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与欣赏客体互为对象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一种充满着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的特殊认识活动。因此,从立体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对立统一,而不是从平面的对立统一。来考察欣赏主体的活动特点和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才可能对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获得比较具体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读者阅读活动本质上是不断接受信息、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的活动。读者阅读活动更是读者主体与文本客体或作者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持续建构过程。关于阅读活动跟主体的认识格局关系密切。读者的阅读能获取信息量的大小,接受能力如何还与主体认识的同化和调节能力相关。主体对知识的获得与积累,都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阅读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阅读信息获得与接受是主客体的持续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辩证运动,是由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和具有铁的必然性的自然界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也是社会主客体有规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规定。这里,所谓主体是指能自觉从事实践、认识等社会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客体则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认识等社会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只有从社会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才会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命力;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才不会被仅仅归结为纯客观的范畴之间的相互制约,而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的主体性活动,体现着人依据自身利益、愿望在社会必然性制约下的有目的的创造和选择。本文正是试图把握社会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人的历史活动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的内在统一,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內容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认识论中,有两个众所习见的说法:认识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对象世界进入了人的意识领域。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对认识产生的过程进行一番考察的话,我们便会发现,这两个说法的第一个是过分地表面化了,而第二个则简直就是一种谬误。问题的症结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着的,而客体对象本身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对之进行认识的主体,那能够进入主体意识的仅仅是已在诸多中介中几经变换、选择、建构过了的关于客体对象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论编辑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过程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所产生的编辑活动流程.编辑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相互矛盾的关系构成了编辑系统的结构.在编辑系统中,编辑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系统的演进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挥编辑主体性至关重要.编辑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关系,主要体现在策划选题、组织文稿、编辑稿件三个环节上.  相似文献   

6.
人们多从伦理学或美学、艺术角度论及真善美的统一。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即从一般主客体的关系出发分析这一问题。从主客体的关系看,真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符合,主体求真的活动即是主体认识真理的过程。善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有益,即为善。主体求善的活动即是主体改造客体,使之符合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美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主体求美  相似文献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确定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满足了认识主体需要的属性,使由此肯定了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从抽象角度出发总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将其具体化则容易得多。价值属性亦如此。从大量具体的价值现象出发,可以看出,价值既不是主体的孤立属性,也不是客体的孤立属性,而是主客体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具体的主体、客体、确定的主体目的与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四要素构成的价值关系整体,是价值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皮亚杰关于主客体问题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从个体发生的角度表述主客体的关系,阐明认识始于主客体的分化,“活动”在主客体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客体是由主体建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个体认识发生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微观机制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在考察历史规律时,既从客体运动方面,又从主体活动方面,从二者之辩证统一中来把握和规定历史规律。但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往往单纯从客体方面来研究历史规律,因而未能全面地揭示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本质和特征,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规律与主体活动和人的自由的关系问题。本文力图摆脱上述机械倾向,深入到以活动和环境为中轴的历史深层,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的视角剖析、规范历史规律,唯物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真正为主体选择和人的自由确定理论前提和现实规定。  相似文献   

11.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设定没有主体的认识或没有客体的认识,都是不可想像的。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的认识结果,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主体的印记和客体的印记。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内在于认识结果中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本质属性。但是,有论者强调认识的主体性,而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的命题,已被相对论、量子力学证明“不可能”,从而怀疑、否定认识的客观性。笔者仅就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理解,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认识主客体历史分化与沟通的系统发生学分析,阐述了建构现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构架。认为,认识主客体的分化不仅是人类认识得以发生的逻辑和客观前提,而且决定着认识基本结构多层面地历时建构以及与此相应的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历史建构与扩展;因此,认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沟通即人类现实的认识活动必然具有层次性、历史性和中介性的功能特征。同时还提出了认识基本结构“镶嵌模型”的新构想,从而为探索人类认识之“迷宫”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3.
<正>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初步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将其引入认识的主客体理论,开始了这一理论的革命变革。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欧洲哲学史上,人们对主客体及其关系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黑格尔把历史描绘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主客体同一的辩证发展过程。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以及主体的能动性,这是他对认识论的贡献。但是,他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唯心主义解决,使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运动,在他那里成了脱离人和自然界这一真实基础的纯精神的神秘运动。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主客体理论的唯心主义实质,认为真实存在的主体和客体是感性的人和自然界。但是,他却丢掉了黑格尔的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合理内核,认识的主客体的统一在他那里成了直观的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自由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自由与必然、自律与他律、改造与享用等一系列范畴。为了把握自由的本质,理顺自由与上述诸问题的关系,有必要对自由的要素和结构做一番分析。当我们对自由进行结构性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自由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是双重和双向的统一。首先是主体统一于客体,而主体统一于客体又可分为两层,一层是知的符合,另一层是行的顺应;其次是客体统一于主体,客体统一于主体也可分为两层,一层是客体按照主体的计划改变,以符合主体的目标,二是价值客体和改造客体的活动本身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自由就是以上诸要素的有机统一,是主客体达到双重双向统一所进入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认识的起源问题上,皮亚杰的观点十分鲜明:既不赞成人的认识单纯来自客体的经验论,也反对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先天所固有的先验论,而主张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动作才是认识的真正来源。他认为“主体只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仅仅是通过知觉)来认识现实的”,因而,人的认识的“起源应该在主体的活动中去找,即在主体动作协调的最一般形式中去找”。(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教本》,1970年英文版,第6页) 为了揭示出不同知识(皮亚来把知识区分为,反映对象特性的物理知识和反映作用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有这样一种看法,主张“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认识也不是客体结构的性质在人脑的反映;相反,主体是积极、能动的存在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进行改造和选择的结果,选择是引起认识之根源”。鉴于这种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抛弃反映论,以新的定义取而代之,即“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对此看法自己觉得难以认同,并就这一问题,略谈个人浅薄之见,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认识:在多级中介中建构与虚拟的信息活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因差异而结成关系,信息在差异关系中获得呈现,人们通过差异关系来识辨信息;在认识产生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的,诸如信息场、主体生理结构、主体认知结构、主体认识的物化工具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形式;被多级中介的认识是在中介中建构和虚拟的认识,认识发生的每一个中介环节都是一个相对于该中介环节的性质而发生信息选择、变换和建构的装置,通过中介环节的建构,对象信息必然会发生某种扭曲或畸变性的再造,并且,在人的思维的信息加工活动中还能够创造出主观设计的新信息,这就必然会呈现出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被虚拟化的情景; 虚拟现实的实质是通过直接模拟信息环境、感受体验,直接操纵感受体验的转换,进而实现对人的认识的虚拟;虚拟现实不仅为人的认识的可能方式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还有助于从根本上阐明作为信息活动的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考察美的发展历程 ,可见美是一种场态存在 ,美只能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与存在。这种特殊的场态存在使美具有了个体性、不可传递性、普遍有效性、主客体统一性、形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理论在教育主客体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他们虽然都认同教育客体的可教育性和可塑性,但在对教育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认识上存在重大差别。造成对教育主客体关系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对教育客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认识上也有较大差别。教育主客体关系理论差异导致了中美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法选择和教育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