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同有 50 0 0年的文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以色列建国的年代又相差无几。从古代到现代 ,犹太人曾多次涉足于中国 ,两个民族、两种文化有着一言难尽的缘分与共识。在中国与世界都不同程度地热衷于探讨民族文化的大气候下 ,我们进一步去了解犹太民族那种追求光明、酷爱自由的精神风貌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民族气节 ,抑恶扬善、谦虚和乐的行为准则 ,克己忍耐、豁达宽容的乐观精神 ,刚健有为、聪颖智慧的处世之道 ,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集体观念 ,注重教育、尊敬贤达的优良传统 ,无疑能给我们的文化建设以良好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群犹太家庭从宋代起就在中国当时的中心城市开封留有逼真的记录。那些想探索这一迷人课题的读者现在有了两本专论可供参考了:一本是莱斯利的《中国犹太人的遗物》(1972);一本是迈克尔·波拉克(Michael Pollack)著:《Mandarins,Jews and Missionaries——The Jewish Expe-rience in the Chinese Empire》(《清朝官吏、犹太人和传教士——犹太人在中华帝国的经历》),1980年美国费城犹太人出版协会出版,436页。此 相似文献
3.
在离喀什30多公里的疏附县乌帕尔乡阿孜克村,有座古老得不知年代的清真寺,寺里有位90高龄的老阿訇,名叫库尔班霍加。他在阅读了大量阿拉伯文献后,准备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写一本传记。但他不知这位大学者葬于何处,找遍了喀什大大小小的麻扎,也没有结果。传说乌帕尔乡有座圣人墓,库尔班霍加就常到墓前去,通过细致的考察,他推测这就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陵墓。他把自己的推测告诉了考古学家,考古学家在墓室的屋檐上,发现了11世纪的阿拉伯文字和图案。由此证实了库尔班霍加的推想。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来礼谒圣人墓,就连远在…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受第三国际联盟影响的中国内蒙古的革命风暴,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成为了这个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藏族翻译家加羊达杰先生译著丛书前不久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译著丛书共四册,主要包括《资治通鉴》里的有关藏族史料和从十几本古代汉文史籍中选译的藏族史料零散记载。 相似文献
6.
近代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促使犹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身份及犹太教在现代国家中的地位,瓦解了传统犹太社会结构。解放的前提是,犹太人首先将自己看成国家的公民,然后才是宗教社团的成员,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方面服从于正在兴起的民族国家的需要。犹太人的改革运动、科学运动在解放影响下应运而生,注重凸显犹太教普世价值,弱化甚至消除其中反映民族孤立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因素,在神学、教义、律法等方面展开全面变革,努力缓解犹太人、犹太教与现代社会的紧张关系。从现代犹太史进程来看,解放造成了一个具有明显世俗特征的、多元化的犹太社会的出现,促进了欧洲犹太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但同时解放也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因传统和犹太民族性遭到削弱,许多犹太人在解放后陷入身份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7.
西北回族社会是作者自幼生长于其中的一个社会群体。它既有千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的一面,又在某些方面具有颇为稳定甚至被误称为“顽固”的一面。这种集社会变迁与某些稳定性于一身的社会现象,无疑是由西北回族社会的许多基本因素所致。正是这些基本因素的存在、自身运动及其互动,构成了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对之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进行一定的历史阐述和总结,更重要地是为了探索西北回族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为西北回族社会的现实与未来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以其宏篇巨制居于世界史诗之首;同时,它又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人民性,以及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藏族人民世代传诵的不朽之作。“文学是人学”。史诗,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自然不能超越这种文学的规定性。因此,研究史诗人物就显得重要和必然。通过研究史诗人物,可以窥见我们的先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如何顽强地在空间寻找自己的位置,是如何在“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的禁锢中挣 相似文献
9.
一因缘际会,我有幸参与了《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一书的编撰、翻译工作。当这部熠熠生辉的大书终于摆到我面前的时候,惊喜和感动一齐涌上心头。读书人每天和书打交道,平生所见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可是像《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这样大气、豪华的煌煌巨著,却也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10.
