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模糊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程祖瑞数学的领地一向被人视为确定性思维的王国。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也随着人类认识活动中心转向对不确定性的探讨,客观上要求并产生着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从而形成了数学思想的演进。随机数学和模糊数学便是直接以随机性和模...  相似文献   

2.
<正> 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于1965年创建的模糊数学,在数学界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对于开拓数学新领域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的文艺评论,也有很多积极的启发意义。一模糊数学用模糊的“模式识别”方法,不同于统计模式识别方法,而类似于人脑对事物进行模糊识别的方法。模式(Pattern)有样品、标准图形之意。数学上的“模式”指没有适当数学描述的信息结构。例如,我们看到一封信的手写汉字,就是判别它与哪一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的数学化、定量化趋势,要求我们寻找适宜的数学方法去描述教育现象和规律。不确定性数学是综合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对于教育研究工作具有方法和方法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数学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横断学科。客观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它的运动形式都具有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数学和它的方法可以普遍地运用于其他各门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数学方法的横向渗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往往会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但是,要把经典数学的方法运用到美学之中却叫人束手无策。这是因为,经典数学是一门高度精确和抽象的“硬科学”,而美学却是一门模糊的“软科学”,“硬”与“软”之间还没具备渗透的条件。随着数学本身在发展中出现了“软化”,即产生了“软分支”模糊数学之后,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美学才成为可能。那么,美学为什么是“软科学”?数学怎样“软化”并使两者的横向研究成为可能呢?美学的“软”是相对于形而上学的明确哲学而  相似文献   

5.
数理逻辑的发展与数学柏拉图主义郭泽深符号化、演算化的数理逻辑的出现,推动了围绕着以解决数学基础为中心任务的元数学、数学哲学的发展。正如前苏联数学家A·亚历山大洛夫所说:“对数学基础的研究,开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条道路,即研究数学证明的逻辑手段,这就...  相似文献   

6.
数学发现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过程,数学发现的方法也是当前数学教育非常重视的方法。数学发现伴随着新数学思想方法、内容和观念的产生。本文将从什么是数学发现、数学发现的寻迹、最优问题的数学思考和数学发现的哲学思考这几方面进行阐述。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过程。数学发现是数学发生重大进步的过程和方法,我国数学教育近年来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发现能力提出了很多要求,这是我国教育的进步。为此本文将从数学发现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育贴近生活,数学思想深入浅出。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作为数学教师行列中的中流砥柱,首先要对数学思想有整体的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性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它制约着数学活动中主观意识的指向,对方法的取舍组合具有规范和调节作用。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能培养理性思维,严谨素质,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思想的观念,进而体会数学的内在关,会使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兴的数学学科。它自1965年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提出和创立以来,已经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显示了生命力。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控制、决策、信息、心理、人工智能、经济等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数量分析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数量分析的历史和现状吴红经济学的数量化、精密化、模型化,既是当代经济学的一大特点,也是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它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经济学从它的产生开始,就是和数学密切结合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于17世纪,从它的产生开始就是和数学密...  相似文献   

10.
对模糊数学理论的发展,哲学界已经作了一些理论概括,但还未达到哲学概括应有的高度.模糊数学作为表征和处理模糊现象的重要方法,其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它表征和处理的只是客观模糊现象的一小部分.哲学对弥漫性世界认识客体模糊性把握,应在两方面表现出来,即具有二维性.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基础深深地扎根于现代自然科学。毫无疑义,现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可是,说来有趣,这个取得了如此巨大成就的现代自然科学,其基础仍然是不牢固的。例如,大家知道,现代数学的基础是集合论,而集合论中却存在着许多悖论,这就动摇了整个现代数学的基础。而且,自1902年罗素提出集合论中第一个悖论以  相似文献   

12.
美国控制论专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L、A、Zadeh)于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标志了模糊数学的诞生。 一 模糊数学产生的实际背景 客观世界中存在有三类现象,一类是必然现象,一类是随机现象,还有一类叫模糊现象。必然现象是指由已知的某些条件可以推出确定的结论的现象,如在100元人民币中,取出了10元,就能推出还剩下90元。又如知道了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质量m和所受的外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推出它的加速度a=-。表达必热现象的数学有代  相似文献   

13.
如果社会等级系统中的每个成员在地位的每一次重新配置中都只能上升不能下降(起码留在原地位),我们就说这一系统受着peter原理的支配,显然,这条原理在我们的社会里几乎无例外地到处盛行着。以数字例证计算的结果表明,peter等级结构有效地引导人们去获得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职务,它丧失对能力的洞察力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虽然似乎并不新奇,但它是运用数学语言和严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备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了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美学家断言:美是—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自然也不例外。这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然而数学美与美的社会形态之一的艺术美不同,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再现生活中的美,而数学美则是数学本身所具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文化思潮在数学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步入当代数学当代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在“21世纪中国数学发展研讨会(1991年,天津)”上谈到他在西安观光时突生感触: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古都,政治经济文化领一时之潮流。如今帝王之气已随时光流逝而烟消云散,西京的中心地位早已不复存在。数学号称科学的皇后,被视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象征,数学领域从来都聚集着每个时代的最优秀人才,但是数学是否也会在达于鼎盛之后而逐渐褪去光泽呢?在数学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黄金时期是延续上千年的古希腊数学与文艺复兴之后17-18世纪的欧洲数学。尽管人类数学史并不始于古希腊,但古希…  相似文献   

17.
一、民主党派性质模糊性的表现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世界上的事物及其现象的不确定性有两种:一种是可以下明确的定义,但它不一定出现,这称之为随机性,它是控制论以及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的对象。另一种是已经出现或已经存在,甚至大量存在而又很难给它下精确定义的那种不确定性,称模糊性。具体看,所谓模糊性,是指互为中介的客观事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时所呈现出的在概念划分上的不确定性,或日“亦此亦彼性”,它成为现代模糊理论(或曰模糊数学)的研究对象。从模糊理论看,首先应该承认,民主党派的性质客观上带有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发展生产力,它作为历史理性隐潜在社会主义运动的背后,并最终制约着这一运动的成败。因此,能否抓住这一历史理性,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邓小平理论紧紧地攥住这历史理性,并把它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理性统一起来,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把发展生产力与巩固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发展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内容,而这一内容的实质正是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老伴是个教书匠,教数学。有道是万事不离老本行,老伴把他的模糊数学也用在了家庭生活上。首先是经济模糊。老伴说,夫妻间矛盾常常是从经济上引起的,因此最好将它模糊掉。于是,家里的经济由我掌管,除了大笔开支须由两人商量取得共识外,对日常开支他不闻不问,使我在经济上享受充分的自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我们从来就没有在经济上闹过不快。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与信息成为当今企业家们的重要话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未来的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将是竞争和企业存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基于这一新时代的特征,我们的企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