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2.
"月"是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自古以来,有关"月"的诗作颇为丰富,由此产生了各种内涵。月亮意象产生的女性化联想在美国女诗人萨拉·蒂斯戴尔诗歌中得以充分的诠释,月亮意象成为从年轻女子到母亲以及命运和孤独的象征。蒂斯戴尔的月意象吸取了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同时她也赋予月意象以时代的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3.
唐宋词在创意时,多摄取物象作为传媒或吟咏体,其中月象出现次数较多。笔者以上海辞书出版社所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作为资料,进行了大致的统计,从中看出,所收1581首词里,就有506首词或直咏月亮,或直呼月亮,或将月亮作为比体和喻体,将月亮作其他称呼者还没有计算在内,比例高达32%。唐宋词中月象高频率地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兹探讨如下。一唐宋词月象显现方式使览从月亮在词篇中的位置看,可分为直咏与直呼。1.1直咏:即把月亮作为通篇咏写的对象,从中寄寓作者的情思。苏武《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黄庭坚《念奴娇·断虹要雨…  相似文献   

4.
月亮别称约有一百多种,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也有398篇,本文通过分类解读月亮别称的内涵,反映出月亮别称就是古代神话传说的折射和回响,是月神话活的形式,是月神话活下来的真正的实体。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历史时期,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咏月作品,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诗作中"月亮"诗产生的心理基础即对阴柔美的追求,探究这种阴柔美所积淀的审美形态月神的清冷美、意象的疏淡美、境界的和谐美,以追寻中国古代月亮文学的这种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清乾隆年间,有一年的酷暑,皇帝来避暑山庄消夏。一天,乾隆在山庄内的"问月楼"设宴与群臣畅饮。不觉日头偏西,乾隆已有点儿醉意,当他看到自己亲笔题写的"问月楼"上的金匾在落日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时,不禁吟诵起"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时,醉意已深的大臣和珅在旁边说:"可惜有黑夜就有白天,月光不能长照在金樽里。"乾隆听罢,心中不悦,便有意为难和珅,说:"你能为朕造一个白天也能看见的月亮吗?"和珅一听,酒一下子就醒了,可圣意难违,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于是,他叫来100名能工巧匠,悬赏白银千两,限期三个月,让他们造出一个"白天能看见的月亮"。怎么样才能让白天也有月亮呢?大家都无计可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老友》2003,(9)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中华民族的古老风俗。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了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帝京景物略》谓"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西湖游览志余》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月饼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时已有荷叶金芙蓉等花色名目。苏东坡曾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来赞誉月饼。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里,提到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大量类似星星与月亮之间关系的现象,统称星月定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区域旅游资源吸引力由最高因子即"月亮"而不是其他因子即"星星"确定;"众星拱月"是区域旅游开发的理想格局;"星星"型旅游资源会因处在"月亮"阴影中而受到屏蔽。这为区域旅游资源整体价值评定、旅游地客源市场定位、区域利益最大化导向型旅游空间布局、同质旅游资源的创意化异质性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经营管理人员应找准自身优势,寻找并加长"长板";实施资源整合,培育全域格局和产品体系;强化创意开发,实现差异化竞争。  相似文献   

10.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①,冷露无声湿桂花②。今夜月明人尽望③,不知秋思落谁家④。说明把八月十五日当作"中秋节"可能起于唐朝。那时节日的活动仅是赏月,望月,他们仅仅认为"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首唐人小诗优美地表现了家家望月的风情。  相似文献   

11.
正人的读书目的不同,阅历不同,价值观不同,会有不同的读书境界。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是以人生阅历论读书的境界。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就好像是在门缝中看月亮,自己渺小,月亮又大又圆,觉得月亮很神奇。中年时读书  相似文献   

12.
时轮历是藏族天文历算的核心部分,"三种日"理论则是时轮历的基础。从太阳日与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宫年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阴月与月亮视运动三个方面论述"三种日"理论所体现的藏族天文历算之天文观,分析该理论所体现的以太阳和月亮为典型代表的天体运动规律,根据太阳日、太阴月和宫年之间的关系分析藏历历法中重日、缺日和闰月的设置思想。太阳日与太阴日之间日序的相互配合产生了重日与缺日这种藏历中独有的结构,重日与缺日的积累便形成大小月份,闰月则是按宫月与太阴月的配合关系产生,闰章为65年24闰。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03,(9)
中秋佳节,并不为我国所独有,世界许多地方有类似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日。坦桑尼亚的中秋节也称为"月圆节"。传说古代坦桑尼亚人在一次激战中失利,在逃亡途中恰遇明月当空,秋风习习,阵地的月下树影颇像很长的阵线,吓得敌军不敢进入,月亮挽救了民族军,因此他们每年都要庆祝"月圆节"。节日之夜,人们围坐在广场上,赏月冥思,缅怀为民  相似文献   

14.
论月亮之美     
月亮之美,古来共谈。回溯历史的长河,早在“人猿相揖别”后的岁月,初民们就通过自由联想和创造想象编织了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显示了人对月亮审美意识的萌芽。放眼现实生活,仲秋佳节,谁没有过合家团聚,夜坐赏月的美好记忆?天涯游子,谁没有过望月思乡,借月骋怀的生活经历?对对情侣,谁不曾领受月下老人的美好祝愿和欣然默许?极目文学艺术领域,古今中外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浩如烟海。从谢庄的《月赋》,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歌德的《对月》,雪莱的《致月  相似文献   

15.
祭月亮是武威地区中秋节以核心家庭为单位举行的仪式。通过对祭月亮仪式前制作祭品大月饼、孙猴猴盘、对花月饼、花馍馍以及祭月过程偷孙猴猴盘、剜月、泼散供品的详细描述,解读武威中秋节祭月亮仪式的象征意义,可分为实物象征、行为象征和颜色象征,同时,因民众信仰不同而象征意义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明月"是中外国文学史上常见的美学意象,但对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歌德的<对月>是"月亮诗"的代表,在对经典抒情诗<月下独酌>和<对月>的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美学蕴涵的比较分析中,阐释出意境的美学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文本所营造的意象和文本的审美理想则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月亮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传说到诗歌典籍的记载中,单说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喻人  相似文献   

19.
月亮,作为审美意象,经常出现在贾平凹的散文之中。仅以散文集《月迹》而言,除了正面写月亮的《月迹》、《月鉴》、《对月》等作品外,内中写及月亮的就有20多篇。现略举数例,以飧同好。 夜里,船到了山湾间,月显得很小,两岸黝黝的山影憧憧沉在水里,使人觉得山在水上有顶,水下有根,但河里却铺了银,平静静的似乎不流,愈发使人慌恐。……船客走了,河神走了,只有明月。明月初照人哟。(《夜籁》)  相似文献   

20.
月亮在世界的古老神话中是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女神。在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剧中,月亮便传承了月神的品格,并通过女主角莎乐美展现了出来。莎乐美公主与诡谲之月神秘相通,美丽而倔强,她的悲剧命运昭示了唯美主义信徒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