式对各个学科进行重组。由于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关于民族史学的种种观点充斥国内,中国民族史学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此期间,吕思勉先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史进行分析归纳,构建了他的关于中国民族史学科的新型框架。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40年代,顾颉刚先生开始研究禹神话的时候,认为这个神话出自中国古代南方民族,后来他改变看法,认为这个神话出自中国古代西方的民族。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南岛语言和闽方言研究禹神话,认为禹神话是远古时代百越民族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图腾崇拜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掀起了西南民族研究热,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展了西南民族调查,中山大学是西南民族研究与调查的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该校生物系师生实地调查了两广瑶族.随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调查云南民族,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有组织有影响的西南民族调查.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山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师生广泛开展了西南民族调查,成就斐然,中大因而成为西南民族调查的重镇.  相似文献   

6.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一所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民族高等学府,座落在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全国各族青年治学修身、追求远大理想的摇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极具民族特色,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个民族的师生,给这座美丽的校园带来了独特的多元文化,形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全息缩影。在氤氲芬芳的林荫或盛大的民族节日里,能听到多种民族语言,能看到多种民族的精彩舞蹈,能体验多种民族的习俗风情,更能领略各民族儿女的风采。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自1984年建院以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国家民委、宁…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与民族学科进入中国七十多年来,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的本土化阶段,到50~60年代已根据中国国情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人类学与民族学2000年中期会议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走廊"是上世纪80年代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既是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迁徙往来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带的交汇地和焦点区。因此,西北民族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民族走廊"概念的基础上,对"西北民族走廊"的地理范围、地理及历史文化特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西北地区也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因此,民族问题始终是西北社会和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日益推进,越是向纵深发展,民族问题就会越显突出,为了有效解决实际的民族问题,就有必要从学术的角度对西北民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论西北民族问题的起源,主要探讨的是西北民族和中国其他民族在相互接触中形成统一格局的各种作用力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经济社会及交通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战略应尽快转向西部地区,尤其重点转向西北民族地区;探讨了构建西北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网络急需建设的几项大型交通工程,并提出西北民族地区交通建设资金的筹措方案。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民族精神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分析。文章认为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是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并且从一开始就与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推崇联系了起来。民族精神是民族活力、民族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健康的民族意识、鲜明的民族性格四者有机的统一 ,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具体构成 ,集中表现于各民族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历史遗存之中。  相似文献   

12.
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在民族理论学界把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最基本因素归纳为民族差异,其不恰当之处在于简单地套用哲学上矛盾一词的含义.民族差异只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才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民族意识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民族意识研究在我国逐渐成为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界定。现有研究以思辨为主,较少有实证研究。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研究中既要关注本民族群体的意识,也要关注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当前促进“民族融合”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促进"民族融合"论的一些谬误需要进一步澄清。经过对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本质的分析,以及随着现阶段民族问题领域发生的变化及对产生促进"民族融合"论的现实思想基础的挖掘,指出促进"民族融合"论只能给当前民族问题的解决制造更多的麻烦。反对包装在"民族文化融合"外衣之下的促进"民族融合"论;批判不切实际且有害的促进"民族融合"论。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我党早期历史上致力于探索民族问题的优秀先行者.他不但较系统地传播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而且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索民族问题,并将其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瞿秋白为我党早期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日俱增。如何吸纳别国文化,保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金辉  陈崇仁  李晓峰 《民族学刊》2022,13(4):1-10, 131
“国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产物。中华民族作为现代中国的国族,也具有民族性和国民性双重特性。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通过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中华民族观念政治社会化和国民身份法治化过程形成的。忽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就难以准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无法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建设路径包括培育国民意识、强化国民身份,以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法治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又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事关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 ,通过对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涵义的认识及二者关系的辨析 ,指出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是嵌合在一起的。民族经济不可能游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 ,民族文化又必然要以民族经济为依托。民族发展不仅与民族经济相关联 ,而且也与民族文化、与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相关联。因此 ,民族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处于世界边缘位置的民族是无法再重复中心国家的发展道路的 ,他们所能作的只能是动员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资源 ,充分运用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来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的实践活动就是这样的努力行为 ,其意义深远。因为这样的实践不仅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道路 ,而且还为民族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 ,进而也为人类新的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