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在考察18世纪的英国状况时提出,哲学的民族特点和社会作用与其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德国人继承的是基督教唯灵论的传统,法国人继承的是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英国人则是这两种不同传统的混合,因此,英国哲学具有矛盾的特点,并走向经验和怀疑论.英国人强调的是单个人的社会经验,法国人强调的则是民族性的政治经验;英国人只关注个人利益,法国人和德国人则分别从国家方面和哲学方面强调普遍利益.因此,英国发生的是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法国进行的是政治革命,德国经历的是哲学革命.其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它是整个社会运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118世纪的法国,欣赏戏剧已在社会中蔚然成风,戏剧逐渐成为宣传启蒙思想的舞台。从第一个被搬上舞台的悲剧《阿穆利乌斯和努弥托耳》开始,伏尔泰就已经意识到戏剧在消除迷信和偏见的恶劣影响,教育人民憎恨宗教狂热和暴政,歌颂爱好自由和人文主义的思想上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望尘莫及的,伏尔泰十分看重戏剧引发的剧场效应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戏剧艺术受舞台空间的制约而有“幕前戏”与“幕后戏”之分;“幕后戏”是“幕前戏”的情节和相关人物活动在幕后的延伸和渗透;“幕后戏”与“幕后人物”设置扩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并强化了戏剧舞台的表现功能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莫伟民 《河北学刊》2004,24(2):68-73
狄尔泰既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缺乏认识论基础,又反对法国和英国实证社会学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认识社会历史实在从而歪曲历史的做法。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旨在为历史哲学奠定认识论基础,把历史定义为记忆,探寻历史知识的可能性,追问历史的意义。由于在主要问题上与黑格尔、萨特和福柯等人存在着歧异,狄尔泰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历史的崭新维度。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戏剧作为亚裔戏剧的一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登台美国主流剧场。70年代的华裔戏剧以提升华裔族群意识为目标,致力于在美国戏剧舞台上发出华裔族群的声音,因此有明显的族裔特点。80和90年代的华裔戏剧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元化,表现出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特点。在世纪之交,华裔戏剧越来越多地关注非族裔的主题,在跨文化戏剧形式的基础上扩展创作内容,开阔关注视野。曾经被认为不同于主流戏剧或美国一般戏剧的华裔戏剧,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超越族裔主题和有普世意义的戏剧,从而使任何试图定义华裔戏剧的做法都受到质疑。近十几年的华裔戏剧同其他亚裔戏剧一样,呈现出去族裔化趋向。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历史上尽管没有全面系统的戏剧审查制度或标准,但有关当局和机构实质上从没有放松过对戏剧创作和舞台表演的监管。通过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美国戏剧审查的形式、方法和主要监管的内容,剖析典型案例和戏剧事件,我们可以触摸到美国文化跳动的脉动,也可以感受到美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伊丽莎白时期的七位"大学才子"在借鉴希腊罗马戏剧的基础上,传承了乔叟的写实主义传统,创立了英国的悲剧和喜剧,对莎士比亚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莎士比亚创作了历史剧、悲剧、喜剧、传奇剧和悲喜剧,丰富了英国戏剧类型,也对英国语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魏玲 《河北学刊》2012,(4):235-237
河北省传统戏剧资源丰富,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剧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对于传统戏剧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抓好传统戏剧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延续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提供的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部分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能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不能照搬书上的东西,必须把马列主义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一个长时期中,我们既没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一般的指导原理,又没有科学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论断以教条化和公式化,甚至附加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  相似文献   

11.
在戏剧史上,《秃头歌女》是个奇迹!首先,世上似乎从未有过像尤奈斯库这么幸运的剧作家,他在写这一剧本之前,压根儿就没想当一个剧作家,据说他从前对戏剧兴趣无多,写作第一个剧本《秃头歌女》完全是心血来潮,因为英语没学好才突发奇想,欲使那些教科书上平白简易、默默无闻然而又久为人知的对话──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问题陡然变得不可思议且不容置辩,让这些深刻的真知灼见在舞台上成为绝响!剧名原定为《简易英语》,作者初衷是写成一个“教科书式的剧本”,剧申人形同鹦鹉,只须谦恭地转述作者从教科书上学来的句子。那么是怎样又走…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传统戏剧资源丰富,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剧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对于传统戏剧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抓好传统戏剧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延续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工农业生产在技术进步和投资率高等因素的促进下,发展迅猛。187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4。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工农业产品却受到来自欧洲的激烈竞争。德国和法国正在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实现工业化。除英国外,欧洲大陆各国都相继提高关税和增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指出:黑格尔哲学解体后,由于现存宗教斗争的实际必要性,使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返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他们在这里跟自己的学派的体系发生了冲突。“这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它一下子就消除了这个矛盾,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戏剧史上,有几部以古希腊神话故事希波吕托斯为主人公的经典作品.在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小塞内加和拉辛的同名戏剧<菲德拉>、当代英国剧作家萨拉·机恩的<菲德拉的爱>中,反映了希波吕托斯的形象的演变,剧作家们分别借助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时代和现实的理解,透过这个人物悲剧性命运,以戏剧作为人类思考及探索自身命运的严肃的艺术舞台,从哲学高度揭示了善在这个世界上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7.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和诗人,也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独创性集中表现在叙事剧的创立上。布莱希特把古往今来的戏剧分成两大类:传统戏剧,或称纯戏剧性戏剧、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叙事剧,或称非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史诗剧、辩证戏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通过舞台演出,“把社会表现为可以改变的”,戏剧的崇高使命是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认识社会,并积极投身到改革现实的斗争中去,而传统戏剧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他试图创立一种崭新的戏剧。二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18.
田汉的早期剧作与新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20年代的戏剧舞台上,田汉有其同仁们发起了一场“艺术戏剧运动”,他们在社会政治功能的挤压中,执著地表面戏剧的生命象征意识。本文立足于田汉20年代早期剧作,以新浪漫主义为理论视点,重在挖掘其剧作内在的精神实质,即:同时具有物欲冲动和精神追求二重结构的本体的人,如何在这两种因素的碰撞与交锋中,体味灵的觉醒,把握宇宙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演员哥格兰(1841—1909)的言行思维与舞台表现为标志,表演体系中的“表现派”宣告诞生,以其桀骜不驯的新面貌与传统的“体验派”分庭抗礼;与此同时,表现主义戏剧在毕希纳、魏德金、斯特林堡的作品中开始进行探索,随后的一二十年中,凯泽、托勒的一系列经典剧目相继诞生,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确立。这种戏剧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不约而同的确立,彰显着表现主义戏剧与表现派之间的相互对应。同时,也是20世纪初人类生存环境总体变更背景下戏剧面貌变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黄珂维 《南方论刊》2009,(11):39-42
“间离效果”理论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根据这一理论,戏剧要避免“共鸣”效应。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努力激发观众的批判意识。荒诞派戏剧家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荒诞派戏剧通过取消剧情,使人物形象模糊,使语言破碎,让舞台道具“说话”,让其“直喻”,以及采取独特的悲喜剧形式等手法,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间离效果”,不但给古老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给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