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诗《野草》,除《题辞》外,共有二十三篇。这是鲁迅重要作品之一,是他战斗的光辉业绩,也是他探索前进的真实记录。鲁迅写作《野草》的情况,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五日写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过: “是一九二四年至二六年在北京所 做,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上的。大 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 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 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写的《自选集·自序》里也有过真切的回忆: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 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 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 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 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 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 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 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  相似文献   

2.
读过《野草》,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部散文诗集的语言写得很美。远在二十年代末,鲁迅曾同冯雪峰多次谈及《野草》和《彷徨》艺术美的特质。冯雪峰后来这样回忆说: 而据我看来,《野草》和《彷徨》,作为艺术品看,鲁迅先生自己是很爱的。事实上,除去艺术的高度优美性之外,如《野草》,其中不少篇仍都是思想健康的、战斗的作品,……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鲁迅先生自己也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所以,当谈到《野草》,他自己几次地说他“现在,不会再写那样的东西了”的时候,我都觉得这句话有两种意味,好像他为自己不能再写那样的作品而感到可惜,但同时又分明是宣告他以后不再写那样的作品了。这里姑且不谈鲁迅对于《野草》思想内容看法变化的痕迹。就艺术方面来说,鲁迅显然是十分珍爱这部散文诗集的。他“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甚至为不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而  相似文献   

3.
《野草》究竟是象征主义佳品,还是现实主义诗作?现在仍是留在《野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疑点,本文就此提出另外的看法。 鲁迅是“五四”以来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在空前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本世纪前三十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生活。这里,不仅刻印着历史前进的足迹,记录着旧的势力、思想、习俗在挣扎中走向衰落的过程,描写着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4.
鲁迅全部作品中,最是格式独特的,莫如《野草》;最为幽昧难识的,也莫如《野草》。《野草》为散文诗集,本文二十三篇,写于1924年6月至1926年4月。二十年代中期,正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和发展的时期,南方已燃遍革命之火。但在北洋军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野草》的研究中有一种看法,就是认为《野草》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情调比较消极、阴暗的部分,《野草》不及鲁迅先生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积极、乐观、战斗性强。在具体的分析中,有人把《野草》分为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认为一部分作品的倾向是战斗的、乐观的,而一部分作品的倾向是消极的、悲观的。以我管窥之见,总  相似文献   

6.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邦的莱茵区特利尔城,至今已经190余年.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钻研,顽强学习,不畏劳苦,勇攀科学高峰,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一生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最辉煌、最杰出的贡献;他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一盏永放光芒的指路明灯,指引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沿着获取解放的道路不断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它包括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间的二十三篇文字.一九二七年四月编成时,鲁迅又给它写了《题辞》.《野草》记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分化后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转变过程中前进的步伐和战斗的心声.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初期和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实现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太岳区杀敌英雄”、“特等功臣”田友义,于去岁8月走完他77年的人生历程,永远离我们而去。但他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并不因其生命的逝去而被人遗忘。 田友义于抗日烽火中的1942年在家乡沁水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和平建设年代,将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事业。战争年代,他是人民的功臣;和平年代,他是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9.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因病逝世,享年仅55岁。他一生以文学作武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鲁迅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光辉战斗的一生。本文试图以《鲁迅日记》(以下简作《日记》)为主线,并结合其他的一些鲁迅著作和书信,以及他人回忆鲁迅的文章,对鲁迅一生的“病情”作一钩稽,进而窥见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韧地反抗和呐喊着前进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0.
一作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在创作《野草》的同一时期,写出杂文集《坟》的后半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和小说集《彷徨》等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而《野草》却以殊异的创作方法和殊异的风格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野草》如放到鲁迅一生的全部创作中加以考察,它的风格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任何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从创作方法来看,因为  相似文献   

11.
转折点     
1828.8.28列夫·托尔斯泰诞生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19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艺术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文化领域也刻下印记,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末期,托尔斯泰用小说《复活》作为他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方敬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30年代到90年代,一生勤奋创作并沿着新诗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为我们留下了《雨景》等8部诗集。他的诗执著于现实,又敢于沉思默想,以深切的内心体验外化于诗,创造了由真挚清丽、柔韧细腻到睿智深邃、广博优美的艺术风格,教人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13.
《野草》无疑是鲁迅极度苦闷和徬徨时期的作品。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时便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他还在题与《野草》写于同一时期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于"野草"有着一份特别的挚爱,在他心中,"野草"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或自己喜爱的一部杂文集的称谓,更成为了鲁迅的一个长久不变的心理意象,有着深刻的蕴含:它是鲁迅时刻不忘的童年的乐园、战斗求索的憩园、人生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因此,"野草"这一意象,记录着鲁迅最真实的心声和最雄壮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6.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周春英副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王鲁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中坚作家。他一生创作了《柚子》《黄金》等9部短篇小说集;2部中篇小说《乡下》《婴儿日记》;1部长篇《野火》;2部散文集《驴子和骡子》《旅人的心》;还有《显克微支小说集》《世界短篇小说集》等译作。王鲁彦一生只有短短的44年,但他留下来的文学遗产达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有一半以上的篇章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方法,带着鲁迅自己的个性特点自成体系。下面就《野草》象征体系的构成、层次、特点作简要的阐述。《野草》象征的构成文学象征侧重于理念的阐发,表现人的主观内心世界,但它又不是直抒胸臆和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对有物质感的事物描写,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体物象和作者心灵的东西融为一体,就是文学象征的构成。鲁迅的《野草》集中表达了他在思想转折关头、既奋斗、探索又充满矛盾、苦闷的内心感受,他采用象征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的这种内心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一书,体大思精,史文并茂,前无古人。它是对先秦史家“实录”精神的继承与光大,是“实录”精神的伟大结撰。“实录”是其神髓,正是这种“实录”精神,使这部巨著卓然特立而为“史家之绝唱”。最先指出《史记》是一部“实录”的,是扬雄,而作精到阐释的则是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我以为班固这个评价,抓住了《史记》内容上最本质的特征,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野草》作为鲁迅内涵最复杂、丰富的作品,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大都以相当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解读。19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大陆学者对《野草》的解读凸显出不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学史塑造出的鲁迅形象;而海外学者以其新颖的解读视角为文学史叙述带来了世界性的宏大视角。通过梳理各个时代和不同语境下《野草》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变迁,能够揭示文学史叙述模式和解读视角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文学史叙述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