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耀震 《江汉论坛》2004,(11):109-111
今本<陶渊明集>的篇次,大抵都是承萧统所编<陶渊明集>而来.萧统编成该集,为之作序,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四月他病死前,并且不早于前一年的正月.萧统<陶渊明集序>推崇陶渊明,而他的创作并未显现陶渊明的影响,正说明萧统爱嗜陶渊明文风,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萧统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化陶渊明的文风,创作出相似风格的作品.萧统编<陶渊明集>时正惭慨埋蜡鹅事的闯祸失足,失爱于父亲梁武帝,忧虑自己太子的地位被夺去,在极度矛盾苦闷中努力寻求解脱.古直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关于萧统<陶渊明集序>写作时间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燕筠 《晋阳学刊》2001,(5):101-105
由于历史的及编导人员创作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主旋律"影视剧具有概念化倾向,收视状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摆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桎梏?<生死抉择>与<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两个"金麒麟"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3,(4):113-120
<红楼梦>两个金麒麟乃是二百年来红学一桩历史公案.我们认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本义乃是指<风月宝鉴>里史湘云和贾宝玉二人结为夫妻,白头偕老.而这本义随着<石头记>出现新人物薛宝钗而湮灭.因为薛宝钗替换史湘云和宝玉结为良缘,因而金玉良缘由金麒麟和宝玉结为良缘而变为金锁和宝玉结为良缘.而史湘云被改为因嫁给一位才貌仙郎不久逝世而过着婚后守寡生活.<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随着本义湮灭而被改为<拾麒麟侍儿论阴阳>.后来曹雪芹又把史湘云改为嫁给卫若兰,二人白头偕老,成为今本<红楼梦>八十回后里史湘云结局.<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随着这种新义的产生而复生.<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产生、湮灭和复生的演变过程,也是史湘云结局的演变过程,也是<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4.
<廿载繁华梦>开始创作的时间是在乙巳九月初七日(1905、10、5)之后多日,开始连载于乙巳十一月初十日(1905、12、6)<时事画报>乙巳年第8期,其最早单行本应是原定丁未九月而实际是丁未十月初十日(1907、11、15)出版的<时事画报>本.<廿载繁华梦>所写系真人真事,其主人公周庸实即周荣曜;作品虽表现了廿载繁华、不过一梦的思想内容,但并不限于此,而是还表现出了更为深刻、更为积极的思想内容,因而并不是当时流行的所谓谴责小说,而应是如同冯自由所说的"社会小说".  相似文献   

5.
"郑声淫"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华 《江淮论坛》2002,(1):105-108
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相似文献   

6.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7.
传记文学作为多种文学题材的一种,在目前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气风潮.从文学和社会思想上看.这种风潮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他者"生活方式的探求,从而引发对自我生活的反思.江西教育学院韩春萌先生在其论文<价值取向与当前传记文学创作危机>(原载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年第3期)中将目前文学创作的局面作为一种存在的"危机"来评述.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目前这种局面,也是传记文学几点创作要素不同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9.
&lt;移民金大花&gt;剧本(原名&lt;寡妇金大花&gt;),早在2002年便已创作出来,因为各种原因,该剧一直没有投入彩排,更没有演出计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在发表于<学术研究>1999年第8期<澳门开埠的若干历史问题>一文的基础上,根据一些尚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材料,对汪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86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左传>的开篇之所以选"郑伯克段于鄢",除"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刚好发生在隐公元年之外,还有一主要原因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在<左传>中起"开宗明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lt;移民金大花&gt;剧本(原名&lt;寡妇金大花&gt;),早在2002年便已创作出来,因为各种原因,该剧一直没有投入彩排,更没有演出计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茅盾的<春蚕>、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和朱文的<我爱美元>为例,围绕其中"父与子"的描写,对文本自身结构及当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进行症候式阅读,以期折射不同时代给文学本文所打下的意识形态烙印.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最成功的小说.本文从作品的社会悲剧,凡人悲剧,以及"美国梦"悲剧三个层面来说明<美国的悲剧>正是"美国梦"的破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边城>的故事文本,从沈从文其人及其创作<边城>时的具体情景入手,将<边城>"故事悲剧性"的因由阐释为缘于作家沈从文对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思想观念,并认为这种思想观念既有沈从文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无常与无奈的感慨,同时还隐含着他对湘西故土上的人们--群体生命存在之无常之无奈的悲悯与痛苦.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是知青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2002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示>,再度引起评论者的注意.他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探讨语词内蕴的<马桥词典>之后,又聚焦于理性的思考和具象的解读,尝试文学与理论间的文体置换,虽然论者对此有不同观点,但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不断找寻突破点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为能理解韩少功文学实验的义涵,重新追索其小说创作历程,拟由三时期探讨韩少功由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到<马桥词典>的创作历程首先是1979到1983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主题偏重在政治与人的关系;其次是1984到1995年的寻根小说,创作主题走向文化与人的关系;最后是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创作主题环绕在语言、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沿此路迹追索,可较清晰地认识韩少功走向<暗示>的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徐日君 《理论界》2005,(5):194-195
名噪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她创作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给文学爱好者带来阅读的惊奇和感官的冲击.本文立足于对张爱玲小说文本的分析,着重从她的小说对女性灵魂的重新审视与女性命运的深入探寻入手.  相似文献   

19.
<契丹国志>卷21和<文献通考>卷346中的"大食国"、"小食国"不存在对应关系."小食"乃"小石"的异写,即<王延德使高昌记>中的"小石州",<经世大典>中的"塔失八里",在今新疆哈密市东北的石城子一带."小石州"得名于当地的石山、石城.宋辽时期的"小食"是以哈密为中心的一个突厥-回鹘集团,独立于高昌回鹘,入元后称哈密力.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对<诗>的审美鉴赏意识等,使<诗>的文学性得以凸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对<诗经>经典尊崇的消解和文学阐释的张扬,其发生与<诗>的文学阐释自先秦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经学中衰,儒、道、释思想并立,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等有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