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彪 《民族论坛》2004,(8):23-25
家住宜章县莽山中学的赵长军夫妇,其女儿江梦南在半岁时经历一次持续20多天的高烧,造成听力完全丧失。赵长军和妻子江文革倾其家产,带着女儿四处就医,就连中国耳科的权威,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耳科主任顾瑞都下同样的结论:像她这种极度耳聋,目前世界范围内无法解决。然而,他们夫妇俩没有放弃过对女儿的救治,坚持走家庭康复之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让他们的女儿学会了说话,进入了正常人的学校。因成绩优秀,女儿还跳了级。 (一)1993 年5 月,江文革刚刚半岁的女儿突然发高烧到41度,她和丈夫赵长军带着女儿到诊所打了两天针,却没什么作用。两天后,…  相似文献   

2.
1992年我参加《诗刊》组织的诗人访问团去西藏。旅行面包车在青藏线上颠簸的日日夜夜里,我们访问团的7位成员得到一位公主亲切、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给我们分发药品和水果,吃饭的时候为我们斟酒。她原籍安徽凤阳,明洪武朱元璋的嫡系后代。无业,家庭妇女。任徐州市文化局长的丈夫雪兵离任  相似文献   

3.
和平解放时期西藏的财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个很特殊的地方,她不但和内地各省不同,在全国各少数民族中,也是很特殊的。从和平解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8年。但是,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总带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1954年,西藏工作讨论会向中央的报告讲了四条: 一、西藏民族和汉民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民族隔阂,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挑拨离间,  相似文献   

4.
郑尧坤(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进藏,在藏16年,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毕业前夕,经过体格检查,学校批准了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去西藏的申请。体检时,同去的还有一位女同学,也是我们儿科系的,叫李国瑛,去西藏的态度非常坚决,可是身体却很瘦小,体检未通过。学校在宣布去西藏名单时没有她的名字。因为一起要求去西藏,又是一个系的,我和小李已经很熟悉了。宣布名单后的第二天,小李来找我。“有件事想和你说一下,也没事先征求你的同意”,她说,“昨天我找校党委了,他们说我身体不合格不同意我去西藏。没有办法,我只好说我是你的…  相似文献   

5.
爱托起一轮生命的夕阳周锦乐,王青丈夫突然撒手人世,儿子、女儿又相继离她而去。屡遭磨难的维吾尔族老阿婆,面对厄运的降临,失去了生活的支柱和勇气。就在她徘徊人生叉道的时喀喇昆仑山雪水滋润了山脚下那片肥美的原野──这就是塔克拉玛于大沙漠南缘的和田。在这片古...  相似文献   

6.
黄先勤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进藏竟住进了医院,并在病床上度过了到西藏的第一天。她,从进入西藏,半个月3次休克,半年体重减了9公斤;她,一举改写了当地医院15年来没有做过一例妇产科手术的历史;她,为琼结县人民医院培  相似文献   

7.
弱女铁肩,挑起家庭一座山 时光回溯到二十年前耶个风雪交加的寒冬之夜。在白河东岸的新野县五星乡台庄村的两竟破瓦房里,一位饱受病魔之苦的中年妇女,正一步步走向她人生的终点。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下,她半睁着浑浊的泪眼,伸出骨瘦如柴的双手,抚摸着女儿满是泪水的面颊,断断续续地说:“雪荣,叫个弟……弟,全靠你……你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带着她无限的牵挂,留下她最后的嘱托,永远地去了。在她的身后,撇下了哭成一片的五个儿女:20岁的大女儿台雪荣,10岁的大儿子台雪城、刚上小学的二儿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内蒙古女子赵素清因为爱情嫁到新疆岳普湖县阿其克乡九村一户维吾尔族人家,演绎了一曲民族团结之歌。如今她可依靠的公公婆婆、丈夫都已离她远去,而她为了两个女儿,因为爱,甘愿留在那个贫瘠的小乡村。  相似文献   

9.
青春无语──选择无悔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邬世碧的青春却不尽如人意。1969年,20岁的她随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流被下放到偏僻的龙山县贾市公社。10年后,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的她才回到生活条件稍好的里耶镇。回到镇上不久,她又遭遇了新的不幸:丈夫病逝,仅留下她和最大才10岁、最小才37天的4个孩子。面对残酷的命运,她默默无语。就在这个时候,镇里领导给了郭世碧一次选择工作的机会:要么去镇综合厂当国营工,要么去镇敬老院做临时工服侍老人(当时,镇敬老院唯一的一个兼职工作人员已退休)。她的兄弟则要求她去当个体…  相似文献   

10.
“哇,哇……”一个新的生命降生在低于海平面一百五十米的新疆吐鲁番五星公社五星大队汉族社员陈香菊家里。满脸汗水的维吾尔族接生员、女共产党员热沙来提汗,慢慢摘下口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现出慰藉的微笑,庆幸这个“日食”天难产的幼儿和他的母亲终于得救了。 1980年2月16日,“日食”那天下午,第八生产队的陈香菊难产,去请热沙来提汗接生。她丈夫和婆婆硬是不让她去,说:“今天你可千万去不得,日食天难产是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11.
大家庭文摘     
王冶坪:随和朴素体贴丈夫说来有趣,王冶坪与江泽民同龄,又是同乡,都是江苏扬州人,青梅竹马。江泽民1962年调往上海任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时,王冶坪便随丈夫一起调到该所任职。其后,王冶坪一直住在上海,直到退休。这期间。江泽民曾先后在武汉、北京任职,而王冶坪则独自撑起了一个家,带着两个儿子,过着简朴的生活。最让王冶坪感怀的是,是江泽民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位十分懂得体贴、照顾妻子的丈夫。她生病住院.丈夫总是不忘从繁忙的事务中抽出时间,到医院陪伴她,并一口一口地为她喂饭,细心地扶她上卫生间。身为夫人,王冶坪对江泽民也是无比挚爱,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江泽  相似文献   

