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洛克与卢梭在政治哲学上的分野也反映在他们的国家理论上,本文以国家起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家创制及发展三个维度探讨了这种差异.洛克在良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以转交部分权利的方式形成有限的国家政府;卢梭在中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以转让全部权利的方式构建人民主权的国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洛克以自由为核心概念,赞同"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而卢梭以平等观为基础,认可"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洛克区分了政府权力,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发展理论;卢梭区分了"主权"与"政府形式",丰富了国家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2.
洛克与卢梭在政治哲学上的分野也反映在他们的国家理论上,本文以国家起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家创制及发展三个维度探讨了这种差异。洛克在良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以转交部分权利的方式形成有限的国家政府;卢梭在中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以转让全部权利的方式构建人民主权的国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洛克以自由为核心概念,赞同“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而卢梭以平等观为基础,认可“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洛克区分了政府权力,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发展理论;卢梭区分了“主权”与“政府形式”,丰富了国家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全成 《东南学术》2000,(2):97-103
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 ,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 ,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人的个体的“性善论”、整个社会的“性恶论”、以及政治道德化、政治神学化是卢梭国家权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超越众意、克服个人利益的社会公意至高无上 ;主权者不滥用权力损害它的公民是通过道德来保证的 ;国家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也是不能代表的 ;以多数人的意志能够体现公意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特征的、极端的、直接的人民民主制。卢梭国家权力理论的缺憾在于 :它不是建立在政治学而是建立在政治哲学的基础上的 ;卢梭置公意于法律之上 ,是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潮流相违背的 ;卢梭坚持主权的不可分割和不可代表、反对权力制约的三权分立理论是错误的 ;卢梭关于消除所有党派、建立人民直接面对国家的极端的人民民主制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刘京希  王宗义 《东岳论丛》2002,23(3):100-102
洛克的政治思想 ,潜含着浓郁的生态政治意味。按洛克的公民社会思想 ,“自然状态”虽有美好的一面 ,但又有恶的、反生态的一面 ,因而人们需要组成公民社会 ,并实行权力分立 ,分割国家权力 ,对国家权力进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制约 ,以继承“自然状态”中美好的一面 ,否定其反生态的一面 ,使政治国家统一到人民性的生态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5.
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理性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政制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达到理性平衡,是关涉国家权力规范运行和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国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权力的出场是理论逻辑之必然。意识形态权力作为一种软国家权力,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者集团谋求和掌握意识形态生产、运行、教育和传播以实现阶级统治的权力,其主要有三种样态: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保障的意识形态管理权以及作为外在表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权力既可以是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也可以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权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同时可以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7.
8.
在民主政治中,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属主体,国家权力具有公属性。人民大众不可能都去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把国家权力委托给公务员行使,公务员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行使主体,国家权力又具有私掌性。解决国家权力公属性和私掌性的矛盾,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公务员要增强责任意识,树立义务本位观念,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论洛克的有限政府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观点集中体现在1689年出版的重要政治著作《政府论》一书中,在这部名著中,洛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有限政府理论,他的这一重要思想对西方近现代国家的政府组建和运行产生极大影响,对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光森 《江海学刊》2004,(5):198-203
思考转型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应从转型国家的政治现实出发 ,把客观存在的“强大公共权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这就要求公共权力主体和行使者理智、全面、合理的对待公共权力 ,即善待公共权力而不是“神圣化”或“妖魔化”公共权力 ,做到既防止和避免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又发挥公共权力的积极作用 ,最终走上限制和规约公共权力之途 ,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洛克在《政府论》上篇中,着力批判菲尔麦的人生而不自由,在《政府论》下篇中正面论证人生而自由。理性和法律是实现自由的两个条件。洛克的生命、财产与自由三项权利中,生命权是前提,自由权是基本,而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自然延伸和物质保障。自由贯穿于整个《政府论》之中,是《政府论》的线索与核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爆发了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论战。与以往不同,发展和创新、怀疑和否定,构成了这一轮大论战的双重旋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被置于十字路口。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正确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能否正确地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长期的根本性课题。”“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作为党的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为了准确理解、把握江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深入研究和探讨权力的内涵、来源和监督方式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NPM)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成为公共部门改革的主导性范式。但是,着重应用市场方式的“新公共管理”存在忽视社会合意性、民主价值等嫌疑,这使它招致了多方面的诘难。关注国家—社会关系调整和市民社会价值的治理(governance)理论的兴起,为修正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弊端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权力制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权力缺乏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与法治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依法治国,实行法治,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权力制约是法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推进法治的重要环节。要有效地制约权力,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权力制约机制,包括分权机制、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归因理论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芳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13-115
人们在行为之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总要对此进行原因解释即归因,而归因(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因此管理者应引导人们对行为的成败结果进行积极归因,提高对成功的期望和行为的功效感。  相似文献   

17.
政策网络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云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75-78,107
政策网络是由多元行动主体在政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联结,是政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不同互动关系类型的总称。政策网络理论根源于西方公共政策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西方政府管理的客观要求。从本质上说,政策网络是对多元主义、法团主义的有效纠正和超越,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科层的社会协调机制,其本质是一种新型的集体行动。政策网络对政策结果的影响既取决于行动主体本身在政策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也取决于相关行动者在政策网络中所处的利益博弈格局。政策网络内不同行动者彼此依赖,并按照网络规则博弈、互动,最终形成一致网络目标。  相似文献   

18.
“政府解体论”是洛克政府理论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基础是“论征服”、“论篡夺”、“论暴政”,分别对应政府的外部解体和内部解体。因而,这一理论在逻辑和内容上是一致的、连贯的。政府解体理论既是洛克政府理论的逻辑归宿,又是现代政府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对现代政府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所以,研究洛克政府解体理论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积极受众论是美国文化研究最重大的收获之一,它已成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定理.然而,走向这一理论,对于其代表人物戴维·莫利来说,却经历了一个极其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从其构建过程看,积极受众论的出发点是阿尔都塞等人的话语理论,但若是仅仅行走在话语的层面上,将永无受众的积极性可言.莫利的积极受众论并不放弃话语这奈典型的英国文化研究路线,但他在话语以及诸话语之间寻找可以突围的裂缝:一是将意识形态话语置于与社会存在的动态关系之中,二是将阿尔都塞的"询唤"接合于佩舍的"交互话语".让"询唤"成为"交互询唤",于是决定论的意识形态"询唤"便被憾动以至瓦解了.不过,遗憾的是,莫利未能将无意识或实在作为受众之积极性的最终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