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势成定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面临着彻底垮台的命运,为谋求退路,国民党当局决定东撤台湾。退台后,蒋介石为首的一批国民党元老们开始痛切反省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教训,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原因,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国民党本身的弊端,是其“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招致。”为了确保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总结大陆失败教训,蒋介石决定重新改造国民党,这就是国民党退台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党务改造运动。  一、党务改造的原因与具体实施 事…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被迫召开旧政协,中国显露和平建国的希望。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体,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共产党在民主党派的拥护下,用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召开了人民政协,成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领导我军及时地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战争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军173个师计154万人,取得了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战略决策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如何对待同盟者国民党,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此期间,党对国民党采取了“扩大左派,联合中派,打击右派”的策略。然而党史学界对此鲜有论述。我认为,分析这个策略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对于总结“一战”时期党的领导由正确到错误、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中国共产党根据东北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及时地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东北工作方针。这已被后来局势发展的事实所验证是争取东北乃至关系到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的方针。但这一方针从提出到彻底地部署实施,中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今天,重温这段历史,认真总结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教训,仍是必要的。本文愿就这一方针中的几个问题再做探讨,以此求教史学界。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正确地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策略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密切配合军事斗争,为保卫和扩大解放区的自卫战争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争取中间势力大多数的同情与支持,使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上陷于孤立而破产;通过开辟国统区第二条战线,陷蒋介石于全民包围之中,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进程;农村的土改,既团结了农民,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也使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7.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反革命统治,实行反革命军事专政。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如何把革命从失败引向胜利,从低潮引向高潮,这是当时中国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革命的形势,并根据革命实践经验,发现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唯一能够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革命现代京剧《八一风暴》,在被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压制、监禁十年之久的今天,又重新上演与广大群众见面了。这是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胜利。《八一风暴》取材于南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风云变幻的历史面貌。剧中集中描绘了北伐军中我党领导的铁军某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在党代表方大来和师长杜震山的带领下,挥师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战斗历程。  相似文献   

9.
明辉  隶群 《中华魂》2011,(10):60-62
1946年6月26日、是国民党挑起国共全面内战的日子.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揭开序幕的纪念日。 65年前.李先念、王树声、王震指挥的中原军区5万部队,临危不惧,一往无前,果敢、机智的突出30万国民党军队的铁壁合围,创造了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一个“惊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的革命政党,一九○五年八月成立,一九一二年演化为国民党。在这短短七年里,它经历了一个由联合而分化,由分化而解体的历史过程。本文通过对同盟会上述历史过程的初步分析,阐明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独立而坚强的阶级政党,因而不具备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并从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方面说明这次革命必然失败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期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敌后战场对日作战。其中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正面战场对抗战也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处于抗战主要地位。但是,除个别占役以外.几乎所有的会战和战役都归于失败,本文拟就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利原因作了粗浅的探讨,认为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和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以及军事指导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的错误等主观原因,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失利。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理论获得新发展,在实践上进行了新探索,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组织和作风纯洁的努力,使自身保持了先进性,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实现自身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的转变,积累了重要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以下简称分局),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成立到一九四九年撤销,在领导本地区各族人民胜利地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同时,根据本地区蒙汉杂居的特点,十分重视做好民族工作,以结成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去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14.
浅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威慑江南,像一把利剑刺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从而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一个伟大历史转折点。它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一经发生,历史的车轮  相似文献   

15.
反腐败是每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严峻课题。国民党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反腐败尝试 ,但总体上是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蒋介石则实行个人独裁 ;国民党员素质低劣 ,道德水平低下 ;反腐败机构形同虚设。国民党反腐败的失败也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6.
胡绳晚年关于近代史上的中国国民党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胡绳先生对近代史上的中国国民党进行了再评述,提出了不少使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其要点有:国民党是个复杂的集团,不能笼统地讲是资产阶级政党;蒋介石不敢真正反帝,但在利用矛盾,保持半独立上比以往的统治者高明;国民党的"黄金时代"应是与中共的两次合作时期;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两大原因是没有真正发展资本主义和在农村无所作为;国民党能存在上百年的历史原因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能与时俱进,它体现于国民党在近代史上的三次转变。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看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以阻止,就积极策划“和平”阴谋,以此欺骗人民,争取喘息时机,妄图挽救其垂死的命运.这时(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九年二月),由湖北省参议会发动的“和平运动”,震动全国.当时华中各省市纷纷响应,蒋介石被迫发表元旦求和声明,随即“引退”,当时驻汉口的华中剿总白崇禧利用“和平运动”,逼蒋介石下野,拥李宗仁上台;而湖北社会贤达发动“和平运动”则顺应了人民渴望和平的善良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湖北“和平运动”,是社会贤达顺应湖北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通过民意机构发起的.一九四八年冬,随着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的胜利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在战略上已宣告失败,长江以北全线溃退,长江以南无力组织防御力量,人民解放军百余万饮马长江,南京已微闻枪声.此时,国民党内部更加分崩离析,蒋、桂之间矛盾尖锐,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 ,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 ,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面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威胁 ,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进行调停 ,结果调停失败 ;内战全面爆发后 ,美国采取了有限援蒋的方针。 194 9年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标志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她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长征使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领袖和适合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党的觉悟、进步与成熟;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宣传和动员了全国人民,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是个执政党,它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政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最后堕落为地主买办阶级的政党的演变过程,它的演变对大革命的胜利和失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对其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一) 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基本上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