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的一部分。20世纪初,与中国立宪运动相先后,在俄国、波斯和土耳其等国家也都发生了从专制转向立宪的运动。清末报刊对亚欧大陆的立宪运动一直密切关注,不仅积极加以介绍宣传,而且“从周边看中国”,致力于以周边国家发生的立宪风潮来反观中国的立宪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言,清末的立宪运动与亚欧大陆的立宪运动具有一体性和关联性,而清末立宪运动中报刊舆论对亚欧大陆立宪风潮的宣传和论述,也是清末立宪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清末财政立宪运动激发了朝野齐心致力国家建设的热情,十年新政展现出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刻。新政改革以官制作为突破口,以军事集权和财政集权作为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此前的改革。财政立宪从思潮转向社会运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财政现代化的先声。财政集权是清末财政立宪的重要举措,然而行之过于操切,致使“惠民之政”变成“病民之根”。迨至各地民变丛生,改革最终葬送了作为改革者的政府。然而财政立宪的进程依然在继续,清末的失败恰恰为当下中国改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 ,袁世凯由于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条件 ,对立宪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央管制改革 ,开办地方自治 ,对清末立宪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是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由英敛之1902年创办于天津,至今仍在香港刊行,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1].1941年,《大公报》成为第一份获得美国“密苏里荣誉奖章”的亚洲报纸,这代表了《大公报》的世界地位.在《大公报》112年的发展历史中,新记《大公报》即从1926至1949年应属于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波澜壮阔的23年的斗争岁月里,《大公报》有许多办报特色值得后世继承与学习,尤其是在人才的选用与发现上,社评、副刊以及专栏的创办上给后世报界从业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1906年9月,清朝政府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一时间,国内立宪派大为活跃,上海、江浙、两湖及广东地区的立宪团体相继成立.其中,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颇有特色,对广东地区的立宪运动和地方自治运动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值得我们研究.但过去出版的有关专著,对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或者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或者把它与广东的另一个以商人为主的立宪团体——粤商自治会混为一谈.本文拟根据清末广东办宪政的有关文献、报刊,特别是自治研究社出版的《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等资料,对自治研究社的成员、宗旨、活动、影响及其特征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了解传统的士绅阶层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新动向以及广东地区立宪运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孙洪伊是近代中国立宪运动的先驱,其一生立志报国,追求进步,组建政党,实践民主宪政,对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孙洪伊参加和组建了多个近代政党,参与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但在孙死后他的事业和思想几乎被世人和历史所遗忘.因此,对于孙洪伊政治活动和立宪思想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他在近代中国立宪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1905年到1911年的“清末立宪”记述为例,进行分析、评价美国费正清主编的《剑桥晚清史》一书。这既可以有的放矢,避免空泛之嫌,又可以收到“进窥而知全豹”之效果。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前言》中所言:“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向当代各个民族展示昔日的中国的形象”①,东洋文库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教授市古宙三执笔的清末立宪这一章的写作立足点,也和这部著作的其它各章一样,侧重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性介绍。在知识性介绍的同时突出“晚清时代的具体经验和思想意识”②。  相似文献   

8.
《东方杂志》是晚清最后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立宪派报刊之一,它在这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倾向就是宣传立宪思潮,以推动立宪运动。《东方杂志》在立宪运动的报道中,能保持不正面谈政治的立场,着力地方自治的宣传,并始终保证立宪言论的品质,形成了区别于"党报党刊"和其他立宪派报刊的独特风格。它善于把握政治大势,注重积极参与,正面引导;同时不直接参与党派政论,通过高质量的"选报"来表达政治态度,对当下我国地方报刊如何保持发展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报业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张报纸——《大公报》创造了诸多辉煌,《大公报》的抗日救亡宣传报道,充分宣示了日本侵华的非正义;《大公报》在办报理念、文人论证、宣传谋略、人才培养等方面显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更是大公报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清末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存有许多不公正的认识,妨碍了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从清末"预备立宪"的种种改革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来重新评价清末立宪的历史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曾映证并推动了民国西北开发思潮的形成,也曾为现代中国建设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大公报》新闻传播、经营管理策略,《大公报》与1930年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虽有少数学者涉足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公报》与1930年代西北开发、西北社会发展研究,但目前仍较少有人关注到当时《大公报》新闻叙事与西北开发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中国思想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在十余年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政论时评和新闻学文章,提出了许多新闻理论的思想主张。他最早提出报纸具有商业经营和社会责任双重性质,并认为社会责任是主要的,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敢于直言,是报纸的基本职责;他主张,报馆是主持清议、维持公理的地方,记者必须具有清华高贵的品质,不然就没有资格从事这个行业;他认为,新闻法制要以维护言论自由为前提,明了清晰,便于执行,成为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官员用来任意查封报馆的保护伞;他提倡,报纸要更好的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就要积极提倡内容健康、语言通俗的白话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1902年至1911年《大公报》对现代体育思潮的报道进行梳理、研究,得出此间的《大公报》积极宣传现代体育思想,提倡"尚武强兵"、反对妇女缠足,积极提倡女子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各种体育社团的建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征文是晚清寓华传教士为吸引中国人关注基督福音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晚清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万国公报》也采用了这一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万国公报》不仅引起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关注,并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征文不仅是《万国公报》稿件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在晚清社会具有影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金融广告主要包括银行广告和保险广告。《大公报》的金融广告代表了我国近代金融广告的整体水平、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金融广告异军突起,几乎成了《大公报》广告的支柱,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天津金融业的繁荣发展,同时,王郅隆是其有力推手。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杜威、罗素应邀来湖南讲学。在当时湖南各报对其讲学的报道中,长沙《大公报》的记载最为详尽。以长沙《大公报》为视角,探讨杜威、罗素来湘讲学这一事件及其影响:杜威在湖南讲学的内容主要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罗素在湖南演讲的专题为游俄经历及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平民主义教育学说受到思想界、教育界人士的热烈追捧;罗素关于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的演说,对那些正在为中国的前途苦苦思索、关注社会政治思想的年轻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汉语史上有没有通行全国的官话?如果说有,是北方官话还是南方官话?是以什么方言为基础、以什么话为标准?这是近代汉语史的核心问题,迄未廓清,又甚少讨论。本文依据一些新材料提出如下观点:有明一代至清末的汉语官话分南北两支,南方官话以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南京官话为标准,且长期处于主导地位,通行全国;而认识南方官话如何形成及其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是准确认识近代汉语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项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为中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不愧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当然,工人出身的项英,由于文化知识、理论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不出现一些失误,并且有时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这与他一生的卓越功绩相比,毕竟是微小的、占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19.
重评科举制度 --废科举百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汉书>应劭注在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研究东汉末年的汉语音韵状况、训诂体例、双音词的构成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汉语史提供了丰富且不可缺少的语言学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