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撒尼(彝族支系)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置于诗学理论的背景下,以长诗的一些特定词句为样例,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可以探究《阿诗玛》民间叙事诗的口头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2.
原本口头性很强的佛经文献传入中原后,慢慢变得“文雅”,经中原传入回鹘社会,这些书面性很强的佛经文献在回鹘口头传统的消融力下又向自然、质朴的口头程式特征回归.文章通过回鹘文本与汉文底本的《金光明经·舍身饲虎品》的口头程式特征进行对比,来探讨汉地佛教传入回鹘社会后的变化,展示古代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琶杰格斯尔传》不仅是科尔沁口头文学的经典,也是蒙古族口传史诗的代表性文本。歌手琶杰遵循口头诗歌叙事传统,运用丰富的程式演唱不同的主题,构筑了格斯尔史诗诗行,使史诗故事跌宕起伏,变幻莫测,而且歌手运用的程式体现了其创编技巧,也显示了口头诗歌的表演法则。  相似文献   

4.
搬演受祭祖先的尸存在于祭祀全过程。与此相关,《诗经》祭祖诗中存在大量尸之主题。这一主题在《颂》中消隐,在《雅》中或显或隐于嘏辞而大量存在,祭祀诗和祭祖仪式的张力关系决定了尸之主题的呈现,进而影响了《诗经》诗体构型和结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盛京内务府粮庄匿丁、逃丁案频发,庄头、额丁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庄头、额丁作为粮庄的主要组成人员,二者的斗争反映了隐匿于盛京内务府粮庄这一主体背后复杂的粮庄管理制度问题。康熙年间爆发的粮庄庄头王超卓隐匿人口案涉案人数众多,被隐匿人群类型复杂,历时十余年,是盛京粮庄庄头匿丁案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该案,透视盛京内务府粮庄的管理制度弊端和严苛专制皇权下受压迫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药地炮庄》旨在发挥觉浪道盛禅师正“庄子为尧孔真孤”之说。他通过叙述和讨论昔贤对《庄子》的见解,极力阐明庄子与孔子的一致之处。他罗列时彦之说,一一加以评论,对当代《庄子》思想研究展开深入讨论。《总论》中最能展现其独特见地的,是《向子期与郭子玄书》《惠子与庄子书》。其撰写《药地炮庄》的基本思路,就充分展现在对《庄子》内七篇的“总炮”中。《药地炮庄·总论》也是方以智撰写全书的体例,由此可知《药地炮庄》是庄学史上一部以禅解庄、以儒解庄的杰作。  相似文献   

7.
宁夏的吊庄移民规划使一部分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黄灌区。移民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来到迁入地吊庄后,试图被迁入地接受或者要成为迁入地的真正一员,必然经历不同生活习俗、生产活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调适,才能最终与迁入地的文化真正融合。移民群众生活习俗的调适是他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适应文化变迁时,在物质、精神乃至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清水江流域是中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宗族组织在地方社会中发挥了很强的组织、协调作用,宗族活动渗透于清水江流域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清以降遗存下的清水江文书就是例证。本文拟以高酿镇地良村文书为例,梳理文书中父子、兄弟、女性等人名的书写程式,分析事主宗族性身份和宗族门房支派层级关系的表达方式,进而探讨宗族在家庭内部、宗族内部、不同宗族之间契约签订中的渗透度,以期了解宗族在维持家庭延续性和宗族凝聚力中的实际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程式在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中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格律诗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两者程式的形成互生、内涵互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作互用。这种独特艺术现象的形成,以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为指导;以中国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的艺术理论为基础;以诗画在创作主旨、表现手法、审美意趣三方面相类为源动力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许多英语变体,世界英语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世界英语理论认为,英语输出应向标准英语看齐,输入则应能接纳不同的英语变体。以这一理论指导倪瓒诗文翻译实践发现:中国古代诗文的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可以有两种策略,即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应注重源语情志的表达,以更好地引起目标语读者的情感共鸣;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则可更多使用带源语文化特色的英语变体,以传达源语的文化身份为主。这也恰好符合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文化理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语稽求篇》是毛奇龄有鉴于后儒多以己意解经和墨守朱注之作,其注解特色有四:其一,辩驳朱子《集注》之说;其二,修正王学,强调实学;其三,运用了以经解经的新注释法;其四,注重考据,不以空言说经。毛奇龄反对理学,提倡实学,在清初的学术界开一时风气,实为清代汉学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2.
虞美人杂考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13.
根据秋寿南在《乡试录》中的记载,他的曾祖秋学礼曾著《补斋文集》《仅礼节读》两种,另有《补斋图册》一种;他的祖父秋家丞著有《八一编》行世;他的父亲秋嘉禾没有著作。这些著作中,只有秋学礼的《补斋文集》流传下来,其它都已流失。最近,又从《晚晴簃诗汇》中发现了一首秋学礼的诗,从《慕莱堂诗文征存》中发现了一首秋寿南的诗,这为研究秋家的家史和秋家的文风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上博(二)《民之父母》9简“”字的释读,学术界颇有分歧,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如字,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为“语”,或释为“诗”字异构,或释为“辩”字异体,或疑为“语”字异体。文章辨析各家之说,断以己意,在较为详细的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为“语”之异体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中 ,“与”字的使用频率较高 ,词性比较复杂 ,意义也很丰富。许多地方如不细加审辨 ,会给理解原文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从整体上观照全书 ,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略陈己意 ,以期对《论语》“与”字作一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倪瓒画风成因的时候,大都从倪瓒生活的环境或者个人性格、思想等方面进行。倪瓒画风的成因,如果离开了文人画这个传统,仅从单一的面上来阐释,显得过于片面而简单。这是因为,倪瓒的画风是建立在元以前文人画传统及元代文人画基础之上的;是文人画发展到元代,由元代这个特殊的社会和倪瓒独特的思想及个性共同铸就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圆仁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入唐》)和唐代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元朝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行记》被人们称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它不仅是中、日文化邦交史上一部闪灼着耀眼光芒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关系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丰碑。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唐代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情况,而且对中、日文化的友好邦交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孔子的"绘事后素"的艺术主张谈起,论述了艺术心境的特征,并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不充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理"(理性、理论、思想)先"文"(文学、文学创作)后的创作模式,这破坏了作家艺术感觉的纯正性和完整性,无法达到"绘事后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