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邓小平主权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大基础之上。在国际风云变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中 ,邓小平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 ,提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主权思想原则。在反对霸权主义、对外开放、祖国统一、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形成了关于主权思想的完整体系。对于 2 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邓小平主权思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浪潮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又使它们的主权受制;主权已由绝对性权利转变为受国际法限制的相对性权利;亚洲金融危机有关国家主权受损说明: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有赖于自身努力;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责任;加强南南合作,集体维护主权。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者,他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鲜明的主权意识不但具有时代特色,百余年来还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志士仁人,时至今日仍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一、在强大的内外部压力面前,林则徐敢于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于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寸步不让林则徐继承了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传统,岳飞、李纲、文天祥、于谦等爱国者对他主权意识的形成都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反侵略斗争直接促成和完善了他的主权意识。早在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就对罪恶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和探讨国际体系与民族国家市场主权之间的关系。作者以结构性视角分析主权市场的两个逻辑系统,即法理层面主权市场的学理范畴和国际体系下主权市场的现实困境。以国际体系下主权市场的存在意义为基本诉求,作者强调中国应当基于国家结构主义角度,构建国家主权、市场主权和社会主权"三驾马车"新文明形态成长方程式;洞悉世界博弈规则,护持国家市场主权权利;学习欧洲国家维护经济主权的经验,建构捍卫国家市场主权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略论顾维钧的主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维钧的主权意识萌芽于青少年时代。自1912年顾维钧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之后,其主权观通过他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得以展现。重视以国际法理为依托和注重采取渐进温和的方式来维护国家主权是顾氏主权观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正面临着来自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面对无法回避的全球化 ,惟一的选择就是在参与全球化的同时更好地维护本国的主权。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91-197
国家主权包含国家信息主权,国家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必然延伸。网络空间被视为一个"新疆域",但是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规制并不应当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权原则是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参与网络国际治理与合作所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网络事件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严重侵害了国家信息主权安全和政权运行,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给传统国家主权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每个国家在其信息领域的主权利益都应当受到保护,信息领域内不应当有双重标准。国家应当排除外来信息干涉,独立自主地行使本国信息主权。  相似文献   

8.
张晓璇 《理论界》2010,(5):54-56
南海争端是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这场争端中涉及国家主权、历史争议、法律交锋及愈发敏感复杂的现状,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近几年南海周边各国纷纷有所动作,使得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受到严重威胁,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中菲南海争端,阐明了我国享有南海海洋主权的法律根据,并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南海争端,维护我国海洋主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陶庆 《人文杂志》2006,(6):55-63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类早期政治生活中,就已经产生了原始政治文明,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至上性、抽象性与不可分割性。原始政治文明中人民主权的直接转化为现世政治权威的路径已不再适用国家政治生活,但人民作主的政治文明理念从此嵌入人类政治生活的内核。国家产生以后,人类行使政治权威的现世工具是国家主权,它与人民主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认识和处理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分离与回归的循环路径,才能触摸人类政治文明与宪政的“神秘”轨迹。  相似文献   

10.
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均可依据货币主权处理其境内货币事务。法定货币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代表,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禁止外币在其境内流通,法定货币的国际化面临主权矛盾。货币财产是由法定货币衍生出来的金融资产,不是主权货币本身,只要交易双方接受,就能实现国际流通。在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时,人民币现金国际化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重点应放在人民币财产国际化上,同时须完善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使人民币"流出—回流"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和人权理论,为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针和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 ,主要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标识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 ,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在社会稳定的状态中实现政治发展 ,这是目标、原则、途径和特征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发展观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选择方式 ,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 ,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 ,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以其深湛的睿智和超凡的胆略 ,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 ,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绍邦 《河北学刊》2003,23(6):5-10
国际战略概念是战略概念从军事领域向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扩展的产物。科学的国际战略,应该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谋划符合国际局势及其国际环境。因此,新中国的国际战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曾有过四次重大调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客观认识我国的国情与综合国力,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利益,加强对我国国际战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丰富的内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具体的指导原则,丰富的内容,而且还指出了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把握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精髓,是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他又在时代主题和国际局势、维护国家利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邓小平外交理论,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在对人才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人才质量标准、选拔使用、培养提高等方面形成一套科学的用人机制,从而在全党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邓小平人才思想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是对中国的现状和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分析的产物,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外交领域的有效延伸,是维护中国国家权益的生动表现.新世纪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外交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十六大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的论述,开创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住房制度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住房商品化、住房的租售比、住宅金融、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等。深入研究邓小平住房制度改革思想,对进一步深化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从整体上认识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