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商会的发展成为西方学者的关注点之一。从比较视角出发,西方学者将商会研究放入市民社会和统合主义的分析研究框架之中,以此检验这两个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然而由于这两种概念带有理想模型和移植性的特征,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被不同程度地修正,这或许体现出当前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即作为既有理论的试验场,而非创新理论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2.
朱健刚  赖伟军 《社会》2014,34(4):187-209
中国NGO的发展策略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5·12”汶川地震NGO联合救灾行动为例,着重探讨当前中国NGO联合行动的“不完全合作”问题。本文认为,不完全合作是NGO在面对内外部制度约束和组织限制条件下的主动策略性行动选择,具体策略机制表现为联合行动目标的自我约束、有限的组织参与和弹性的组织形式等三方面。NGO不完全合作策略的产生是由外部政治机会空间有限、组织关系网络的非正式性,以及组织合作意愿不完全等组织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形塑而成。本文还指出,在当前整体限制性的制度环境下,正是这种不完全合作策略使得NGO联合救灾在面对各种挑战的情况下成为可能,但也因为合作的不完全性,使得联合行动难以持续。NGO进一步的持续合作还需要新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生产主义到消费主义:炫耀性消费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飞 《社会》2007,27(4):136-136
一部人类历史,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部消费史。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消费问题却长期受到社会学家的冷遇。直到19世纪中后期,情况才有所改观。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对美国刚刚成长起来的暴发户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一社会科学界内的不朽概念。本文中,笔者对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思想作了简略的探讨;对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炫耀性消费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旨在指出过往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倡开展本土化的炫耀性消费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华 《社会》2015,35(3):221-240
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在目前对当代中国行业协会的主流研究中,公民社会理论强调国家对社团干预的放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协会的影响,法团主义则强调国家对协会的控制与合作。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还有一类重要的研究--依附理论的视角,没有得到中国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依附理论的视角关注在宏观的国家-社会关系讨论之下权力的实际运作对行业协会的影响,认为除了国家对社团的控制之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影响了企业家的行为和他们的集体行动意愿。由于国家权力的保留和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和行业协会形成了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而行业协会仍然镶嵌于国家机构内部,成为依附于地方政府的工具,而不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连接纽带。当代中国的行业协会涉及到国家、市场和企业多方的互动关系和复杂的制度环境,依附理论的视角重新定义了行业协会的角色,提供了个体研究的途径和原有研究中未被重视的其他解释变量,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行业协会的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构建了可行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蒋凯 《太平洋学报》2010,18(10):83-89
2010年8月23日,中国香港旅行团在菲律宾马尼拉遭遇歹徒绑架,并造成了8人遇难的严重后果。事件一出,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如何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事实上,近年来威胁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在对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期间发生的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事件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论证,将近年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安全威胁的种类及频次做了梳理、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迅速崛起。公民社会能够沟通政府与公民,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制约政府权力,推进民主进程,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文化传统、当政者的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环境、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发展、公民社会自身的缺陷等一系列现实障碍。我国应该正视当下公民社会官民二重性的客观现实,借鉴后发国家已经成功的法团主义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由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NGO社会责任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培峰 《浙江学刊》2008,(3):184-189
NGO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嵌入制度和社会环境的话题.讨论NGO的社会责任需要区分互益组织和公益组织,互益组织的责任首先是服务会员,公益组织实现组织章程所设定的目标就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NGO社会责任的讨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使NGO规范发展.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宽松和历史资源的匮乏,中国NGO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并不乐观.NGO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是实现制度创新,维护公民结社自由,并加强对NGO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德文 《社会》2007,27(6):80-80
从海外中国研究到中国研究的转变过程, 实际上也即意味着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向作为研究主体的中国的转变过程. 如何面对作为“西学”的海外中国研究在“中国研究”中的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应该成为国内中国研究的题中之意. 中国研究的立场是中国主位的, 实现这一立场, 其具体进路在于中国研究是问题取向、经验取向, 最终应该是以认识及理解中国为取向的, 因而, 在这种研究进路下, 中国研究的学术的主体性只能在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过程中作为“副产品”出现。  相似文献   

9.
10.
