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2.
一、档案的劳动价值档案是信息的物质形态,不是劳动产品。因此,档案不具有劳动价值。”(高银山:《加强档案价值理论研究,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国档案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第191号)作者提出了两点理由;其一,“构成档案的两种要素——信息和物质,都不是实践劳动生产或制造的,信息是实践运动的自我表现,载体物质来自信息摄载者,均不出自实践劳动”;其二,“文书  相似文献   

3.
辩析知识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需要确认一个前提:商品的价值是指隐藏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共同物。在此前提下,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不能被否定,而且能够揭示知识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本来面目:即知识作为过去劳动的产品,是因劳动的作用,通过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知识的价值能否以物化或非物化形式转移到物质产品价值中,取决于是否具备与资本交换的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成为制约物质产品生产的条件,所以知识生产者的劳动与知识劳动的生产化理应受到重视。同时知识、技术对物质产品生产者的排挤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相似文献   

4.
艺术产品,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书中写道:“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这是对人类创造美的实践的科学总结。它简明地阐述了构成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本原理。这条美学的根本原理,不仅指导着人类进行物质生产,而且也指导着人类精神生产。凡是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出的产品(物质的、精神的)一定是美的,反之,一定是不美的。  相似文献   

5.
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载《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不乏某种真识,但他显然是把长期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解释,即把艺术起源简单机械地归结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视作对“劳动说”的本质性说明,结果歪曲了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释的“劳动说”的真正实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我们认为艺术起源劳动,首先也是把艺术起源看作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过程。原始艺术产生的复杂状态远非我们今天的想象所及。人类最初产生的艺术不仅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分门别类的艺术,甚至也不是那种所谓“三位一体”即舞蹈、音乐、诗歌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而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社会意识的混合体”的“一个方面”。这种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构成了当代人类劳动的技术背景和人机互动参照系,基于此,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的当代域题愈益丰富。智能革命条件下人的劳动方式的历史性质将发生立体嬗变,人的存在方式亦会发生颠覆性变革。劳动工具的发展史是人体劳动器官工具化的生成史,劳动工具系统历经“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辩证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脑体器官劳动能力的过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反噬,劳动的具体性将会消融于智能机器的物质运动之中,异化泛在的大观园展示了劳动方式变革的反向图景。未来技术变革中人的解放仍然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纵观历史,人类不断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追求和探索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产生的技术艺术产品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实用艺术形态,它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重视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当代工业设计的核心观念,只有通过工业艺术设计,遵循技术和美的创造规律,自觉地把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俱佳的技术艺术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虽然艺术不能摆脱肉体欲望的内容,表现生命欲望是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但受文化制约的性才属于人类。艺术的追求不以肉体享受消解艺术的生命体验意义,也不以单向奉献的集团要求消解艺术的社会崇高精神,而是以创造理想性、超越性的艺术形态为人类发展和现实生存提供一种“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创造出机车、铁路、电报、纱绽、精纺机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从这段论述中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力是人创造的。它启发了人们对以下问题的思考:认识社会发展动力的起点应该在哪里?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中心问题应该是什么? 我认为人应该是认识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起点。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营销观念发展的研究张春华翻开我国业已出版的各种营销学教材,都可以发现关于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研究,无一例外地根据西方市场营销研究的成果,从“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等到八十年代提出的“大市场营销观念”加以系统介绍。而对于中国企业营...  相似文献   

11.
原始艺术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目前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大都概括为一句话——“艺术起源于劳动”(以下简称“劳动说”)。近年来有人提出质疑,有的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主体情感,原始物质劳动只是诱发人们心灵冲动的基本起因之一。有的指出“劳动说”忽视艺术的自然根源,没有看到原始人的审美本能是他们从事艺术创作的生理基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原本和普通动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当人类产生了"自我",把世界说成是"人的世界"的时候,一方面人类在通过精神参与的劳动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物和创造新的物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从精神方面在占领自然,使整个自然成为自己的精神属地。人类的精神产品,可以划分为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和以自身的活动显示的精神产品。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如:作为工具和机器系统的精神产品,绘画、雕刻等艺术产品,书籍、杂志、传媒等各种文化视听物,此外,人把自己的生物体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产品。以人自身的活动形态显示的精神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物化了的客观形式,如语言符号等;另一种是人的纯粹的精神生活行为,如各种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原始文化曾是人文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并历史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如以德国文化史学派格雷布纳尔(1887—1934)和美国历史批判学派博厄斯(1855—1942)为代表的历史学方法;以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和弗雷泽(1854—1941)为代表的人类学方法;以法国社会人类学家杜尔干(1858—1917)和英国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为代表的社会学方法;以探讨原始人类的观念意识、思维形态、宗教信仰、神话象征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学方法;以探讨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经济关系为主要对  相似文献   

14.
论不朽     
人的肉体是会死亡的,人的灵魂也并不能轮回,那么人能否不朽呢?当然能!那么什么东西能使我们不朽?精神!个体的人不断死亡,但人类却长存。在人类存在的过程中,精神、知识、真理被世世代代传递下去,那些创造了精神、知识和发现了真理的人们,因此便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而得到不朽。唯有精神才能够被后代传递下去,因此人生的意义便在于精神的创造。由此可见,自我的不朽只能在他人中实现。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品的短期总成本函数应为研发成本 生产成本。我们将研发完成后形成的产品看作是一种观念性的产品:“软件”。而面向用户生产、出品的产品则可视为“软件”的拷贝。人类的一切劳动产品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也是知识产品。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文化?英国学者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苏联美学家M·C·卡冈则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各种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范围,即包括社会的人的能动性形式的全部丰富性。”文化可分成物质层、制度层和心理层,恰如美国学者C·克鲁克洪和W·H·凯利所说:“文化  相似文献   

17.
“劳”无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表现为哪几种形态?其二,怎样计“劳”付酬?这两个问题迄今尚未获得圆满解决。 有人认为:“劳动者的劳动从形态上看可分为三种:潜在形态的劳动、流动形态的劳动和凝结形态的劳动(即物化劳动)。”“潜在形态的劳动是一种可能的劳动”;“流动形态的劳  相似文献   

18.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的“生产型经济”,即农业和畜牧业。  相似文献   

19.
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于史前社会来说,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人类的食物觅取和生产方式。依照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将史前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两大类:以获取天然或现成的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和生业的“依存型经济”,即采集和渔猎业,简称“采猎经济”;依靠技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能否构成一个标准?搞社会主义要不要生产力标准?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到对生产力标准涵义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以及由此构成的两对矛盾为内在根据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因此,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就“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够把握社会本质的内在规定,明确社会发展的真实内容,才会有基本的历史线索。同时,由于“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