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姆登上文坛时,必须面对俄国的契河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享利等短篇小说圣手,然而这位自诩为“较好的二流作家”竟然能在三位巨人身旁抢到一块地盘,并站稳了脚跟,这确实耐人寻味。法国文学评论家安东尼·柯狄斯在纪念毛姆百年诞辰所撰写的《毛姆的典型》中,开始注意到毛姆超然独立的创作个性。他认为毛姆的价值是永恒的,毛姆的全部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他最好的作品中,而且还蕴含在一个完整的系统里,毛姆不是卓然自成的大家,但他站在“大家”的行列里。评论家幽默地指出:“毛姆之所以是毛姆,便由于他是毛姆”。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试图从鉴赏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毛姆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政策与法     
2004年第2期山西老年编辑同志:我伯父于去年去世,他的4个女儿均已出嫁。去世前,伯父的生活全由我们家照顾,去世后,他的4个女儿均表示,遗产她们分文不要,由我处理。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否处理伯父留下的房产?伯父的承包地我能否继续耕种? 宁夏:张国富张国富同志:你伯父去世后,你作为侄子,不是法定继承人,但是你伯父的女儿均表示由你处分遗产,这可以视为她们将应当继承的遗产赠与给你了,这样,你处理伯父的遗产就是合理合法的。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是属于集体的,所以不能作为遗产继承。你伯父去世前承包地上应得的…  相似文献   

3.
施展 《社区》2008,(32):47-47
我们一行三人,于2006年12月23日从巴黎出发,在欧洲转了一个小圈。我们购买了欧洲火车联票中的一种,这是专为居留于欧盟国家不满六个月的外国人准备的,两个月内可以任选六天在意、法、奥三国随意旅行。这次旅行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见识了“法国春运”。  相似文献   

4.
1990年10月,是伯父张治中诞辰100周年。 我自上小学始,便断续跟伯父生活在一起,一直到1969年为他老人家送终。作为晚辈,我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他老人家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在做人、立业和思想进步方面得到伯父的引导、教诲和严格要求。伯父的言传身教,对我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和负一定责任的国家干部,有着很大的影响。每当我想起这些,总是激动不已。尤其在纪念伯父诞辰100周年的今天,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激励着我,去总结、去探索、去整理、去认识一个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把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继承下来,发扬下去,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5.
秦传 《今日南国》2013,(10):21-21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是《人性的枷锁》《月亮第与六便士》等著名长篇小说的作者,尤其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早期的毛姆是位医生,1897年,毛姆弃医从事文学创作,接下来的日子里,名不见经传的他写了几部小说,总是不温不火,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毛姆常常入不敷出,一段时间里他甚至饿着肚子写小说。  相似文献   

6.
毛姆以擅长讲故事闻名,这大部分应归功于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角度。他对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方式的偏好经过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把这一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样一位不是主角的主角在毛姆的小说中长存,显得真实可靠,以讽刺的、冷静的及疏远的方式呈现生活,赋予了作者“技巧大师”的名声。  相似文献   

7.
巴黎古董收藏家安达列先生下乡搜集古董,他在一个农夫家发现了一只中世纪时期的古董小碟子。主人却用它在给猫喝牛奶。  相似文献   

8.
毛姆是20世纪著名的作家,其短篇小说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在揭示与把握人物时,对人性的描写并非简单地进行好与坏的区分或善与恶的定位,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富于变化的情节,将人性的善恶融为一个复合体,善恶相间,螺旋演进,形成善恶双螺旋的表现艺术。文章通过解读与分析毛姆的几篇代表性短篇小说,指出善恶双螺旋是毛姆人性描写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9.
1943年春,刚从香港辍学回沪的张爱玲拿着她的《沉香屑一一第一炉香》拜见《紫罗兰主编周瘦鹃时,周立即品味出她的作品很有些毛姆作品的风味。张爱玲承认她正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张爱玲的弟弟在介绍姐姐时也说:“……,她顶喜爱看小说,《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①70年代,张爱玲在她的一本小说集序里回忆《连环套》的创作缘起时,提到某个人物的原型,说他“整个象毛姆小说里流落远东或南太平洋的西方人……”②长期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在本国文化范围内探索的居多。这位23岁就名噪大上海的女作家与她所喜爱的大洋彼岸的作家之间,究竟存在哪些联系?本文愿在这方面拾遗补漏,作一点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毛姆最具争议的长篇小说《面纱》作了三种解读:从男主人公瓦尔特的角度来说,小说撕破了这个“白求恩”式人物的高尚面纱,展现了善恶界限的模糊与人性的不堪。从女主人公凯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讲述女性对自我的艰难探索和体认的小说。凯蒂在历经磨难后揭开了生活的华丽面纱,领悟到能够给予女性彻底的安宁与自由的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也非某一种宗教,而是生活本身的重量。而从作者毛姆的角度再回窥文本.他写作此书的契机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哀恸情绪。对于凯蒂最后的升华,多年挣扎于自身积郁的毛姆没有把握,因此他难以给出一个自然有力的结尾。毛姆挥刀卸去了芸芸众生的伪装.却无法剥落生在自己脸上的面纱.  相似文献   

