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就是乡镇企业。但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有: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不是很强,乡镇企业没有足够的增长来吸纳劳动力,大多数省份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偏向仍然是劳动偏向型。国家应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创造条件形成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进入乡镇企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2.
浅析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小城镇实现劳动力、资金对流互补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得到转移,这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其次是依托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发展,并同时鼓励多元化的投资,实现并村扩镇,聚集人口。另外,在这一种发展过程中对存在的诸如农民工问题、政府职能问题等应予以重视和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3.
乡镇企业一度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增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滞缓,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想继续向乡镇企业转移就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改革中劳动力构成及劳动力市场究竟有什么变化,这是国际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出发,具体讨论有关产业和政治的涵义,并就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处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2005年到2010年间上海劳动力的供求趋势,测算了所需的外来劳动力数量。结果表明:户籍劳动力的再生产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经济增长速度为10-12%时,这期间上海每年依然需要存在300—600万的外来劳动力。城市在外来劳动力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外来劳动力对城市的贡献与对城市就业岗位的挤占可能同时存在。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在职业进入、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与本地劳动力有明显的差异,其就业环境依然有待改善。我们的结论是: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更有悖于社会公平;外来劳动力就业应主要靠市场调节,地方政府应为外来劳动力就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运用 AHP 方法构建包括4个层次16项指标的非农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利用来自贵州农村的1245个有效样本,计算各地非农就业能力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就贵州而言,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大,家庭环境因素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小;贵州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普遍较低,非农就业能力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贵阳市和铜仁市。建议加大对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分析文/吕新业我国乡镇企业产生于50年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饱尝了创业的艰辛。众所周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带共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有惨痛的教训。世界发达国家走的是使大量农民破...  相似文献   

8.
该文运用就业产值弹性与结构偏离度两个测度指标,依据兵团2005—2017年度数据对兵团工业部门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及地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一致,且与所有制性质无关;就业产值弹性与所有制结构密切相关,国有单位就业产值弹性呈上升趋势,私营单位就业产值弹性呈下降趋势,其他单位就业产值弹性略有上升;结构偏离度受单位所有制性质及所处地区影响;行业内部结构的就业与产值情况也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结论,该文提出优化经济所有制结构,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与产业落地对接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中小企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成长,尤其是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总体经济规模,还是对经济贡献上都占据了较大份额,已成为吸纳就业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模型预测法,以湖南株洲为例,分析了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现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比较优势以及困难和问题所在,以量化分析方法揭示了企业发展规模和吸纳就业能力之间的联系,以模型预测分析了未来五年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和中小企业自身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工业化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工业化为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这种贡献却在下降,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倾向加强.劳动力转移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不能仅靠城市化,农村工业化途径应该继续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的内外部原因,认为导致速度下降的因素不会长期发挥作用,并从作为农村工业化主体的乡镇企业在相对经济效益、竞争优势、不平衡性、积聚效应和自身特点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农村工业化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最后提出了发挥潜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了就业人口与科技进步的一般发展规律,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对劳动力就业扩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大力发展适用技术、教育事业,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并且对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挑战。通过深入剖析陕西关中李村的个案,发现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已经对原有的村落文化传承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冲击,致使村落文化传承面临难以为继的处境。基于此,建议强化村级组织在村落文化传承方面的组织、引导功能;鼓励成立留守妇女文化组织;重视村落的文化扶贫,重建村落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成为导致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说 ,加快以扩大就业为前提的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为此 ,应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放宽农民就业限制 ;适当加快吸纳劳动人口较多的中等城市的发展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工业化发展的逻辑 ,农民大规模地工人化应在失业人口显现之前完成 ,然而由于中国的特殊性 ,农民工人化过程与失业显现同时出现 ,给中国现代化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也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尤为困难。那么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情况下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以及农民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切实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文章在回顾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基础上 ,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做了分析 ,并就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的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现存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及利用价值。在对传统失业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均衡价格是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范畴,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完全自由竞争的产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以及劳动力价格,不仅受市场因素的制约,也受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劳动力价格往往是被扭曲的。完全的自由市场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力均衡价格只不过是理论意义上的抽象。与不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相联系的劳动力价格扭曲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既有负面的效应,也有正面的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迅猛发展,并有力地带动进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劳动力价格被强制压低,即被严重扭曲。但是,被扭曲的劳动力价格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8.
经济结构的转换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云南现有的劳动力结构不能完全满足特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云南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就必须对现有的劳动力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样,劳动力结构才能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云南特色的经济才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劳动就业安全问题是关系劳动者基本生活保证的根本 ,是关系社会经济安定的根本条件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大幅度增加 ,中国劳动力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挑战 ,在这种大环境下 ,研究中国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 ,应正确分析外企员工的就业安全现状和原因 ,并力求寻找一系列提高中国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就业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