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网络人肉搜索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肉搜索在为人们提供真相和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等负面影响.面对人肉搜索的双重影响,学界出现了立法禁止和保障人肉搜索的不同争议.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不宜单独立法限制或禁止人肉搜索,应通过完善现有法律,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并根据"被人肉"的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现象正为社会所关注,随着参与者的不断扩容,特别是一些不良因素的强势渗入,"人肉搜索"渐呈泛滥之势,有逐渐成为一种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倾向.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尤其刑法对于"人肉搜索"少有回应,"人肉搜索"入罪呼声渐高.对"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应先明确几个问题,包括造成损害后果情节严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区分正当舆论监督和侵犯隐私行为,侵害行为由谁进行追究等.  相似文献   

3.
搜索和选择是求解思维的基本逻辑操作,是人们进行问题求解时所采用的基本的"工艺"操作手段.搜索以人们以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通过检索、提取和重组的方式完成.搜索遵循着匹配、类比和综合的顺序进行.搜索的逻辑是以"关联蕴涵"为基本关系的抽象的或然的逻辑.选择可以分为评价、比较和择优三个逻辑环节.选择的逻辑是以恰当性为基本评价标准的具体的逻辑.选择要受到问题和解题者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文政  乔万敏 《理论界》2009,(3):178-179
"网络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信息搜索的重要形式之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达1.07亿,占整个网民数量的半数,青少年自然也成为"网络人肉搜索"的主体力量.研究青少年广泛参与的"网络人肉搜索"这一新现象,对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的区隔,构建了互动式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这种交流方式的典型样态,不但构型了独特的传播交往关系,并且,其传播效果还广泛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本文联系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理论,从信息和信息主体两个维度分析了"人肉搜索"如何构建了这种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并对"人肉搜索"的正外部性——即它如何提供公民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参与式民主的进程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关于"网络暴力"及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试析互联网中的“人肉搜索”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并对其加以理性约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若干年前,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形容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今天,在强大的"人肉搜索"面前即便是一只狗,也会被清楚地曝光."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那里是人间地狱……"这就是人肉搜索的网络名言,在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日新月异的今天,一种更加依赖于人的搜索方式--"人肉搜索"却出乎意料地日渐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8.
钟巍 《天府新论》2006,(Z1):199-200
网络搜索侵权认定是当前的法律新问题,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相关行政法规,网络服务商只有在明知有侵权行为存在,或者在收到合法警告后拒不消除侵权后果才负(共同)侵权责任.网络搜索侵权个案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应该随具体个案的不同而灵活应用.在"上海步升诉北京百度案"中,判定百度提供的MP3搜索和由此引起的链接服务是否合法,以及百度的主观故意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的出现,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自发设置议程,"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新的趋势.以交融性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形式、庞冗复杂的信息流、松散的沉浸式参与等为特征的"人肉搜索"已经广泛而深刻地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它提供了公民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了参与式民主的进程;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人们对"网络暴力"和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万淮北 《理论界》2010,(5):57-58
近年来,"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于"人肉搜索",大家争议很大。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肉搜索",只要能够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强化法律和道德双重规制,"人肉搜索"不仅不会危害社会,而且还可以弥补计算机信息搜索的局限性,最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作为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人工调查相结合的信息搜索方式,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盲从性、后果的多重性等特点。"人肉搜索"如果被恶意使用或者滥用,就会严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对公民的隐私权、人格权、名誉权等权利造成侵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应当从刑法司法和刑法立法两个层面对恶意的"人肉搜索"进行规制,前者是指在现行刑法规定的框架内,在保持刑法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刑法》条文的妥当解释和正确适用,追究某些恶意"人肉搜索"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后者是指在立法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刑法》中增设"泄露他人隐私罪"或类似罪名,将恶意的"人肉搜索"单独纳入刑法进行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2.
“打抱不平”的人肉搜索——相关网络暴力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肉搜索"所引发的网络暴力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失范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诱发网络暴力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惩恶扬善型人肉搜索事件中,社会角色失调是其源头。角色失调生成社会事件,引发网民的窥视欲望;而"去角落化"的网络平台使搜索指令和信息汇集畅通无阻,搜索对象的身份得以确认;在身份确认之后,网民会施以"畅为式"的闲谈,赋予搜索对象以污名形象,并用不拘形迹的语言进行批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施以话语攻击。人肉搜索是社会舆论召唤社会规范的网络样本,规避它的伤害的最好办法,是"认识你自己"和"做好你自己",即理解社会角色期待,塑造正常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2011年1月-2019年12月的百度搜索指数时间序列,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以"木材+原木+锯材"等为代表的上游林产品、以"板材"为代表的中游林产品、以"地板+家具+木门"等为代表的下游林产品的百度搜索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百度搜索指数角度看,上游林产品主要受到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受下游产业链影响较小;中游林产品短期受上游林产品的影响较大,长期则受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游林产品受上游产业链影响非常小,主要受到 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建议:针对木材等原材料市场,市场观察者应更加关注自身市场和下游板材市场;针对以"板材"为代表的中间产品市场,市场观察者应更加关注自身市场和上游木材原料市场;针对家装等终端市场,市场观察者应更加关注产业链外部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代小说出现了一系列"智者"形象,大略可分为经验型和知识型.他们的出现,从历史角度来说,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留在作家心中的烙印,从现实角度来说,是人文精神的召唤并召唤着人文精神.在"智者"身上,有着传统文化的色彩.从身份上来说,他们属于文化,属于自然,生活留给他们的是"歌"与"熬"--欢乐外表下的凄凉身世.  相似文献   

16.
付建舟 《江汉论坛》2007,(6):126-129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带着文化建设的企图而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标榜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之"根",以重塑民族的自我.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却未免偏颇,走向了民间和地域文化,从而限制了自我的视野,没能真正挖掘到民族文化之"根".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实际产生的客观效果发生了偏差,未能实现他们重建的企图,但他们所走的这条寻"根"之路,却为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网人合一·类像世界·体验经济——从Web1.0到Web3.0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技术出现以来,网络虚拟世界已经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服务已经从最初提供简单的海置信息搜索,到提供展示自我、互动的仿真平台,再到提供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的三维虚拟世界,其间,它走过了一条"网"和"人"不断接近、融合、合而为一的道路,或可称为"网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单位体制消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自由职业者大量涌现.由于人们缺乏对其本质内涵的理解,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认识.自由职业者就其本质内涵来说,主要体现为自由个体的"自主性"和"专业性"特征,但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这一新兴的社会群体还呈现了明显的"边缘性"特征,同时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中的社会现实问题.自由职业群体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如何认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有效地引导和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探索和解决他们生存中遇到的困境,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作为"忧郁的科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忧郁"敲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钟,他们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奠基的作用及震撼的意义.正确认识和评价"忧郁的科学"有利于我们增强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