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传统的中国小说历来是重视情节的,以情节为主体的小说结构观念成为中国小说美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着人们对小说的欣赏口味。锁闭性是传统小说结构的基本特征,它表现在情节人为的因果关系的设计、强烈的外部戏剧冲突、充分的故事化。在这个狭窄的天地里,小说通常只是生活事件演变抵进过程的完整记录,而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却往往被筛落,变得非常单一纯净。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它几乎剥夺了读者对其进行审美再创造的机会,因为它是那样地缺少广阔的艺术空间,使人们难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难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发表自…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现方式,它以还原生活的现实观、反典型的叙事策略、零度情感的介入方式、生活流式的叙述结构,展示出一种“无事”的悲剧,表现出当代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使读者感同身受,重新观照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3.
微型小说是小说大家族的一枝奇葩,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这种独特文学形式从字面理解其联想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读者的认知语境源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知语境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于是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信息的解读激活认知框架,经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找到迎合目的语读者心理的文本。本文结合微型小说《威风》一文从认知视角探讨微型小说英译文的标题、人物形象和叙事节奏,以期为翻译提供更大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对偶然性的阐释为小说创作运用偶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小说流通的角度说.创作主体解释世界的企图、小说本体的娱悦功能以及读者的好奇心,构成了小说运用偶然的必然性。随着小说观念、形态的演变,从神话到英雄史诗,从传奇到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小说创作基于摹仿的对偶然性的运用,演化为再现生活和塑造典型。偶然性淡化了.必然性强化了。但在展示必然的过程中,偶然性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研究偶然,解释偶然。发现偶然中的必然,建立偶然事件间的因果联系,从故事到情节,成为小说运用偶然的新方式。后来,为了使偶然事件为读者顺理成章地接受,小说对偶然性的运用,采取了使偶然带上必然性特点的方法。所以说,小说创作对偶然性的兴趣是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分析,试图告诉读者其小说的魅力在于融汇了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即传统的和现代的并存,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并存,指出女作家通过对成人与儿童世界的对比和诗情画意般地描绘生动地烘托出作家生活时代的人的精神状态,并能抓住生活中的瞬间揭示生活的真谤,透彻地把握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自审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在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女性,她们坚持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结合莱辛几部有代表性的小说,从女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困境、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困境,以及爱情困境和身份认同困境几个方面阐述其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读者期待视野”和“结构召唤性”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的独特的、开放式的叙述模式和结构安排,并详细分析了小说结构召唤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独特关系,同时也初步探寻了艾米莉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理论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黑王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形式和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真实的层面,它让读者相信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另一个是虚构的层面,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真实与虚构共存的结构使《黑王子》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  相似文献   

9.
人物是叙事的内容要素之一,它在古典小说里,总是创作者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在那里,小说就是关干人物的小说,没有人物仿佛就没有小说。在中国小说传统中长大而且深得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三昧的赛珍珠在《大地》中,除开在小说结构、创作思维上表现出中国特征外,没有忘记人物细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读者和评论者读完《大地》这个三部曲后,一定会在赛珍珠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众多难忘的中国人形象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赛珍珠在这部近80万字的鸿篇巨制中,既重点塑造了从普通农民变成地主的王龙及其结发妻阿兰,从绿林果雄变成草莽司令的…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的小说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时至今日仍拥有自己的读者,究其原因,是因为赵树理小说主题包含有诸多母题,如家庭母题、婚姻母题、斗争母题和成功母题,这些母题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形式,赵树理对之进行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所以他的小说至今仍可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1.
致力于小说艺术形式革新的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在小说《大海》的叙述结构、叙述模式以及叙述策略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小说中多条线索构成网状结构,采用全知视角,通过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个视角将过去与现在、幻想与梦境融合起来,体现了班维尔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特有的创作手法,彰显了《大海》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内容看似纷乱繁杂,但实质上结构精密,思考深刻有序。文章借用“大树”这个形象来阐释该篇小说结构上的有机性、整一性和生发性,并以此对小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威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艺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最蓝的眼睛》以现实主义艺术为主导的同时,又广泛吸纳和融合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描写手法、结构章法和叙事策略,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精神。这部小说具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艺术特色,是作者小说创作道路上一部高起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6.
被“颠覆”的《路的尽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巴思以极富想像力与创造性的虚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叙事角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反传统的尝试 ,使《路的尽头》成为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早期元小说的代表作。各种反传统的手法为“垂死的”小说样式注入了一股活力 ,也为如何在枯竭的叙事结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供了一块模板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享利·詹姆斯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前言中把他的作品比作一个结构和谐美丽的建筑物,他把小说家比作"建筑师",称小说家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建筑能力",并且认为自己的小说《一个女士的画像》充分体现了这种能力。笔者在对原作研读的基础上提出,《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故事为这部小说提供了叙事框架,同时,作为寓言的伊甸园故事也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指,赋予小说关于命运,寻求与选择等形而上的寓意。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事技巧上既继承了通俗小说的特点,又吸收了古代史书笔法,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在文化品格、叙事策略和结构技巧等方面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作者在聚合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时,巧妙地赋予了它们以相互关联的整体结构张力其结构外部有“天降魔星,替天行道”来统摄,局部和整体之间则有“官逼民反,赴聚梁山”来贯通,内里局部之间还有“义气为重,忠心为本”来勾联。因此,只有从外到内把握了这种结构张力,才能窥测《水浒传》作者的艺术结构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