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伽达默尔一直面临这样一种诘难——他在哲学解释学中没有提供批判的可能性。一方面,哈贝马斯、曼弗雷德.弗兰克、赫尔施、利科等人主张,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缺乏某种类型的批判。另一方面,罗蒂、德里达、杰克.卡普托等人主张,哲学解释学在后现代思想的道路上走得还不够远,还相信一个答案、一把钥匙、一件事情本身的存在。然而,我们首先必须问:"什么是批判?"一种理论为了给批判的正当性提供支持,需要满足什么要求?在哲学解释学中,正当的批判是可能的,而且,正当的批判蕴藏在哲学解释学的核心之中。  相似文献   

2.
"三表法"固然可以作为归纳法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形式而成为一种方法论,然而"四假相"说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方法论."四假相"说正展示了培根本人哲学思维最深刘的一面,完全归于方法论未免有简单化的倾向.本文正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出发来展示一个理解培根哲学,主要是他的"四假相"说的新的纬度.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通过"四假相"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解释学意义上的"培根",尽管可能仅仅是在传统解释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3.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8,28(2):43-52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8,28(1):53-62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5.
李永刚 《北方论丛》2015,(4):146-151
贝蒂与赫施立足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认为伽达默尔因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困境。伽达默尔则立足于生存论存在论的解释学模式,描述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现象得以可能的条件。解释学意义上的“事情本身”制约着理解与解释的限度,使“不同的理解”不等于任意的理解;解释学真理超出了科学方法论的控制范围,使解释者在视域融合中,倾听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和真理。正是这两方面确保了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非但没有陷入相对主义,而且一直走在克服乃至超越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路上。  相似文献   

6.
对方法的关注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伽达默尔反对近代以来自然科学方法在美学中的运用,强调美学真理的独特性,宏扬美学的人文性;他同样对西方传统解释学作了深入检讨,反对把解释学当作一种方法,而注重解释学在彰显存在的真理方面的意义.伽达默尔在探讨方法与美学研究关系方面成就卓著,但其缺陷与不足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在解释学与哲学的现代发展中,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从狄尔泰开始的解释学的哲学化与哲学的解释学化,这是解释学的越界和哲学的唯心主义化;二是从伽达默尔开始的解释学的主观主义化.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是当代的主流解释学,在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发生重要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哲学解释学的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出发来反思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立场出发采反思社会历史问题,有意无意地消解、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了防止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消解、否定,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建解释学,用正确的解释学观点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同时要把解释学和哲学区别开采,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学化,不是在解释学的视野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反思社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的对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是不同的哲学理论.从对话与交往的词义及其在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争中的具体应用来说,它们的分歧在于,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侧重于对话双方的交互性,交往在一定意义上关注交往双方的共同性.由于交互性与共同性是主体间性的一体之两面,所以对话与交往具有互补的可能性,解释学与交往理论可维系在一种张力关系中.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美学是一个重要的西方美学流派,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联邦德国发展起来。它的创始人联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问世于1960年的《真理与方法》,不仅是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哲学的代表作,而且也确立了解释学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解释学美学的经典文献。解释学美学对现代西方美学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直接启发了接受美学。本文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作一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当代解释学可以分为三个形态,即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解释学;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批判解释学或深层解释学。本文分析了解释学的主要特点,重点探讨方法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线索.解释学经验的历史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在逻辑不是封闭自给的,它是在理解者和文本的问、答、对话过程中不断走向新的经验.交谈双方都有各自的视域,对话发生在特定语境时空背景中,从而使经验、意义成为活生生的当下在场的事件.对话中的问和答本身体现了解释学的核心内涵那就是"虚心"倾听"的品质,开放兼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著名解释学哲学家赫施(E.D.Hirsch)在其1967年出版的《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对伽达默尔展开了批判,发展和充实了由伽达默尔所创立的现代解释学理论。他指出,伽达默尔在对传统解释学的超越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在对本文作者原意的否认中一同否认了解释的客观标准。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对传统解释学中客观主义精神作了批判,他认为传统解释学的客观主义只注重本文作者的原意,没有看到理解的历史性,而他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  相似文献   

13.
“经验”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其解释学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伽达默尔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经验,并发展了经验理论,他指出解释学的经验不仅具有“否定性”,而且具有“有限性”和“开放性”的辩证本质。  相似文献   

14.
何卫平 《中州学刊》2007,(2):132-137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贯穿着三大方法,除了现象学和辩证法以外,就是概念史的分析。将概念史的分析与论题的研究相结合是伽达默尔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表达风格,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对这一方法的解说在某些方面虽然同英美分析哲学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上讲他的立场和角度是大陆哲学的,具体来讲,也就是本体论解释学的。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与时间>之后,解释学沿着三条道路前行.后期海德格尔为探索性批判提出"视域"与"前-结构"等概念,这导致他自己的著作不再是解释学;而无视海德格尔自身这种发展的伽达默尔运用了<存在与时间>的基本观点:前理解、解释学循环、现象学视域理论并使之成为"哲学解释学"的基础;德里达则激进地挖掘海德格尔的解构面,批判与拆解环节,并且用它来反对他称之为"在场形而上学"的东西,在其中他包括解释学本身及意义与真理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吴童立 《东岳论丛》2003,24(1):109-112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传统中存在着两种理性 ,一种是启蒙理性 ,一种是实践理性。作为形成于这两种理性深刻张力之中的一种反叛 ,伽达默尔相信一种“历史的理性” ,即传统通过一种连续性实现自身。这种理性克服了启蒙理性和实践理性对人的异化 ,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范式 ,解释学就是以这种理性为起点构筑的哲学体系。解释学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其解释学呈现出某些理性主义倾向 ,而通过一种建设性的批判则可以揭示出解释学理论发展的某种可能向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思想的转向,意味着哲学逐渐变成了解释学.20世纪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不是传统的阐释理论,其哲学文本是阐释之阐释,是对我们所邂逅的东西的长久沉思.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仅源自干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关键性纲领,即"语言是存在之家".20世纪的解释学需要改变对哲学活动的理解,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也许重新遮蔽了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18.
试评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是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派别.它从语言学中发端,在研究和解释典籍资料中发现了被解释的“本文”与解释者的地位、境况、思维方式等等的关系问题,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哲学世界观.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是作为哲学的解释学的创立者,伽达默尔继海德格尔之后把理解和解释当作人性的内在特征,当作所谓“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来论述,把解释学推进到人本主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这种方法结出理论果实的地方(解释学),却可以看出这种哲学方法的最后归宿是反对方法.本文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的比较性研究表明,唯物辩证法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现象学的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唯物辩证法的中介与现象学的"居间",就方法论而言,虽形似,但其实却是有着本质差别与对立的.现象学方法的无立场、无前提、中止判断等都只能导致一个结局最后以反对方法收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运思可以清楚地表明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对立.  相似文献   

20.
黄荟 《兰州学刊》2004,(2):55-56
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历史学的基础也是解释学."由于人的历史性,人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包含着历史的中介,文本也有自己的历史"视域".而理解、解释就是经验这两种"视域"的融合,通过"视域"的融合来扬弃两种"视域"的矛盾和差异.文本的意义不是由作者决定的,而是由处于不同境遇之中的读者和文本的互相作用所决定的,"视域"的融合是对原有"视域"特殊性的扬弃,其结果会形成一种新的、更大的"视域",而这种"视域"又会成为更大一轮的理解的出发点.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朱熹对"四书"的解释来证明体现伽达默尔大师的"视域融合"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