12.
蓝水梅很忙,忙得难觅踪影。为采访她,笔者找到扫口村,家人说去白马寮养殖场,找到养殖场,又说去水梅禽业经营部。打电话到经营部,却说在扫口村改厕、改路,经一番周折,还是在白马寮山湾“逮”住了她。她,中等身材,国字脸,四十四五岁,目光中透露出坚毅、刚强,又显得质朴、厚道。蓝水梅出生在外舍乡降石村。197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因为穷,读不起书而辍学。20岁时嫁到扫口村,因为只生两个女儿,而遭非议。为争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口气,她到城里打过工,摆过摊,又与丈夫一起收过毛竹、木头,品尝过十年闯荡江湖的酸甜苦辣,也成了村中小有名气的精明人。  相似文献   

13.
何琼姑     
僮族姑娘何琼姑,八岁就被爹妈许给黄家当儿媳。1950年,何琼姑的家乡解放了,那时,她才刚满十五岁,黄家逼着要娶人,妈妈只好叹一口气对女儿说:“乖崽呀,解放前收过黄家的洋钱和聘礼,要飞也飞不出去哪,怨只怨你爹妈的命苦!”何琼姑望着满眼泪水的妈妈,一句话也没有再说。这一夜,妈妈却哭了一整夜。到了黄家,阿婆第一天就呶着嘴对何琼姑说:“你没有来,我们黄家的水够吃;你来了我们的水就不够吃了!”她叫何琼姑每天去挑水。何琼姑人小力气轻,挑着一对大水桶偏偏倒倒直摇晃,但是她从小就生长在贫农家庭里,跟着爹妈下地干过庄稼活,她咬紧牙,磨炼磨炼也就挺住了。这一切苦处她都从来没有回家去对妈妈说,她怕妈妈听了更伤心。这时,革命工作一天比一天开展,工作队一位年  相似文献   

14.
在共和国西部,翱翔着一群神奇的鹰陆军航空兵直升机某部驻新疆“黑鹰”飞行大队.他们在执行国防科研、战备执勤等飞行任务的同时,经常紧急出动,抢险救灾,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航迹遍及黄河源头、青海湖畔、天山南北、西藏阿里高原……  相似文献   

15.
当他得知本县今年没有征兵任务,在母亲的鼓励下,带着当地人民政府的证明和干粮,冒着纷扬的大雪,日行夜宿15天,徒步千里到达日喀则地区征兵办公室。这位“新闻人物”是吉隆县19岁的青年洛桑次仁。象他这样的热血青年,西藏几年来已向部队输送了5000多名,而且没有一人因身体条件和政治条件不合格被部队退回。据统计,1980年以来入伍的5000多名藏族青年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题记2022年5月18日晚,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民间文化艺术团撒叶儿嗬传承基地揭牌开幕。歌师们击鼓叫歌,鼓声铿锵有力,前来捧场的镇上群众随鼓声应节而舞。基地每周三、周五将免费向镇上群众开放。耳濡目染中将撒叶儿嗬代代相传“我想让她学习一下我们土家族的撒叶儿嗬,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居民沈兰轻拍着女儿的肩膀说。撒叶儿嗬传承基地开张不久,沈兰就带着五岁的女儿来到现场。此时,沈兰的丈夫已经在大屋中间跳开了。“虎抱头”“凤凰展翅”“牵牛喝水”……沈兰的丈夫跟随歌师的歌声和鼓点,挥动手臂,模拟动物或农耕的动作,舞出了不同的舞姿。  相似文献   

17.
人民歌颂着毛主席啊,祝你万寿无疆!毛主席的光辉照到了雪山上,西藏的人民有了幸福的生活。……《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西藏民歌是才旦卓瑪最喜欢的一首歌,几乎每一次音乐会上她都要演唱。多少工人、农民、学生、战士,曾被她那真摯的感情和暸亮的歌声所感动!而她自己,每唱这首歌时,也总带着万分的激动和兴奋。  相似文献   

18.
在辽阔的亚丁草原上,住着一支风俗独特的少数民族,这里的未婚男女依然过着“走妹”生活,还带着“群婚”色彩。我一不小心,跌入其中,享受了“走妹”的情趣与欢乐,最后却带着“走妹”逃离了那方纯朴的山水。初出茅庐入山寨1996年,我从广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之后,自谋到四川与西藏交界的亚丁草原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任教,那年我23岁。在乡政府下了车,我拿着乡政府工作人员给的地图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我进了村,遇到一小姑娘,我问她学校在哪里,姑娘拉着我走到一座木桥下喊“老三伯,来新老师了”。原来老三伯是这里的村长兼小学校长…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放牧员萨木扣,在旧社会是一个贫苦牧民的女儿,从小就死了母亲,九岁上给牧主放羊,受尽了折磨和痛苦。她十三岁那年,因为生活不下去,舅父领着她从青海逃难到甘肃张掖平山湖来,还是给牧主牧放骆驼,整天挨打受骂不得温饱。一九四九年,这个十五岁的少女,带着  相似文献   

20.
农民育种家     
新疆米泉县,有一个农民育种家。她就是东风公社上沙河沿大队回族老贫农田福的女儿——田淑珍。她为啥又叫农民育种家呢?说起来,这名字来得可不容易。一九五九年,田淑珍从昌吉种子训练班学习回来,公社党委就派她到下沙河沿大队育种场去搞种子繁育工作。田淑珍背着行李到那儿一看,这个育种场除有三十亩地以外,什么都没有。田淑珍可没有泄气,她想:这是党给我的任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