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敦煌卷子中,有若干卷子的抄写人,自称“八十二老人”、“八十三老人”(或“八十三老翁”)、“八十四老人”或“八十五老人”。其卷号、卷子内容、卷子的抄写人题记,具体如下: (一)S5534《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并《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其题记为: 西川过家印真本 时天复五年岁次乙丑三月一日写竟信心受持老人八十有二 (二)S5444《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并《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其题记为: 西川过家真印本 天祐二年岁次乙丑四月廿三日八十二老人手写此经流传信士  相似文献   

2.
吉藏的很多论著都引用过《涅槃经》“空与不空”的问题并有所讨论.其中,《大乘玄论》对“空与不空”的解读与其他著作略有不同.它将“空”与“不空”主要理解为断、常二见予以否定也不符合《涅槃经》的原意.若结合此前发现的《大乘玄论》与吉藏其他作品文本重复等方面的疑问,它的这种解读方式或许可以视作其并非是吉藏亲作的又一证据.  相似文献   

3.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也有“四法印”说,即《增一阿含经》卷18中所谓的“四法本末”:“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  相似文献   

4.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5.
郭良鋆 《南亚研究》2002,(1):65-68,84
《投身饲虎本生》在大乘佛教国家中 ,备受佛教信徒推崇。即使在南传佛教国家中 ,也广为佛教信徒们熟知。然后 ,这则本生故事在早期佛教巴利文经文中 ,却不见踪影。在巴利文《本生经》的五百四十七个本生故事中 ,许多属于舍身类的本生 ,大都为大乘佛教采纳沿用 ,例如 :《尸毗王剜眼施鹫缘》、《兔自烧身供养大仙缘》、《尸毗王救鸽命缘起》等。兴许 ,大乘佛教信徒们感到仅仅剜眼、烧身、割肉 ,还不够惨烈悲壮 ,于是又编撰这《投身饲虎》的本生 ,以示佛陀伟大的舍身精神 ,激起信徒们的崇敬和仰慕 ,叹之 ,愧之 ,从而尊佛如神 ,供奉膜拜。当然 ,…  相似文献   

6.
《敦煌十字图诗》解读李正宇1.敦煌遗书P3351号,正面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第二十五》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末题"开宝柒年戊寅,正月二十八日金光明寺僧王会长、张僧奴、令狐富通、闫延定四人等舍《观音(经)》、《多心经》一卷。后有人见莫怪者,及...  相似文献   

7.
元妙严寺版《大般若经》卷五五六新见本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六百卷,唐释玄奘译,是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在浩如烟海的佛典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向被列为入藏之首,历代写、刻诸本繁多。前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图书馆在旧书内发现折装刻本《大般若经》第五百五十六卷一册,试对其版本加以判定,并得到意外收获。兹略述如次。这册《大般若经》(暂称“新见本”)编有《千字文》序号“光(六)”,即“光”字函内  相似文献   

8.
“慈悲者之城”,这个概念出自《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又称《大乘无量寿经》,篇幅极短,是敦煌遗书,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卷中,据分析是敦煌沦陷于吐蕃时期由吐蕃僧人法成依据梵文译出。这篇短经的藏文版据说也是出自法成笔下,《大乘无量寿  相似文献   

9.
韩丽华 《社科纵横》2012,(2):119-122
中观般若学和涅槃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入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槃佛性论代替。涅槃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调和了真心妄心之争并与阿赖耶识论融合,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使涅槃佛性论得以普及。如来藏佛性论符合中国人的心性思想习惯,有利于人们进行成佛向善的修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佛教譬喻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文学中,用梵文或混合梵文撰写的譬喻经与用巴利文撰写的本生经一样,都属于通俗故事文学。它们不论述“涅槃”、“无我”和“空论”之类形而上学教义,而只是通过故事来宣说“业报”、“轮回”和“戒律”之类通俗教义,主要目的是在民众中激起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从而普及佛教。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献中,佛陀传记一类的经文是晚出的,是顺应佛教教义发展嬗变的产物。在早期佛教巴利语三藏中,没有一部系统的佛陀传记。佛陀传记经文的出现,大约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或者说,是在佛教大乘化的时期。“传记”,梵语、巴利语的常用词是Carita,原意是“行走”、“行迹”或“行动”,引伸为“经历”、“生平”和“传记”。但是,在古代印度,“历史”概念常常混同于神话  相似文献   

