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社会末期上层建筑的变革 ,并成为有明一代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内阁制对明代国家政权运行机制产生的重大政治效能 ,在其形成、职权、地位等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
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文官设置包括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和增设,以及对内阁的改组等。文官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皇亲勋旧,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西方,来达到权力制衡,并以渐进因循的方式进行官制机构改革。清末的设官分职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包括文官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和广度为前代所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文官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会议政务处,是朝廷为暂缓组建责任内阁而设立的过渡性机构,充当"内阁的雏形",为"将来内阁之基础"。其人员组成主要包括军机大臣、大学士和各部尚书。在预备立宪期间,会议政务处一方面对督办政务处时期议覆奏折的职能有所继承,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行"内阁会议",负责朝廷各类政事的会商、审议与仲裁。此外,会议政务处在制度上保证各部大臣有机会定期参与重大事宜的决策,扩大中央的决策面,丰富决策的形式,也为随后设立的责任内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内阁制度的由来及其组织内阁制度创自明代。明史记载“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以统领众职。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维庸,遂罢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洪武二十八年勅谕攀臣说:“以后嗣君,其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者,论  相似文献   

5.
周裕德 《北京纪事》2015,(6):110-111
通观有明一代,社会生活有两大特点,一是实行空前的特务政治,设置了东厂和锦衣卫等残暴又野蛮的特务机构.二是宦官专权."靖难之役"后,每朝都有干预和决断朝政、把持国柄、横行无忌的太监.明朝最突出的四大太监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这些太监大多人格扭曲,性格畸形,心理变态,往往多建庙宇以寄托空虚,故而有"明朝修庙,清朝修道"之说.  相似文献   

6.
翰林作为一种官制,始创于唐代中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明代它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洪武年间废除丞相制度,永乐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后。而自内阁形成之初,翰林院与其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对明代政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王朝出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废除了丞相制度,从而导致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的严重失衡。为了巩固统治和完善封建官僚体制,内阁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明朝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内阁的兴衰及其权势的变化看,它完全依顺于皇权,其政治功能是皇权的外延与扩张。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故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这并未抑制住皇权的恶性膨胀。  相似文献   

8.
明朝沈鲤累官至内阁次辅,一生著述宏富,在学术思想方面的造诣颇深,他的思想不拘泥于一家,掺杂百家,自成体系,无论从修身、治经、读史、求学等方面,均有自己的一套观点,给当时社会及后世子孙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因明末战乱著作多版毁不存,对该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难度也较大。本文在现存材料的基础上,拟从上述几方面内容着重进行论述,以期对沈鲤的思想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明代内阁最初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权力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至正嘉之际,皇权虚空,事实上形成了以内阁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官僚行政系统。这种中枢权力结构体势由于杨廷和一派在"大礼议"事件中的失败而未制度化,从而形成议礼后内阁权力相对于皇权的削弱,相对于行政系统的增大,以及阁臣间更频繁争斗的局面。这些变化对明后期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宋"蕃坊"制度与明王朝对澳门的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对其首领的设置、机构的地位、司法权等进行精细地考辨,认为明朝政权在治澳问题上一直反对葡人的自治,而居澳葡人则一直在谋求自治,双方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明代.  相似文献   

11.
面对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在经历了前三届内阁的失败后,以"改革派"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小泉内阁走马上任。新内阁试图从日本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改革,但在其实施两年之后,似乎有走回头路的迹象。基于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旧制度的强大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等,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2.
朝贡的组织与管理是明朝朝贡制度完善的具体体现,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朝贡事务,不仅设置完备的机构,在朝贡的组织过程中也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对朝鲜的特例,使明朝与朝鲜的朝贡关系比其他朝贡国更为密切,给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初确立的僧官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套僧官制度,在僧官设职、铨选、职掌等方面,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僧官网络,并通过编制僧籍簿册,有效地管理了有明一代的佛教事务,使佛教一直成为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一直对民主共和政体可能转变为"僭主政体"存在普遍忧虑,法国自近代立宪以来就建立起议会特设司法机关,追究高级官员的特别刑事责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现行宪法设置了"特别高等法庭".对共和国总统和内阁成员在履行职务期间的犯罪进行追究.1993年修完时又另设了"共和国法庭"用以追究内阁成员的特别刑事责任,"特别高等法庭"则专司审判共和国总统的"与其职责不符的严重失职行为".法国的议会特别刑事追究制度在结构上多样,对我国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朝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发生在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间(公元1573—1582年)。此时正是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本文拟仅就张居正对驿传制图改革的成败得失,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我国的驿传制度由来已久。甲骨文中的“驲”,即驿站中的专用车。随着国家制度的日  相似文献   

17.
年度古装大戏《大明王朝》的热播,为持续升温的"明朝热"又加了一把猛火。明朝的这把火在2006年点燃,而在2007年越烧越旺。网络、图书和电视,都在试图把人们带回到公元1368—1644,那遥远而漫长的明朝年间。200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明朝这一伟大的航海壮举迄今也让人惊叹,国内掀起了一股纪念热潮。这是近年来的第一次明朝热。  相似文献   

18.
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职权大增 ,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 ,三省制初步形成 ,经隋朝的发展 ,在唐初走向了成熟。经五代十国至北宋 ,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明初废丞相 ,不久设内阁辅政。明清内阁有名无实。宰相制度演变具有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不断压抑相权以加强皇权、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分权后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在于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 ;客观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关系密切.后妃身份藉由礼仪制度而得以确立.后妃与皇帝之间的复杂感情又会影响到礼仪制度的兴革,如明代历史上出现的洪武丧服改制、宣德贵妃授宝、弘治别庙奉慈、嘉靖皇后丧礼减杀.此外,后妃生育等问题也会引起国家礼制的兴革.明代后妃与国家礼制的关系,是传统社会"家天下"的必然结果,也体现"礼缘情"、"时为大"的礼学传统.  相似文献   

20.
杨延和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并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与明世宗嘉靖初年出任内阁首辅,是嘉靖初年的元老重臣。他在嘉靖初年进行的政治革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对明朝中期政治有重大影响,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