11.
天才的说谎者——论毛姆《刀锋》的叙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确凿无疑是个天才的说谎者。他令人着迷的饶舌,将你诱入一个个预设的叙述圈套,却不当真解除你判断力的武装。他愚弄着你,使你一再对自己的想象力失去信心,同时又声称“这里面丝毫没有杜撰”,一副天真无邪的表情。好象你怀疑他,就是滥用了亵读的权利。你等于将自己推上了被告席。但当你进入一种真正的阅读,你就会发觉自己在创造性反应中变成了一个“狂喜的作家”,你由被动的接受者一下擢升为文本的参与者。在这里,说毛姆是极乐的作者文本的制造者,这对他其实不是恭维性的赞词。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面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对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影响.道家学说是一门充满生态智慧的自然学说和社会学说.毛姆在《面纱》中对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所做的理解和阐释,折射出毛姆是一个蕴含生态思想的作家,他渴望并追求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论毛姆的精神探索及创作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位作家,毛姆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检阅他的全部创作,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后半叶英法社会风尚给他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20世纪汹涌澎湃的新思潮又撞击他那焦灼不安的灵魂.他的作品几乎折射了20世纪所有的社会思潮,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一代人的心态.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巡视毛姆的思想历程,寻找隐藏在毛姆创作中某些表象背后深层的精神探索和审美追求,找到走进毛姆人生境界、艺术境界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明智站在国际机场的入境处,眼睛睁得像铜铃那么大。 根据情报,在夏威夷进行国际贩毒活动的毛姆即将入境。 毛姆很会化装,他在夏威夷时,留着满脸大胡子,那模样就连熟人也认不出来他。  相似文献   

15.
<正> 沙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十九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的创作上承浪漫主义的余绪,下开象征主义的先河,其影响遍及法国现代诗歌中的各个流派。 波德莱尔于一八二一年四月九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曾在巴黎大学受过哲学和神学教育,是一个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信徒。波德莱尔的母亲在二十六岁时嫁给了年已六旬的老波德莱尔,并于两年后生下  相似文献   

16.
伯母林盛莲生于1930年3月12日,今年90周岁。很荣幸长辈中能有鲐背之年的长者,也很荣幸为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辈写下一段纪念和祝福的文字。我的家乡在山西省阳城县焦坪村。伯父马天才于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他的第二故乡——八闽大地,并于1985年11月长眠于那一方热土。我对伯母最早的印象是,小时候伯父经常给我父亲写信,落款通常是伯父伯母两个人的名字。这样,我就知道了在很远的一个地方,有我的伯父。  相似文献   

17.
W·S毛姆在创作和生活上一直都在不懈地进行精神探索,一生都希图通过奋斗和创作探索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获取物质和精神的自由。他借艺术完成了探求自由的精神历程。大自然成了毛姆及其笔下人物精神的避难所。他既渴慕、追求金钱,又蔑视、摒弃金钱。他逃离给他束缚的女性的同时,又期待出现不让他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的女性。脱俗与从俗,成为毛姆精神探求之路上的双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列宁是巴黎公社原则的忠实继承者,他始终把俄国革命看作是巴黎公社事业的继续,指出:“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革命是在另一个环境和另一个条件下继续着公社的事业”。并说:巴黎公社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条路上走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列宁对巴黎公社原则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对于现实主义,毛姆的看法很独特:他批判同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歪曲自己的人物”,表明了自己的操守和原则。然而,在表现主义思潮盛行之时,毛姆的扛鼎之作《刀锋》问世,却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起很大争议:徘徊在表现主义时代,毛姆还在多大程度上信守现实主义的原则? 《刀锋》的问世是否表明毛姆已经有了放弃现实主义的冲动? 如果不是,那么毛姆试图在突破什么? 现代主义是否已成为毛姆的又一方向? 更深的疑问是,毛姆是在什么背景下有了如此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阿尔贝尔特、封、沙米索(1781——1838)是十九世纪初德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动植物学家。他于1781年出生在法国香滨省澎库堡地方一个古老的贵族家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起义的农民烧毁了他父亲的庄园,因此,他便在九岁时跟随父母逃亡到了德国,并在那里加入了德国籍和定居下来。沙米索十五岁时在柏林替普鲁士皇帝当过侍童,两年以后,他又转到普鲁士军队里当了八年军官。1806年,沙米索退伍进了柏林大学生物系学习植物学。大学毕业后,沙米索曾乘坐俄国军舰作了一次环球性的植物采集旅行。这次旅途中的见闻、收获和体会对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