正谦先生是我区在全国知名度最高的书法家,即使在全国的著名书家中,也是毫无疑问地居于真正的“实力派”之列的(这里的“徒有其名”者仍不在少数),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宁夏“第一个”该出书法作品集的,是正谦先生,正谦先生早就应该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了。然而,正谦先生的作品集却在今天才出来。这便是近日才面世的《刘正谦行书集》。正谦先生的作品集之所以“姗姗来迟”,主要原因是他自己不想出(多年来人们曾多次建议他出版作品集)。为什么?因为在他看来,作品集只是对自己的真实水平的一种“记录”与反映,而不是一种进行“自我肯定”、“… 相似文献
11.
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研究离散人群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栖身之处。本文拟以小说《伙计》为个案研究方向,从"第三空间"来研究离散主体身份建构,探讨小说中的犹太人如何游走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内心不断斗争、挣扎,最终在"第三空间"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由罗贤美、田发刚主编的《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首批10部著作出版发行,是新世纪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史上的大事,写一点感受以志庆贺。 鄂西民族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的所在地。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其人口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因此,我们以土家族研究的历史进程为代表,来梳理一下鄂西民族研究的发展线索。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她作为单一民族的地位,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确认的。而对土家族这个民族系统、科学的研… 相似文献
15.
去年春天,我在《被篡改的历史——评(西藏通史)(汉文版)中的一段译文》(《西藏研究》汉文版2000年第2期,第80、81页)一文中,坦率地指出了《西藏通史》汉译本中存在的个别有违学术规范的倾向性问题,而对汉译本中触目惊心的误译并未一一提及。我在文末提醒读者“汉译《西藏通史》并非原汁原味”,确属扼腕三叹之的论。此文付梓后,知我罪我,自有公评。近闻《西藏通史》汉译修订本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面世,令我感慨系之:无论汉译第一版出了什么问题,这毕竟是恰白先生领衔主编的《西藏通史》走出藏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史专家吴永明教授主笔编纂的《湖北省志·民族卷》即将付梓问世.这是湖北民族工作部门的一件大事,在民族工作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北省志·民族卷》是一部记述20多年来湖北民族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变化的专门志书,也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7.
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文集》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手捧《文集》,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作者姓名,我的思绪又回到1998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语文现代化规划会议》。会议是国家民委文宣司和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联合召开的首次研讨会。大家知道,信息时代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信息处理和社会交往的方式。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之限,让知识、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成为现实。当时,民族语文标准化与信息化已有不小进展:少… 相似文献
18.
作为继拉铁摩尔的作品之后,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边疆史的范式性作品,著名人类学家巴菲尔德教授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The Perilous Frontier: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的中译本①,在经历了三年的修修改改之后,终于定稿付梓了.可以说,这三年的翻译过程,也正是自己在学术和生活上困惑——解索—再困惑—再解索的过程的写照.在翻译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此书的介绍性文章,名为《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发表在《读书》2009年第4期上,引起了大家的一些关注,也顺带激发了自己对于边疆问题更大的兴趣.而如今,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巴菲尔德教授的这部名著的译本上面,作为译者的我感到很高兴,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这种压力既有来自学术上的,也有来自语言上和心态上的.因为按照我所秉持的翻译理念,在外国著作的中译本出来之后,评判权就归到了各位读者的手中,译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被检视的对象.当然,这种来自读者的检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学术探讨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真正的摄影家,用自己的摄影作品说话固然重要,但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1995年,回族摄影家陈家才就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画报摄影理论专著《用照片做文章》,对画报难以划分的专题类别提出了独到见解,开拓性地论述了专题摄影的整体审美观,为建立系统的画报摄影理论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而新近出版的民族摄影作品集《远方情韵》,则是他二十多年来纪实摄影的艺术总结。《远方情韵》书名就很含蓄地表明了这是一本少数民族题材的摄影集。摄影集中的70余幅反映少数民族人物、生活及风情的照片,是从作者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20.
至少有一种家谱在遭遇20世纪时改变了它们的传承方式。这就是传承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社会生活中的父子连名制。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家谱,已经不是简单地指那些吟诵在人们嘴里的父子连名制了,它成为了一种文化寓象:象征那些在20世纪的现代化生存中其存在遭受到质疑与挑战的种种民族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