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一国宪法经济制度的制定和修正,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统治阶级及执政党的目标、目的和利益所决定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也由于立法者的判断认识和实践中诸多矛盾变化的缘故。经济制度不应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而不断修正。我国宪法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发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中的基本国策的变化和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宪法颁行20余年来,历经3次修改。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变化的基本原因,应然是资本短缺这一经济现象寻求宪法支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颁行20余年来,历经3次修改。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变化的基本原因,应然是资本短缺这一经济现象寻求宪法支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宪法中经济制度的内容,历经四度修改,条款涉及较多,这固然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保障,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深切关注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良性违宪"引起的修宪终不是正常的宪法现象。本文旨在研读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并以此作为完善经济制度的指导思想,使宪法中的经济制度既能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又能保持适当的稳定性,提高宪法权威,促进"依宪治国"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宪法学研究中经常忽略经济制度问题。宪法经济制度包括内在和外在宪法经济制度。外在宪法经济制度由产权制度、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三部分构成,应当与内在宪法经济制度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宪法学研究中经常忽略经济制度问题.宪法经济制度包括内在和外在宪法经济制度.外在宪法经济制度由产权制度、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三部分构成,应当与内在宪法经济制度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经济制度在实践中的变革推动着宪法的修改,而宪法的修改无疑又为实践中的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这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互动变化的正确性为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成就所证明。但不无遗憾的是,面对这种场时代的伟大变革,对个中原因进行研究的学者却如凤毛麟角,更不要说是系统性地进行研究从而最终给予令人信服的解答。幸甚!武汉大学法学院桂宇石先生在这方面研究探索,他所主编的《中国宪法经济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40余万字)应该说是填补了我旧宪法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综观此书.笔者认为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制定以来,先后经历了1975年、1978年、1982年的3次修改和1979年、1980年、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的6次修正①。在宪法内容历次修改修正中,有关经济制度内容一直是变动中的重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由降低变为不断提高,坚持公有制由社会经济主体变为全部又变为主体。这样的变动,是中国人民对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分配制度变革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本质上就是制度变迁,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分配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改革应该从分配制度着手,伴随分配制度的改革必然自动形成新的收入分配结构,而新的收入分配结构必然改变原有的产权结构。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企业运行制度,企业分配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分配制度本身的先进性,还在于清晰地界定企业与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决定分配制度本身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分配方法的合理性,而且在于各分配主体在参与分配博弈中的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不同利益主体对现存经济制度收益存在差异,导致利益冲突,在对新的经济制度构想的预期收益引诱下,利益主体的竞争冲突促使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既要能不断提高制度绩效,又可以平衡社会冲突,这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结构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1.
结构调整与经济利益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结构调整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结构调整不仅带来可供分配的利益总量的增长,而且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是非均衡的。这就带来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也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到结构调整。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与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一体化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对于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 ,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有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制度就是内在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和交易成本的规则体系,这个规则体系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这个规则体系的变化就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有两个:经济制度都存在内在缺陷、由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收益流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可分为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与资本分散化制度变迁两个阶段。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后,经济活动以非物质激励为主,交易成本表现为计划成本。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当这种激励资源耗竭时、当计划失灵时,这种制度就对经济增长不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导致资本分散化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制度内在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和交易成本,从而内含了增长效应。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包括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与资本分散化制度变迁两个阶段。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后,经济活动以非物质激励为主,交易成本表现为计划成本。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经济具有增长效应,但当这种激励资源耗竭时、当计划失灵时,这种制度的增长效应就随之消失,从而导致资本分散化的制度变迁,即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内含持久机制,从而具有持久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的宪政价值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经济法是如何以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为目的,从经济民主方面,以及从维护根本经济制度等方面体现宪政价值的。在经济法的自由、公平和发展的价值实现,健全和完善经济法制度体系,加强经济执法和完善经济司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市场经济秩序失范原因作伦理学的理性分析有利于在更广泛的领域形成共识 ,培植合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责任。从伦理学的角度看 ,主要是制度伦理有失公正、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堕落、市场经济应有的道德理性基础不牢、经济运行的现实环境为缺德商人的无德行为提供了外在的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系统。文章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健康合理的结构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需供管演进假说:探索经济史研究新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6,26(1):100-111
构建经济史研究新体系涉及确定经济史的生产流程,并且使它分别与经济思想、经济史料、经济哲学、经济假说等相关联;还需要思考需供管系统的合力分解问题,目的是弄清需求、供给和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思想向经济理论升华的过程中,经济史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把“新体系”应用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一方面应当了解需求力、供给力、管理力的历史合成,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科技力分别作用于物质力和思维力。“新体系”在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涉及探讨计划经济下的需供管和市场经济下的需供管两个问题。对“新体系”进一步发展的设想是建立“历史→理论”数学模型,提出建立需供管数学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及作为该模型先导的哲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变迁与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家制度环境相对稳定,各种制度安排具有合理性、合法性时,各种制度就能获得社会行为主体普遍的认同与服从。博弈各方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推动着制度变迁。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行为主体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往往更关注自身个体理性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需求。作为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公共价值的公共理性,是协调与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理性与国家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纽带与桥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理性与公共理性在理论上是统一的。由现代化导致的空前的制度变迁与现代国家制度环境的构建,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在逐步走向公共理性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在公共权力主体与各种社会行为主体的有效互动中,逐步实现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正向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要不断改变其制度环境的过程.本文从将制度变迁理解为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出发,探讨了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学习与制度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