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众的道德教育是为使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所施加的道德影响活动,应该从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几个方面进行,并注意学习道德知识与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相结合、社会渠道与大众传播渠道相结合、道德实践与道德评价相结合三原则。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情感冷漠、道德信念缺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要挖掘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体验,以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人们的道德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传统社会人们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并为人们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创立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能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外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有赖于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在中国伦理思想中,有关道德修养的思想是很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当代环境危机进行理性反思后所选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环境伦理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基础,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要从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认知水平、升华环境道德情感、强化环境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环境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体制 ,必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道德准则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道德基础。道德素质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道德素质作为人们必需的行为方式 ,不仅是一种生产力 ,而且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道德调控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维度 ,是维系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实现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境界。道德实现作为社会道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 ,对他人和群体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和影响力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理性思辨领域,无论亚里士多德、康德还是黑格尔都认为道德与幸福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当前中国社会,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出现悖论。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以道德滑坡为代价。以"理性经济人"的公设出发,从德福关系视角探讨道德危机的症结发现:道德行为所"得"偏低、道德行为风险成本支出扩大、道德行为的支出与收益间渠道不畅通造成了道德危机出现。为此,需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信任机制、增加道德"收益"、减少道德"成本",使现实中德福关系尽可能趋于一致,进而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8.
所谓道德选择,指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及其认识,在多种可能的道德行为方式中,自学地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一种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成本的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行为是道德主体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的成本投入,并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利害关系的行为,因而应当获得相应的回报即补偿。本文分析了道德成本补偿的内涵,人们对道德成本补偿问题的认识,以及当前加强道德成本补偿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善举不图回报的无名道德英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秉承了革命道德的优良传统,强调了在发生大善与小善的悲剧性冲突时,集体利益至上和他人利益优先原则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然而,相对于革命等特殊时期,在和平发展的当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更为鲜明,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性,因此,在继承革命道德传统的同时必须强调道德回报的理念.施善者应当不以回报为前提,但社会却不应缺少回报的机制及行动,社会唯有建立有效的道德回报机制,才能增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场域.当然,道德回报也有其条件性和功能的局限性,面对细微善行更需要道德受惠者及时的蕴含谢意的信息回馈即道德回应,以确证施善者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而确保其行为的可持续性.社会的道德回报和个体的道德回应是提升道德素质进而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的两大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1.
道德能力在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没有道德能力一说,如今通行的伦理学体系也没有道德能力的内容。道德能力本质上反映的是人对影响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过程中诸种因素的真理性把握,其培养需要从检讨中国传统儒学伦理文化做起,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道德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三大困惑:一为对道德价值的怀疑、否定,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抵触,三为道德准则与道德行为的相悖。破解三大困惑的思路,一是要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道德价值被颠覆的威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用一元主导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二是要培育道德情感,从形式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上着力创新;三是要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合理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多种社会途径促进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道德生活化是古人留存的道德建设的大智慧,其哲学基础是"非普遍主义"。道德生活化是将道德的基本要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之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当道德成为生活方式,道德行为成为理所当然,道德建设也就在日常生活中不动声色地得到了实现。道德生活化的实质是"以规则促习惯"。为此,要承认民间规约及其多样性和差异性,大力倡导发挥社会组织及学校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夏洁 《天府新论》2006,(4):26-30
目前我国道德建设处于困境的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在伦理转型与创新的同时,克服孤立地进行道德建设,将道德建设简单化的倾向,着力优化道德建设途径。培育道德主体,激发道德需求,加强道德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技术的道德保障作用,倡导制度伦理化。  相似文献   

15.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16.
卢凤菊 《社会科学》2002,(10):59-62
道德品质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构成 ,但是 ,道德行为时常会出现与原有道德意识的偏离倾向 ,从而导致道德品质的内在协调性受到破坏。矫正与顺应是道德主体针对偏离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其共同的目的是重建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平衡。这意味着道德行为的偏离为道德品质提供了再造契机。正确地把握和利用这个契机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能够促进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内,不同的理论传统对人类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提出了不同的阐释。不同理论之间相互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道德原则如何并以什么形式在个体身上实现,从而构成其道德主体性,以及这种主体性如何实现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等问题的不同理解。社会学习理论将道德主体性理解为道德行为的认知自我调节系统,并通过对这个系统的分析,一方面揭示了道德解约机制的伦理含义,另一方面陷入道德相对论。  相似文献   

18.
一定的生产及经济关系必然要求一定的道德及规范。市场经济使中国的传统道德面临极大挑战,传统道德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性。然而如果我们认真估价当前市场经济的道德图景,却并不全是道德的绝望,一些新的道德行为在被认真地经营着,如慈善捐赠、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文化差异宽容等等,标志着市场经济下全新道德形式的生成。这些新道德形式给人的启示是:规避限制人权的道德命令,尊重人们对道德选择性的要求,给"无痛道德"以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能体现权威的新道德体系?至少要做到三点:承认并正视道德回报;以法的形式使道德变轻松;道德情感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能够给人们提供“标签效用”的特殊产品 ,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是偏好于道德产品的消费者 ,道德水准的提高可以使社会资源配置趋近帕累托最优境界。只要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给出适当的约束条件 ,道德行为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理论范式来分析人们的道德行为.正如公共选择理论取消了私人领域的"经济人"和公共领域的"政治人"二元区分一样,我们进一步地把"道德人"和"经济人"看成同一个人.因此可以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理解为一种物品供给,道德行为这种物品具有正外部性,是一种公共品.正是这种公共品的特征决定了不能依赖自发的秩序来增加伦理道德的有效供给.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伦理规范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起增加道德供给的责任,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要提供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