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尝试从狄金森的性别图式这一认知角度研究其诗歌创作.狄金森诗歌中一方面与家庭生活紧密相连的女性意象与狄金森的性别图式——传统性别角色者互相论证;另一方面,这一性别图式也影响了狄金森诗歌的表达形式.她舍弃了诗歌的标题,对其进行抽象化和过程化以求遮住其深邃的思想.狄金森谜一般的诗歌既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一种委婉的对抗.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魅力在于文笔的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更耐人寻味。从艾米莉.狄金森的思想世界入手,探讨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意识。从她儿时的宗教氛围和宗教启蒙开始追溯,到她对宗教的思考、依赖和反抗,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阶段,不管上帝的形象在她心中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诗人对上帝是皈依还是反叛,都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意识的形成进行了铺垫和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一百多年的狄金森研究中存在许多争议,如她的诗歌来源、女诗人的身份、与男性诗歌传统的关系、诗歌的系统性以及女性诗人形象的建构.从女性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争议的实质来源于男权美学对女性作家身分的凝视,存在着诸多局限.狄金森创作的价值正是对这种美学权威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诗歌以隽永、精练、含蓄、深刻而著称,但因词义难以确定,因此就有了解读和研究狄金森诗歌的种种困惑。从语境、语言与哲学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狄金森第754首诗,可知该诗最后一节的悖论实际上蕴含着"人"与"枪"的哲理关系,即"人"具有胜过"枪"的威力。可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释狄金森的诗歌也是揭示其诗歌内涵的一种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5.
江枫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诗歌翻译家江枫1981年在《诗刊》杂志上发表的5首艾米莉·狄金森译诗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狄金森汉译文,他1984年出版的《狄金森诗选》是中国第一本狄金森诗歌汉译选本。江枫的译本忠实可靠,与其它译者翻译的狄金森诗歌汉译本相比,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对在中国普及狄金森诗歌的贡献也最大。  相似文献   

6.
作为被当今世界文坛所热衷的神秘人物,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因其传奇人生和独特创作在文学评论界经历了颇具戏剧性的沉浮:生前默默无闻,逝后则广受欢迎,且其盛名与日俱增。以孤独意识为主线,梳理狄金森的诗歌思想,以期给读者展现狄金森不同层面的精神世界,从而为狄金森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女性美学的角度讨论了国内外一百多年狄金森研究史中存在的重大争议,例如其诗歌来源、诗歌的传统、诗歌的系统性以及女性诗人形象的建构等,进而指出这些争议的实质来源于男权美学对女性作家身分的凝视,而这种男性尺度在评价女性创作中存在诸多局限。  相似文献   

8.
狄金森诗歌对上帝的书写复杂多变,对上帝的态度似乎也很难廓清.但从她所处的基督教背景和所受的超验主义、启蒙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可知狄金森对上帝的书写一方面揭示出了上帝的虚无本质,以及最后审判给人带来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疯狂的思辨之后,狄金森越来越理性地看待上帝.实际上,她对上帝的复杂情感揭示了人与现实、人与神之间的情感矛盾.狄金森的晚年诗歌所描写的上帝既反映了她的理性,也表现出难以释怀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女性美学的角度讨论了国内外一百多年狄金森研究史中存在的重大争议,如其诗歌的来源、诗歌的传统、诗歌的系统性以及女性诗人形象的建构等,进而指出这些争议的实质来源于男权美学对女性作家身分的“凝视”,而这种男性尺度在评价女性创作时存在诸多局限。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20世纪的艾米莉·狄金森研究具有三大特征,即传记式研究、文化历史语境研究和文本研究。文章论述了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与诗歌的关系、与文化历史传统的关系,以及诗歌文本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孙惠芳是一位守望乡土的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依据女性切身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以荡妇为基本特征的乡村女性世界。概括为三类人物系列:一是在越轨的行为中,蕴含着对精神境界的向往与提升;二是在情欲的驱动下,表现出对生活法则与道德规范的大胆蔑视与叛逆;三是采用传统的偷情或调情方式获取生命激情的宣泄和满足。在作者笔下,所有女性都无法逃脱既定的悲剧命运。在当代文坛上,孙惠芳所表现出的女性体验、生命视角与人性关爱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元杂剧中,母亲的内涵不仅在与子辈的关系中得以展现,更重要的是她还必须首先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加以确定.对于年老的母亲来说,无论夫亡去时自己年龄多大,都必须坚守贞节,不得再嫁,这是元杂剧中母亲的内涵必须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加以确定的一个重要表现.因夫亡而取得家长地位的母亲,除了在肉体和思想上都必须忠于亡夫,维护死者的利益外,还必须代其夫履行家长对整个男权文化的义务--齐家,以便实现儒家"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3.
