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扎西达娃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运用魔幻、荒诞、隐喻和反讽等叙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生活在"香巴拉"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骚动的灵魂。他将独特的个体存在体验与感受诉诸于笔端,揭示了人生的虚无与存在的荒诞,表达了对人性、生存、命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扎西达娃的创作不仅是对民族命运的叙写,更是对整个人类困境的哲性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87-92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最重要的悲剧性小说,其中捉弄人物命运的就是一个"城堡",它不仅是叙事的焦点场所,也是令主人公感到窒息的空间。主人公与"城堡"方面的关系呈现一种明显的权力关系。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和文化批评理论,可以分析"城堡"空间建构的意义以及造成主人公K生存困境性的深层机理,从而揭示K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以期引起现代人对生存—实践的空间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意象和象征叙事带有复义性,具有无限解读的意义空间.卡夫卡的小说经常用小人物的荒诞生存处境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进行反观自照,审视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意识和悲剧性存在.在精神上展示出现代人与世界分离后,潜意识中的恐惧感、灾难感和孤独感,展示出人在异己世界中孤独处境的生存真相.在幻象与真相的悖谬逻辑中,预言着世界的荒诞性存在,并由此避开事物表面的真实性而直达世界的荒诞内核.  相似文献   

4.
张东芹  史岩林 《理论界》2013,(8):140-142,95
对后现代生存困境的反思和对生存意义的追寻是道格拉斯·库普兰德小说创作的主要议题。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喧嚣的都市生活表现出异化的特征,美国梦式的宏大叙事逐渐破灭,宗教信仰的缺失给人们带来挥之不去的迷茫,后现代主义小说人物面对的是一个失去了确定意义的世界。作为一部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生存困境的小说,《X一代:在加速文化中失重的故事》从空间、叙述和信仰三个方面展现了青年一代对失落意义的追寻,真实地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生存状态的窘迫、压抑和焦虑,使库普兰德对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骚动的香巴拉》是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小说50强。魔幻和荒诞是扎西达娃小说的主要特点,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贝吉曲珍的形象以轴心的角色,全方位、淋漓尽致地解释了扎西达娃小说的这一特点。而魔幻和荒诞的背后隐藏着对宗教、对民族文化和人类命运及生存问题多方面的考虑,于是贝吉曲珍的形象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海勒在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非线型叙事、片段和悖论等叙事手法,构筑了一个荒诞、荒谬的小说世界,以此来影射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专横残暴和不可理喻以及当代美国社会的混乱、疯狂和荒诞,从而揭示了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的渺小和无奈,使读者理解小说所表现的非理性等主题,进而体会小说文本世界所折射出的美国社会的黑暗和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7.
在于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及陈凯歌由此改编的影片《边走边唱》读解的过程中,发现史铁生的小说超越了伤残者对于生命的自怜与哀叹,书写了一则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展示了人可以通过抗争荒诞来获取生存价值,这使得小说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而我们认为陈凯歌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对人与命运的关系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完成了人性对神性的颠覆,并在这种颠覆中完成了神性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的后期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描绘了人类从一种虚无走向另一种虚无的真实图景。该剧刻画了传统信仰失落,拜物主义兴起的背景下人的物化疏离和家庭伦理危机。拜物教下,人性物化、扭曲,家庭瓦解,人的生存意义趋于虚无。而后,该剧又将美国梦破灭的主人公们置于白日梦中。在白日梦中,他们追求绝对的自由,却在自由的悖论中走向虚无。他们在认同荒诞的价值同构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尊严,生命走向彻底的虚无。该剧平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呈现了一副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图。  相似文献   

9.
《瓦城上空的麦田》是鬼子创作的一篇极具震撼力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对普通人家一桩寻常小事的叙述,揭示了生活中所谓的常规性秩序所产生的难以僭越的荒诞性力量对身处其中的生命主体造成的无法修复的创伤与隔膜,从而再次阐明了人类生存中永远无法摆脱的某种宿命。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可以自由选择自身的存在价值,然而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选择本身成为一种荒诞和无意义的存在,甚至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和精神的畸形,呈现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以安德森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鸡蛋的胜利》为例,结合美国现代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美国梦”的变异和现代主义文学特点对安德森小说中体现的这一现代主义生存悖论予以具体分析,探讨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的失落和畸变,以及现代主义生存悖论下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11.
荒诞派戏剧对传统的反叛突出体现在对语言的贬低上,在此通过多贝克特、尤涅斯库、品特和阿尔比等荒诞戏剧语言特点的分析,指出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的语言已经解体。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语言反映了现代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非理性化与现实的荒诞性具有同一性。荒诞派戏剧的荒诞语言既体现了语言交际功能的无力,又表现了现实世界荒诞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刘郁琪 《江淮论坛》2014,(2):173-177
与余华以往小说的生存叙事一样,《第七天》也仍然以现实生存的艰难为主题,仍然弥散着死亡、荒诞和温情的元素。但小说通过亡灵视角的设置、温情乌托邦景象的营造和现实新闻的拼贴,对死亡图景进行了再置和重新叙述,对荒诞和温情进行了重新思考,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处理。这些叙事上的新变,折射出中年过后的余华生命态度上的更为冷静平和,以及美学观念上向后现代主义的贴近和靠拢。  相似文献   

13.
阳利 《重庆师院学报》2010,(5):96-100,128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艺术性地表明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人所无法逃避的绝对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现代人对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知和体认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无意义感、荒诞感和绝望感,也表达了在这种生存困境中努力建构存在的相对确定性以追求生存意义的决心。在这里,等待成为人与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抗争的方式,表现出人的现代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东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备受读者青睐,是新生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运用漫画化的夸张笔法、幽默的叙述语言、翻新出巧的艺术构思在小说中揭示现代社会里人类严峻的生存本相与精神困境,象一个嬉笑的悲剧论者在"无奈的调侃"中完成对现实的讽喻和对命运的探寻,既让作品几乎完美地兼顾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形而上的思辨性,同时又在秉承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元素.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作品中的“黑色性”,主要是指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海勒的小说人物展示了人类在精神对抗物质的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死亡威胁面前挣扎着生存下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小说人物产生了对时空的错乱感.尽管死亡是海勒小说的中心主题,但是死亡并不是其作品的最终归依点.海勒的小说总是蕴含了“再生”的希望,可以被称为“充满希望的黑色幽默小说”,这也是海勒区别于其他黑色幽默小说家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16.
易立君 《云梦学刊》2006,27(1):109-110,136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以“柏油娃”的神话故事作为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基本结构来反映黑人以及现代人类面临的“无形”的真实困境。作品内涵深刻,艺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余华的《活着》都揭示了人类荒诞和非理性化的生存境遇,无论是格里高尔奋起反抗后的赴死举动,还是福贵默无声息的坚忍活着的姿态,都是个体为实现自由、真实存在的自我承担,昭示着存在的勇气和对荒谬境遇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在小说《赫索格》中,主人公赫索格就是贝娄的代言人,通过他,贝娄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  相似文献   

19.
贝娄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赫索格》展示了人类在混乱的世界中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将对主人公的心理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智者的心灵世界──博尔赫斯文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尔赫斯文学世界的最终极意义是透过其小说的题材和主题表露出来的哲理化 内涵──对人生、宇宙的冥思。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 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都是博尔赫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的小说消解了小说、散文、诗歌 的界限,独创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结构,其间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又有虚幻的、荒诞 的叙述,给人以虚实难分、扑朔迷离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