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秋天,随七四级部分工农兵学员到临朐、益都举办中学教师鲁迅作品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中学老师对《祝福》的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分析,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现将在"学习班"辅导课上对两个问题的试解,整理出来,请读者批评指教.一、《祝福》究竟如何划分"部分"(或大层次)进行思想内容分析为宜?鲁迅的《祝福》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和艺术形式比较完美的具有代表性的反孔小说.鲁迅作品教学和中学语文课中,常常把《祝福》划分几个大的部分.由于划分"部分"(或层次)的依据不同或理解各异,往往出现"分歧".目前看到的分析大致有三种划分法.  相似文献   

2.
为着教学的需要,近来又重读了鲁迅先生的《祝福》,同时翻阅了一些参考资料,发现有些资料在分析作品时,对其中两个细节问题的论述,与实际有不尽相符的地方,特在这里提出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文学院秘书系黄立新教授论著《红楼梦十论》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就《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表现的特殊性以及《红楼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等问题,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民主主义思想的性质问题》、《明清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相《明清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是从客观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思想的一组文章,涉及明清经济、  相似文献   

4.
也许看这两篇小说的标题是找不出任何可比性的。但不知是哪根神经受了触动,一读到屠格涅夫的《木木》我就想起了鲁迅的《祝福》;而再读《祝福》,恰也离不开《木木》了。这两篇小说的色调、格调是沉重的,有点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太,“她的生活里的白天,那个没有欢乐的,阴雨的日子,早已过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祝福》是一出触目惊心的社会悲剧。它是扔向封建统治者人肉宴席上的一张控诉书。控诉书上血泪斑斑的文字化成了寒光闪闪的投枪,以其犀利的矛头直指整个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挑开了封建礼教虚伪的面纱,揭出了它吃人的凶残本质,从而抨击了罪恶的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厢记》和《红楼梦》这两部巨著相互的关系,我曾写《关于宝玉、黛玉所读的十六出本〈西厢记〉》一文,刊发于《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期)和《〈红楼梦〉对于〈西厢记〉的借鉴》,刊发于《艺谭》(1982年第3期)。这两篇文章均巳收入《明刊本〈西厢记〉研究》一书。后面一篇的标题曾有所改动。现在此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我感到有些问题还没有涉及,例如《西厢记》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还曾被曹雪芹用以作为刻划人物的一个主要道具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面返光镜,或者是一块试金石。对于人物性格的刻划,曹雪芹所用的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鲁迅小说的相互联系中揭示这些作品的深刻性。但是,仅靠对《祝福》与《离婚》的比较分析,很难完成这项综合性的考察,所以,有些部分较多地谈到鲁迅的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8.
一、时代背景《祝福》是鲁迅著名小说之一。写于1924年2月,反映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4年间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人间悲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只是把一个皇帝赶跑而已,政权仍旧落在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手里,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9.
读了李玉昆同志《〈故乡〉中赞美了昔日〈故乡〉吗?》一文(《语文教学之友》1983年第5期),颇受启发;但对其基本看法——否定鲁迅对昔日故乡的赞美,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接受史研究能为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确证提供参照。梳理《祝福》的文学研究史与教学解读史可以发现:该小说在政治与审美两种力量的博弈中经历着曲折的接受历程;在语文学科视阈下显示出由“工具”向文学本位转变的趋势。文学研究与教学解读不应偏离与割裂,《祝福》的价值传播需获得学科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经典文本的小说《祝福》因其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视角切入进行多维解读。在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祝福》中祥林嫂这一符码重新解读,则可突破既有解读模式,将祥林嫂视为知识分子的自我隐喻,表征着知识分子对人和存在的叩问,而这一叩问又使得鲁迅的思想可以位列于世界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祝福》的主题思想 《祝福》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分岐。一种认为是反对“四权”,“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在封建的四种绳索的摧残下,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肉体和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创伤。本文通过祥林嫂被‘吃掉’  相似文献   

13.
《祝福》问世后有多种艺术形式,多个版本。比较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会发现这四个版本就是四个时代的再现:1924年,鲁迅的《祝福》着力批判的固然有"有恶意的闲人",但更着力批判的是由无数个"无恶意的闲人"构筑起来的"老旧中国",矛头指向旧思想、旧礼教;1956年,夏衍编剧电影《祝福》则明显带有当时流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矛头指向"剥削阶级";"文革"结束,197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删除了1956年版本中明显的关于阶级斗争的情节,但对"愚昧百姓"的批判仍持审慎态度;2008年,越剧《祥林嫂》则全面恢复了对原著的理解,重新将批评的对象转向鲁镇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从这四种诞生于不同年代的《祝福》我们可以读出时代变迁的轨迹,正所谓读诗亦为读史。  相似文献   

14.
薛克谬同志《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一文,谈了三个问题:一、《说文》的字形分析及归部情况;二、《说文》非形声字归部类型的剖析;三、《说文》非形声字归部中的矛盾现象。薛文最后对《说文》部首划分的根据、部首产生的条件、部首形成的过程给予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内涵丰富。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天问》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孙作云先生《天门研究》中专列《〈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一节,林庚先生《天问论笺》亦附有《〈天问〉中所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诸文,汤炳正先生《屈赋新探》有《试论〈天问〉所反映的周楚民族的两次斗争》文,萧兵先生《楚辞新探》有《“勋阖梦生”:〈天问〉里的逸史》等文。郭沫若先生对《天问》里的历史文化价值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天问》“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虽然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但我们只要把这些问辞去掉,就可得到…  相似文献   

16.
当前《〈资本论〉选读》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明确在今天学习《资本论》原著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辨析能力。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小说,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显示了鲁迅炉火纯青的高超才能,标志着鲁迅创作的新发展。鲁迅在谈到《彷徨》的创作时,曾经说过,《彷徨》中的作品,是在“五四”退潮时期写的,那时,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  相似文献   

18.
《五方元音》是尧山樊腾凤编撰的一部韵书,书成于清顺治十一年与康熙三年之间,即公元1654—1664年(参见龙庄伟《略说〈五方元音〉》)。《元韵谱》是内丘乔中和撰写的一部音韵学著作。现存的《元韵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刻于明万历年间,只有韵图;一种刻于清康熙年间,除韵图外,还有韵书。半个世纪以前,赵荫棠就指出樊腾凤十二韵的来源,是沿乔中和十二括而来(参见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笔者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参见龙庄伟《略说〈五方元音〉》)。学术界对《五方元音》音系的性质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拟通过《五方元音》与《元韵…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讲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往往决定着讲读教学的质量。成功地运用课堂提问,既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引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火花,又沟通了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信息交流,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实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必须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处理好三个关系:明确定向,把握适度,体现层次。下面试以《祝福》(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课堂提问为例,谈点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