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型期社会建设基本概念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转型是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社会建设问题是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对社会转型的内涵及其复杂性、社会转型期的认识和梳理以及社会建设范围与内涵的研究分析,解读并归纳出了转型期社会建设的概念,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转型期社会建设问题的关注,并推动有志于此的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聪明  李文利 《河北学刊》2006,26(4):220-224
中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治向法治、身分等级社会向公民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新旧两种社会体制并存,行政伦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行政伦理的内涵及其特征入手,结合中国现实,并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勇濂 《理论界》2008,(12):13-14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发生,是我国转型期城市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的突出表现。因此,维护转型期城市社会的稳定,避免社会冲突,必须以动态的思路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和社会转型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处置。在推进城市和谐建设和发展中确定和建立科学的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目标、策略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改革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改革心理,它与改革实践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结构是一个在历史维度上辩证运动的社会场结构。“和谐”,是标识其运动方向并具有吸引倾向的场吸引子;避乱致序、排异耦合是其基本目标;催耦机制(包括正催耦、自催耦和交叉催耦)是其基本手段。这一研究思路可求证和谐社会的一种内涵——改革心理与社会转型的耦合效应;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能力——改革心理与社会转型的催耦调谐。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学者对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和社会转型与犯罪增长的关系两个方面,主要有正比论、同步论、代价论和双重效应论四种理论观点①.本文试图在法学、犯罪学的传统理论范式之外,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主要特征,揭示其社会根源之所在,并试图寻求有效控制犯罪问题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已进入转型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社会各领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冲突。认真研究转型期的各种文化冲突及其影响,探求文化建设路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迫使家庭必须同时进行转型。但家庭作为一种制度有其稳定性与制度惯性和惰性,因而急剧的社会转型必然造成家庭的内部冲突。转型期引起农村家庭冲突的具体原因有社会转型引发的农村家庭失范,农村家庭成员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和家庭角色转型的过渡性。因而对农村家庭冲突的对策应是着眼长期效应的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和社会进步并举。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转型期的规范问题吕耀怀社会转型具有过渡性质,是介于社会的两种稳态之间的暂态过程。尽管转型是暂态过程,但如果其间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则可能对后续的稳态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因此而完成不了由此达彼的过渡。社会转型中的问题多种多样,需要人们...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结构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转型期中国城乡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城乡差距愈加明显和城乡分割开始弹性化,通过对两大特征的描述和成因的探究,其转型应该从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教育、转移支付以及户籍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入手,促进中国城乡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  相似文献   

10.
韦岚 《南方论刊》2012,(5):8-11
探索何为"社会转型"是对于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集中概括,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搜索,目前对社会转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社会转型的内涵探讨和分析框架上,而映现对象关系的"社会转型"意蕴和作为研究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段是研究成果中需引起关注的两个重要方面。剖析社会转型,重视现有理论成果,避免对社会转型这一关键词不加讨论地使用,将有助于审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社会危机与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时期,同时也是爆发社会危机的危险时期。社会危机指社会陷入的一种不能正常运转的紧急状态或者面临的一种普遍性的危险,它对于现有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破坏力,所以必须进行有效防范。在转型期,政府在防范并解决社会危机中处在关键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应当切实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有效防范社会危机。其核心措施是政府应当加强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为主的职能,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化,使政府能力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产生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是为了应对转型期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所作的现实选择。社会转型一方面从根本上推动了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也因处于社会转型期而面临一些阻碍和制约。发挥政府指导、调节作用,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民众参与程度,科学规划社区服务,是改善社区服务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作为一种世界性浪潮,业已波及并影响到中国.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转变社会发展模式,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社会转型为入手,站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维度探寻贵州经济内源式发展之路,希图为实现贵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转型处于关键时期,城市单亲子女因道德社会化的失败和偏差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突出。有必要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实际,找出城市单亲家庭子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并通过对问题成因的分析,进一步概括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司法承载着树立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而司法公信力是这一重要使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在此,有必要立足于检察工作实践,从分析司法公信力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司法权运行中出现的司法公信力缺失现状进行剖析,并就如何重建司法公信力进行探索,以期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戚攻 《社会科学研究》2003,36(3):98-103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分化 ,其动力机制前期由国家设置 ,后期由市场经济结构与市场机制使然。国家“看得见的手”催生了转型期的原生性社会分化 ,而由市场与社会结构转型两只“看不见的手”促成了转型期的后启性社会分化 ;前者具有被动性、阶段性和无序性 ;后者具有自身动力性并表现出规律性趋势。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 ,因而解读转型期社会分化的社会动力机制 ,是认知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伦理社会学和社会转型论视角阐述微观义利问题即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通过实证资料说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义利选择模式,这种现状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应该努力倡导和实现个人物质利益与道德人格相整合的价值模式,以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文化失范是指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处于一种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缺失及文化秩序的混乱无序状态。以马克思评价历史现象的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为评价标准,期望能进一步提高关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深度,从理论上回答当代中国人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和矛盾,为有关方面着手解决文化失范所造成的各种负面效应,推动社会顺利实现转型和文化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文涛 《理论界》2006,(7):90-91
本文尝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出发,在对我国经济法的价值研究的诸学说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由前市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由国家强于社会向社会强于国家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的实际,采用语境论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法价值研究的误区进行了研讨,本文提出,我国经济法的价值生发的语境是我国特定的社会转型期,应重视当前我国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微观社会转型期及其临界点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是指某一社会结构和形态具有本质进化意义的改变.由于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确认社会转型也就具有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一个大的转型期往往由不同的、微观的小时段构成,因此,研究这些小的、微观的社会转型是把握大的、宏观的社会转型的认识基础和必要前提.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的社会转型,都有一个临界点,即事物即将发生本质变化或改变的最基本条件.像宏观和中观的转型期一样,微观社会转型也有着其自身的临界点.2000-2010年的10年,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微观转型期,其标志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权力寻租趋强、强势利益集团和新底层社会同时形成、社会阶层固化的矛盾.而在这一微观转型期间,2010年前后,无疑又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临界点,即在此一时间点,这些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认清这一"临界点",对于总结改革经验、梳理转型思路、把握未来走势,都不无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