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的英国19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以诗才傲世。在诗歌创作中,艾米莉吸收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精髓,同时,她独特的个性和孤独的生活方式又使其作品游离在主流文学的边缘,显得特立独行。她在创作贡达尔诗歌时,多视点、多声部的叙事技巧消解了传统叙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触及了存在的本质,使作品流露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文章将就多声叙事对传统叙事整一性的消解来探讨贡达尔诗歌中的两个叙事诗序列。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的丫头群中,袭人向来是颇具争议的一位,褒扬极少,贬斥居多。以为身处奴隶阶层的袭人自有她的“痴处”,不可仅凭“叛逆与否”这样的暴力符号将其一棒打死,否定她人性的优点与存在的个体价值。应从人性本真的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这一人物,观照她的生存处境,尊重她的爱情,发现她纯良、宽厚的美德,使其形象分析更趋合理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人们对玛蒂尔德的形象是忽视的,对她的认识和评价也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触摸上。其实,玛蒂尔德在小说中不单单是个爱情的角色,她同于连一样,也是一个抗争者。如果说于连是千万个不满波旁王朝复辟,寻求个人抗争和出路的平民青年的代表,那么,玛蒂尔德就是法国王朝复辟末期、七月革命前夕不甘与波旁王朝一同毁灭的有为的贵族青年的代表。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抗争命运,实践生命的价值。她的悲剧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忽略玛蒂尔德的抗争,对《红与黑》的解读将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6.
异乡人的写作——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赛珍珠一直是一个异乡人。正是这一身份特点,决定了她在讲中国人、中国故事 时的写作风格。她的聚焦表面、具体细腻、冗长反复的写作,并不是出于对大多数不了解中国 的西方读者的考虑。面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她也在这样主体性地讲着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萨拉·奥恩·朱厄特长期被定位于美国新英格兰乡土作家、区域作家,后又受到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女权主义的赞赏,之后,又有评论家从文化政治的角度为她贴上各种标签。朱厄特的作品,特别是代表作《尖尖的枞树之乡》,虽取材于新英格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但她所描述的或隔绝、或融合的人类生存境遇却是普遍的,与佛教思想有暗合之处,其主题具有普世性。这也是此书得以传世,并吸引异域读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家》是其自然主义作品之一。主人公"种"身为木曾马笼旧驿站老板小泉家的长女,嫁与门当户对的福岛镇药材批发店的桥本达雄为妻。"种"性格刚烈,年轻时为爱不顾一切;出嫁后遵从家父训诫,恪守妇道,勤俭持家,虽痛斥丈夫的不忠却愚忠旧家、夫君;信奉封建门第观念;行使代理家长的权力;反对危及传统家业的行径,是一位典型的以家长身份自居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维护者。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与贾府毫无瓜葛的女子,为何能跻身"金陵十二钗正册",且位居凤姐、李纨诸人之前;一个遁入空门的人,为何不剃去满头青丝,且又尘心时动;一个与《红楼梦》故事的主线发展并无多大关联的角色,为何能让作者如此倾情……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反复研读,感觉这位带发修行的妙玉其实是我国历代失意士子的形象写照,并寄托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的诸多感慨。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拓荒小说。《啊,拓荒者》是她的成名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亚历山德拉这个勤劳、睿智的女拓荒者形象,她的努力和成功不仅代表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体现出凯瑟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为女性争取种种权利孜孜不倦的奋斗过程。通过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探讨薇拉.凯瑟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