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民道德品格培育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健慧 《江淮论坛》2014,(4):145-148,18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现代社会所需的公民道德品格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开放包容、妥协节制,是和谐社会构建之根基。现实中,公民道德品格的缺失是和谐社会构建之障碍。构建和谐社会之理性选择就是要培育公民道德品格,其主要途径是:建立公民道德品格培育长效机制,强化学校主阵地和新闻媒体造势作用,经常开展强化公民意识的各种实践活动,营造公民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有赖道德的支撑,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包括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培育公民道德行为是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困扰着世界,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不诚信的现象虽属个别,但影响极坏。因此,在今天的校园里,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重要课题。一、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据《中国青年报》的…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转化工作理论、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激励、调节、控制、凝聚等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诚信政府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的诚信文化,要有一个使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冲突能够得以及时、妥善的疏导和调处的制度。政府诚信是“立国之本”,对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关键性的导向作用,构建诚信政府是“人民主权”宪政原则的必然要求和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保障,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应以建章立制强化行政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符合现代行政要求的行为模式,使之能以自己的内在的德性来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责,这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和谐社会特定的法理内涵入手,可以看出,在现代和谐社会中,法治既是其首要内容,也是其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法治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实现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会计诚信则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实现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会计诚信则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检视:传统、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地方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对社会和民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的潜在因素,使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诚信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地方政府守信,从任性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已成为地方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现代"诚信"应赋予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中国,诚信的内涵还没有得到与时俱进,还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他的要求.本文就中国现代诚信应赋予的内涵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对于我国当前解决种种诚信危机,构建现代诚信观念,进行了基础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出发,澄清了公民和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民教育的措施: 创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要特别突出权利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建设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现阶段,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平等的基本权利,重视制度层面的社会公正问题,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陈睿 《理论界》2014,(12):37-42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也是国家和政府的活动的依据与目标,因此公民参与既是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又是检验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的指标。本文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对公民参与角色背离,转型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的复苏和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带来角色回归。结合具体情境剖析其得失,为我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如何吸纳民意和在多大程度让公民有序合理的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姚萍 《学术探索》2012,(6):53-55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使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主体形态是公民。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现代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于东 《兰州学刊》2006,4(10):168-172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其中一个较突出的方面,就是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立足于我国当前工业化的生产力,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于由这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带来的人们思想上的相应变化,继承和发扬我国“重民”、“爱国”等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国外法治文化的精华,不断地改革公民与国家关系中同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地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树立起权利与义务关系明确且和谐的现代公民与国家意识,不断地致力于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构建,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晏辉 《河北学刊》2007,27(3):39-42
资本与市场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基于普遍交换之上的经济依赖性使人们愈来愈依赖于社会和所有的人,如若发展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多方面的需求,就得过一种公共性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则把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利己心等这些基本价值置于公共交往的核心位置,惟其人们自觉、自愿加入和退出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者才是有责任的个体。公民伦理构成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文化基础,公共交往要求着同时也生成着公民伦理。公民伦理作为人们以公民身份交往时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乃是一种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它们是作为合作剩余而出现的,是通过反复博弈确立下来的,在确定的边界内具有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公民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公民意识包含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与理性精神。同时,公民意识对于现代性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法精神溯源--兼论民法与市民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全 《北方论丛》2005,1(4):153-156
从市民社会存在与市民社会思维入手,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的缘起及市民社会一市民法(民法)——市民法学(民法学)的内在联系,对于构建民法世界现,即私法自治、权利神圣与进化理性,具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民教育是各国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文化、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相对于“人民”这一政治概念而言,它更强调社会成员作为整个社会肌体基本细胞的责任与义务。然而目前我国的公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中外公民教育比较和理性分析,提出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