刘举  王治河 《国外社会科学》2022,(2):142-151+199-200
大卫·W.奥尔的生态哲学思想对造成生态危机的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批判,体现了整合性的系统思维理念,蕴含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根基。他从现代教育危机角度分析生态危机,指出现代社会思维认识的偏差,提出有关“生态素养”的教育改革问题,试图唤醒现代人的生物亲缘本能。奥尔从微观和基层出发,发动民众积极参与生态设计及生态社区和生态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道德化转型,彰显了把生态理念付诸生态行动的乐观态度。然而,生态行动不能局限于教育改革和社区建设,还应该有强有力的政府在发展战略上予以支持。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或许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寻找到应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1.
胡建 《浙江学刊》2000,42(1):12-17
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导源于欧洲近代“个人主义”价值的合逻辑演变;黑格尔借助“主体即实体”的理路,将“个人主义”的学理基址——“主体性”——改造为“主体世界”思境,并据此设立了“国家整体主义”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质底是资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因此,我们今天考究黑格尔的价值旨趣,对于突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姓“资”姓“社”的传统价值禁区,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友梅 《社会》2008,28(6):1-14
在开放社会背景下,推动社会结构重组的力量是多样的,不同力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它们的相互重叠和冲突,使社会结构变得异常复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关我国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基于财富分配逻辑而进行的阶级阶层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并侧重于从经济关系看问题。本文认为,到21世纪初,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一方面,风险的弥散性和普遍性使得跨越阶级、阶层、职业、性别、信仰和种族而进行全社会动员成为可能,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范围带动公民社会的生产;另一方面,具体风险的分布又在一定程度上同阶级、阶层的分化同构,强化后者的分化。同时,风险的利用还可能成为生产新的社会冲突的动力。财富分配逻辑与风险分配逻辑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将使中国社会结构在新世纪出现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汪和建 《社会》2006,26(3):24-45
中国单位组织中何以未能发生变革或终结其制度的集体行动?解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本文认为,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模式,已为研究中国单位生活中真实的行动及其制度再建构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应当是对该理论的若干假设进行修正,并将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行动理论的基础之上。这种特定的行动理论即本文旨在建立的中国人的自我行动理论。本文的论点是,中国人并非是个人行动者而是自我行动者。自我行动受自我主义和关系理性的驱动和约束。从自我行动到关系行动,再到小集团或派系行动,构成了中国人自我行动的逻辑进程。透过这一逻辑进程及其引致的后果,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坚雅以区域系统分析为基石,建构了传统中国的经济等级结构与城市贸易体系,形成别具一格的理论框架,在国内外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影响至深,惟其如此,全面反思这一理论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5.
林超超 《社会》2012,32(1):197-219
本文引入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重新考察了1957年上海“工潮”中参与者、资源、动员网络和国家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人逐渐形成了影响其后的行动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突出表现在行动者对外部合法化资源(来自国家意识形态、权威领导人的言论、官方舆论倾向等)的依赖和获取之上,并与精英、认同和网络一起构成其行动主义动员机制中的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16.
2015年,中国人口学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本年度国内主要人口学核心期刊《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人口与发展》《西北人口》《南方人口》以及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等进行文献检索,梳理相关的代表性文献,对中国人口学研究重点关注的人口生育政策、老龄化与老年健康、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人口与经济、人口统计与方法等若干领域以及婚姻家庭等相关主题进行了系统回顾与评述。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12):31-35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较为活跃的理论学派之一。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为对这一理论进行评述,介绍其理论方法的文献鲜少,不利于其在经验分析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不同积累阶段的划分依据、甄别积累的社会结构的方法,以此为基础略论中国积累的社会结构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 ,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 ,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 ,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 ,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 ,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 ,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 ,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 ,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 ,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于华  黄斌欢 《社会》2014,34(4):49-66
面对新时代的劳工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经典理论遭遇“中国特色”的诸多挑战。本文从社会结构性视角探讨权力、资本和劳工的关系与互动,讨论在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与转型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公民社会的生成有着怎样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工人而言,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体现为各项劳动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劳工的组织化权利的落实;公民权利是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条件,劳工阶级的出路在于形成自主的社会力量。工人的公民化过程,劳工权利亦即公民权利的获得与保护是解决劳资矛盾和转型正义的根本途径。就劳工问题而言,以能动社会的建设为先导,同时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也许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亲属制度和以国家政策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关系两方面对海外人类学的汉族妇女研究进行综述 ,总结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和近年来研究的新趋向 ,并提出今后在此领域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