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时代的哲学思考,都必然是基于“公共性”问题的公共哲学思考。中、西、马哲学对话强调对如何达成现代人类之深刻的“公共性文化和价值信仰”的普遍共识问题的深切关注,其对话主题以为当代人类提供新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为旨归:即以生态公共性和生态正义观念为核心,提倡“共生”的价值理念;奉行正义公共性,提倡对话、“合作”、“共享”的价值理念;奉行主体交往理性,提倡“共在”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文化资本与管理伦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立足于当代诸社会科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视角,分析阐释了“文化资本”这一崭新的管理哲学概念。由此切入,文章以理论分析与个案例证相交叉的互证方式,探究了现代管理哲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相互增生的社会现象,进而提出了《管理伦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解释,探索了现代管理伦理的新课题及开拓这一富于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课题之紧迫性和艰巨性,以期为我国现代管理哲学和管理伦理贡献一份探索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10):43-47
现代企业伦理构建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寻找企业伦理现代价值的定位方向,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者伦理意识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义利观、诚信观、和谐发展观等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考察基础上,寻找企业伦理建设的本土化资源,确立企业伦理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者价值理念的形成,克服现代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提升管理者伦理意识,构建具有本土精神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伦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荀子从“人性恶”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一些经济伦理思想。他看到社会分工的必然性,阐述了合理的分工对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认识到“利益”调节的作用,指出利益纷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以“以义制利”的思想。他还将儒家伦理融入到商业文化中,推崇商业诚信,倡导群体和谐。特别是,他提出“圣王之制”、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社会伦理理念(人类活动之正当性根据)得以真实复兴的世纪。企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创富实体,企业的经营行为及其后果,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现代企业在积累生产资本的同时,如何有效地积累自己的道德资本,保证企业的一切生产与经营活动始终能够做到“正其义当谋其利”,从而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切实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是现代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亚洲价值或东方价值是近年来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一个热门话题。究竟有否大一统的静止的亚洲价值,抑或这仅仅从修辞学角度说才有意义?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不同于东西方流行观点的独特看法。在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否定有所谓“亚洲价值”后,作者还具体分析了日本和中国的有关价值思想,认为西方可从东方哲学中学到许多经济伦理学教益。本文对我们了解东西方价值研究的新动向,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涩泽荣一与张謇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两国的精神和道德领域都存在“失衡”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哲学意义上的困境?回归有道德伦理约束和精神追求的原点,不失为一种选择。中日两国近代实业家的代表涩泽荣一和张謇,将儒家的终极价值理念这一中国文化的原点作为实业经营活动的灵魂而躬行之,对如何突破上述“困境”,具有某种昭示意义。另外,中日关系的未来,与“东亚共同体”不无关系,而这一“共同体”的文化基点何在?涩泽荣一也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9.
于欣 《社科纵横》2005,20(2):138-140
《吕氏春秋》关于“德”的思想上承先秦,下启秦汉,其内涵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诸多层面:作为现实事物之运行规律及特性和体现自然之道的理想人生境界的哲学层面上的德;作为仁、义、公、信、忠、孝等道德品性之总称的伦理层面上的德;作为治国方略,“为天下国家莫如以德”的政治层面上的德。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和借鉴其以德治国的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丹宇 《社科纵横》2004,19(2):68-70
从文化角度 ,哲学层次而言 ,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伦理、企业哲学、企业教养方面尚有欠缺 ,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敬畏生命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文化的伦理内核,在开启人类文明之初,敬畏生命就包含了对各种生命的敬畏,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施韦泽的<对生命的敬畏>和<文化哲学>等著作对敬畏生命原则做了哲学和伦理学的提升,将其论证为伦理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以生命伦理、环境伦理和现代志愿者运动为标志的生态伦伦理运动,走出了一条敬畏生命的伦理道路,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的生态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2.
"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学不是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非此即彼,而是"思"入"环境一伦理之论题"并进而探索"环境进入伦理"在实践视阈中呈现的道德世界观之改变与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实践的哲学或哲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5,32(5):9-12
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自不同的学术传统,但二者在很多问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尤其是在生态伦理问题上,过程哲学从机体主义出发,文化哲学从人类中心论出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存在一些理论分歧,尤其是在自然是否具有主体性这一问题上.过程哲学认为自然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生态伦理的必要前提;文化哲学则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存在,人类中心论同样可以成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强调采取行动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变革时期的伦理难题及其突破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与伦理危机根源于经济转轨、文化冲突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之中。以家族关系及家族地位的变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市场经济形成了新的伦理基础与伦理逻辑,文化冲突更使得变革时期的中国伦理处于阵痛之中。于是,寻找转换点便成为现代中国伦理面临的理论课题,具体地说,就是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转换点;经济与伦理的转换点;法律与道德的转换点。它们构成现代伦理研究的理论前沿。现代伦理建设的基本矛盾有三方面:伦理与经济的游离;伦理对社会、对人的行为干预的无力;缺乏根源动力。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建立论理制度,尤其是企业的伦理制度;二是确立“德得相通”的社会与文化的伦理机制;三是建立“知行合一”的伦理理念。而家庭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建设,就成为变革时期伦理建设的重要的突玻口。  相似文献   

16.
稻盛和夫汲取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改造、创新形成其经营哲学。“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 ,稻盛也把天赋予意志 ,奉行“敬天爱人” ;“心性论”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稻盛经营企业“以心为本” ,对员工实行“大家族”式的亲情管理 ;先义后利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义利观 ,稻盛一反无商不奸 ,坚持“利他主义”的经营理念 ;品行修养是儒家的立身之本 ,稻盛按照“每天自我反省”等“六个精进”的修身内容 ,磨砺人格。稻盛的经营哲学 ,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人类理性的崇高的事业,然而,我们的哲学对于理性与理性主义的探讨却是很不够的。传统教科书往往把理性范畴限定在狭义的认识论领域,只将之视作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加以探讨,由此忽视了理性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样,对于理性主义这一哲学立场或文化传统,人们也只是在它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和对比中加以把握,而未能充分展示理性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以及蕴含在这些形态中的人类理性的进步。实际上,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并非存在绝然的、僵硬的对立。例如,古希腊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理念论中的“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作为万物运动“第一原因”的纯粹的形式,“不动的原动者”都开启了理性主义界向非理性主义神创论之路。在现代哲学中,人们习惯于  相似文献   

18.
韩强 《求是学刊》2003,30(4):45-51
关于"虚拟经济"的讨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哲学问题.我认为作为一门学问,用"模拟经济"比用"虚拟经济"的概念,可能更好一些.模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能动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文字到文化、艺术,以至到经济活动,都是人们模拟客观世界,同时又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模拟经济在形式上是"虚拟"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它最终受实体经济制约.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主义在推促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培养了美国人的求实态度和开拓精神,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哲学表达.它将信念、真理、价值、效用等哲学概念不断融入商业交易的传统思想中,逐渐成为现代西方企业管理科学的文化基石.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应在汲取实用主义注重价值、强调实效等优点的同时,消除其"功利色彩"的历史宿弊,努力拓展企业文化建设主客体换位思考的空间,培育科学的企业价值观,以执政党意志引领生态企业文化建设,回归民族文化本真,促进人的道德与企业道德的双重构建,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破解人类发展时代难题作出的前瞻性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和升华了中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范式,倡导新型国际关系,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平等、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缔造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形态,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对凝聚全球正义的伦理共识、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