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供需缺口扩大 国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6%,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11.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59。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国家已确定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初步确定全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41亿吨标煤,在2010年32.5亿吨标煤的基础上年均增长4.8%。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按照年均7%的规划增长速度为0.69,按照年均8%的预计增长速度为0.60。  相似文献   

2.
能源供需缺口扩大 国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6%,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11.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59。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国家已确定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初步确定全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41亿吨标煤,在2010年32.5亿吨标煤的基础上年均增长4.8%。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按照年均7%的规划增长速度为0.69,按照年均8%的预计增长速度为0.60。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整与ECM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资源产业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利用我国1953~2008年工业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的长期稳定关系,并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的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的增长影响工业经济增长,同时说明工业经济增长有利于能源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形势仍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一是能源生产总量增长较快。目前.在能源消费需求的拉动下.能源生产总量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原煤生产10.8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增幅与上年全年基本持平:发电量14850.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增幅比上年同期和今年1—5月分别高4.0和0.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信息纵横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中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  相似文献   

6.
能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和真实可信的能源统计数据是开展能源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客观真实评价能源发展趋势的保证,是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的基础,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分别从不断完善地区季度能源核算方法,研究和完善地区季度各行业能源消费测算方法;对省级季度能源消费总量数据评估方法初探;不断规范地区季度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审核评估工作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从实际工作到统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我市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和利用的主要特点1.能源消费快速增加。2004年,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904.29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408.61万吨标准煤,增长82.4%,年均增长16.2%,高于九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3.6%的增幅,尤其是2003年的能源消费增幅高达26.5%。2.耗能主体集中在四大行业。2004年,在统计的34个行业大类中,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市5%以上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四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797.61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2%,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占44…  相似文献   

8.
在能源消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动态ZSG-SBM模型,在能源消耗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整分配了各省份能源消费量,分析了调整前后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基于2030年中国省级GDP总量、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数据,应用加入了公平指数的ZSG-SBM模型,优化了2030年中国各省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配额。研究发现,在能源效率趋向前沿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9个省份减少了能源消费配额,东部地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增加了配额,调整配额后,全国各省份能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显著下降;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景下,东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配额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指标配额增加,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恰恰相反,从而西部地区获得更多能源消费量指标配额,更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指标配额,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0-2012年的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了能源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差距以及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中国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国继在哥本哈根会谈中做出强度减排承诺之后,又在德班会议上做出2020年后总量减排承诺。这是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之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又一治本之策。同时,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宏观能源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南京市统计局薛桂玉一、万元产值能耗继续下降。工普资料显示,1995年我市县及县以上独产立核算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1177万吨标准煤,比1985年增长1.2倍,年平均增长8.1%,其中:煤炭年均增长6.7%,电力年均增长8.1%...  相似文献   

12.
胡品生 《四川省情》2006,(12):13-14
能源消耗情况,特别是单位GDP能耗已成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空前关注的经济指标。2005年,四川能源消费总量11300.9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1.53吨标准煤/万元(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总体而言,四川单位GDP能耗水平偏高。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1978-2014年中国能源效率序列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波动的基础上,设计中国能源效率、经济发展速度及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序列模型,利用计量模型分析2015-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倾向性,结果表明: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效率将提高到1.775 3万元/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将超过60亿吨标准煤;同时,进一步利用改进设计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主要构成的比重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田丽娟 《中国统计》2012,(11):23-25
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来,能源被世界各国看作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安全资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出现许多重要的实证研究成果,为深入探索这一领域提供了大量依据。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基地政策扶持下,近几年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经济增长平均水平,并且增速仍在保持继续加快趋势。与此同时,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大于能源利用效率。因此,未来经济发展在注重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必须注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高收入群体以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为消费的重点和热点,对扩大居民消费总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示范和引导作用上;低收入群体的潜在消费尚受到收入制约,增加其收入,对促进消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原油进口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尽管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不足美国的1/20、日本与欧洲的1/15,但在消费总量上却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相似文献   

18.
1.中国煤炭生产贸易状况 1.1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煤炭在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从1978年的5714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26558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达到5.44%,其中煤炭的消费占能源总消费水平的比重却一直在66%以上,并且在1998年以前煤炭消费比重都超过了71%,最高1990年达到了76.2%,此后各个年份煤炭占能源总消费水平都维持在68%上下波动,到200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水平的69.5%,石油为19.7%,天然气为3.5%,风能、水能和核能占到7.3%.  相似文献   

19.
李锐 《四川统计》2014,(3):35-36
2013年,四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49.2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固定资产项目投资19754.4亿元,同比增长19.5%,总量位居全国第八位,全国项目投资总量前七位的大省分别是:江苏、山东、河南、辽宁、河北、广东、浙江。  相似文献   

20.
长顺由于受交通、区位、资源等客观因素制约,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欠开发、欠发达”是长顺基本县情,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奋力拼搏,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纵向比成效明显。但横向与全州各县(市)对比,经济总量与全州各县市差距明显。支撑经济增长的投资总量、消费需求总量、财政收入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