12.
《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流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佛教经录中,最早记录《占察善恶业报经》(以下简称为《占察经》)的是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即《法经录》)。其卷二记载:《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  前二十一经,多以题注参差众录,文理复杂,真伪未分,事须更详,且附疑录。《法经录》虽没有注录《占察经》的译者和具体翻译情况,但是指出了两点:一、此经属于大乘经藏;二、此经是疑经,其真伪有待进一步审查。《法经录》科条细密,分类严谨,且以对疑伪经的严格甄别而著称。它搜集的疑伪经数目远远超过《出三藏记集》。不过,它指斥21部大乘疑惑经的理由却只有八个字“参差…  相似文献   

13.
一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约活动于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萌芽。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初期佛教的产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初期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造的,理论比较体系化;而大乘的出现则是一种群众运动,其理论虽说从总体来看有其统一的特征,但内部毕竟比较杂乱,甚而相互矛盾。从公元前二、一世纪到公元二、三世纪的几百年间,大乘的学说不断发展,新的典籍不断出现,这时,内部的矛盾现象就更惹人注目,其典型代表就是宣扬“恶趣空”的方广派的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大乘与当时势力依然雄厚的小乘各派的斗争,不利于大乘自身的发展。形势需要大乘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全面的综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14.
佛教涅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涅槃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目的。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指人生充满痛苦,集谛指痛苦的原因是有欲望,灭谛和道谛指通过修习八正道,灭寂欲望,达到涅槃。但涅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古代印度,涅槃这一概念并非佛教独家使用,印度教和耆那教也使用这个概念。而在佛教内部,涅槃的概念也随教义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佛教的涅槃概念。  相似文献   

15.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  相似文献   

16.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2,(2):124-137
金刚乘悉陀们的诗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修行体会,他们的写作目的是教诲弟子和世人,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通过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他们是沿着佛教大乘——真言乘——金刚乘(包括易行乘和时轮乘)的路线走过来的.他们以佛陀的名义颠覆了佛陀的传统,为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玄奘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唯识宗依据的经典一般来说是六经十一论,六经如下:《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没汉译)、《阿毗达磨经》(没汉译)、《楞伽经》、《密严经》(没汉译)、《华严经》。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没汉译)、《摄大乘论》、《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分别瑜伽论》(没汉译)、《观所缘缘论》。这六经十一论只能说是《成唯识论》所引用的经典,说成是唯识宗所依据的经典是不妥当的,解释《唯识三十颂》的《成唯识论》是唯识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唯识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现将玄奘的唯识理论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佛教的中心命题——涅槃,作为一个哲学本体论范畴来考察,并把它与古代儒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理论上的比较,认为这两者在理论形态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某种共通的平行关系。一佛教中的“涅槃”,犹如印度教中的“梵”一样,通常被认为是超越任何语言的描述能力的。不过,我们实际上可以从佛教关于现象世界的根本观念来把握作为某对立面的涅槃之实质。依据佛陀所说“四谛”之第二谛——集谛的根本要义,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依因性,即依赖于因缘的和合才得以成立,因此,通过现象呈现出来的任何事物实质上并非其所属概念的自身。“山”无非是石头、泥沙等的集合体,石头泥沙并不是山,而且其本身也同样  相似文献   

19.
关于《金刚经》梵本及汉译对勘的几个问题(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大乘佛典中,《金刚经》是一部提纲挈领的重要经典。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般若思想的核心内涵,观点鲜明地阐述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的根本命题,在整个佛教发展史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这部经典在古代流传甚广,现在保存下来的梵文写本和各种语言的译本之多在佛经中恐怕也是首屈一指的。《金刚经》目前在世界上共有三种刊行梵本(即马克斯·米勒的校勘本、新疆和阗本和吉尔吉特本)和六种汉译本,此外还有尼泊尔写本、藏文译文、和阗语译本、粟特语译本、回鹘语译本、蒙古语译本和满语译本。从现存的这些传本来看,《金刚经》在古代流传的主要地区是印度(尤其是(?)宾)、尼泊尔、中亚、中国、日本和朝鲜。  相似文献   

20.
佛教修习或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涅槃或成佛。这就需要论证信众达到这种目的的可能性。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心性清净"和"如来藏"观念就是在进行这种论证时经常涉及的。"心性清净"观念在佛教中较早提出,而"如来藏"观念则是在吸收改造"心性清净"等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理解佛教基本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佛教能广为传播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