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马克思揭示的"世界历史"形成后,人类实际上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性叙事正在或已经取代了现代性叙事。当前,文化已不再满足于狭隘的现代性阐释,而努力从全球性立场重新思考文化的颠覆和塑造现实的功能,现代性的内涵在扩大。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文化在同一时空出场,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使得民族国家遭遇文化发展的逻辑困境:文化异质化和文化同质化。为此,交往与融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超越即文化品格的超越向度、文化理念的升华向度、文化发展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2.
王本朝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41-44
本文主要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问题,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进程和资源构成.文章认为现代性和全球性作为西方话语可以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思维视野,但不能取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象本体和研究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需要在厘定西方理论的背景、内涵和边界的前提下,洞察中国现代文学问题的实质和特殊性,在坚持个体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破除悬置在主体或客体之上的形而上学理念,回到历史本身,回到现实自我,在对象、时代与自我之间实现历史的还原和思想的创造,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不同于现代化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性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现代性的困惑在于其双重的悖论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整体结构上的悖论,而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各自本身内部也是悖论性存在。中国还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超越现代性意义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梳理了西方的现代性理论(特别是复兴的现代性理论)谱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它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之间关联,并指出了我们应有的选择:强化问题意识,立足我国特定的现实,积极借鉴国外的现代性经验,将外来理论与本土的现代化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优势,吸收国外现代化建设的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相似文献
5.
郝江波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48-49,57
九叶诗派作为现代诗歌流派的重要一支,历来受诗歌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主题关注、意象构置和情绪表达三方面对九叶诗派的现代诗美进行论析.指出九叶诗派在创作及理论上进行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努力,并对九叶派在中国文学现代化、新诗现代化中的价值地位作了新的审视和界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在文化及文学研究中存在八大方面的缺陷与空白:以狭隘的文化实用主义为研究目的,缺乏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以化约化观点简单对待传统与现代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缺乏对其做以具体语义场的动态理解;以机械粗暴的态度来理解反传统,缺乏对反传统的深刻辨析;以文化解释者的主体性严重遮蔽了文化存在的客观性,缺乏对文化运动自身复杂性的认识;以圆满与完美的乌托邦想象来处理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缺乏对文化复杂性与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认识;含糊使用“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等概念,缺乏对其进行比较与区别;以外国尤其西方现代性来硬套中国现代性,缺乏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以社会现代性来理解审美现代性,缺乏对审美现代性之特殊性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金香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1-3
20世纪以来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崛起使原本就纷繁复杂的现代性面临"多样(多元)"与"西方(一元)"之争,这一争论实际上提出了现代性之合理化的普遍内涵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构成之间的辩证理解问题。以此观之,"东亚现代性"实质上是在"现代性认同"基础上谋求与文化传统的内在创生性相结合的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的五大弊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在文化及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弊病日益显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以文化解释者的 主体性严重遮蔽文化存在的客观性,缺乏对文化运动自身复杂性的认识;以化约化观点简单对待民族化与西方化、古典化与 现代化、传统与世界等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缺乏对其作以具体语义场的动态理解;以机械粗暴的态度来理解反传统,缺乏对反 传统的深刻辨析;以圆满与完美的想象来处理文化尤其是对待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急于想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集古今中外一 切文化之精华的终极至境文化,缺乏对文化建构立足点的把握以及对任何具体文化复杂性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认识;以外国 尤其西方现代性来硬套中国现代性,缺乏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与悖论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10.
略论现代中国的“反现代性”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增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
中国现代化进程,始于上世纪中来,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反现代化思潮,都是迫于民族危机的压力,西方文明的挑战的条件下产生和蔓延的。它们构成了20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精神、价值背景和资源,并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卡里斯码意识”和支援意识,程度不同地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思潮和“文本”,影响和预测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主题和叙事。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跟马克思的历史渊源关系,也由于它们具有的相近的批判性特征,使这种思潮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应当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多元状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它在当代中国的“嵌入”所产生的矛盾应当从中国现代性运动的特殊性中去理解。由此激活的视角,使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研究具有了历史性突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进程,这就要求深刻把握当代文化应有的特性。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先进性成为注目的焦点;需要面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文化的现代性成为注目的焦点。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之魂,先进文化则在本质上承载着新轴心时代中国社会的内在精神之魂。现代性的文化倡导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倡导市场调节的文化生产方式、倡导发展国际文化产业的强势文化品牌,是一种面向大众、走向世界的社会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3.
齐美尔、韦伯和哈贝马斯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现代性中文化分化的问题。无论是齐美尔所说的主客观文化的分化,还是韦伯和哈贝马斯所归纳的三个领域的分化,都与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立息息相关,对文化分化不同角度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现代性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以来遭遇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文化经历了四次文化整合,形成了文化主体的"空场"、文化内容的庸俗化、文化发展的无个性的特征。而造成这些文化特征的原因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但历史的原因更为主要,也更为深刻。因此,面对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如何定位已经摆上了中国人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16.
孙春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6):20-22
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现代和传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人文资源。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但重视和利用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的超越和扬弃,而避免对之简单的继承或抛弃,这是塑造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播学在学科体制和理论体系上的不完善,使得中国传播学的创新成为一个巨大而艰巨的理论问题。文化维度和现代性视野是解决这一问题必不可少的两个参照物。本文阐释了从文化的维度对中国传播学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在现代性的视野中考察传播学的创新问题,正好与从文化维度出发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互补性视角。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概念不应当是现代文明的另一个指称,它所指谓的只是现代文明的内涵或曰文化。其涵义有三个层次:现代文明的质的规定性;现代文明的价值理想;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问题,内孕着两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一,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问题;其二,现代性与中国性的统一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现代性与中国性之统一的要义乃是后发现代性建构与后(期)现代性建构的统一问题。后发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性向普世性的现代性开放,后(期)现代性则意味着现代性向特殊的中国性汲取滋养,以创化中国性与现代性相融汇的文化传统(不是传统文化)之河。中国现代性建构,从中国性角度看,在文化的生活方式层面之指标序列上,主要要致力的是:非普世性的亲友社群与超越文化;普世性问题却很可能是非普世性解决的全球化与生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西方语境中被提出与阐释的。伴随着中外诸多学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的多方面质疑,谁的现代性这一提问再次触及到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中国现代性的构建离不开中国语境,多元现代性的提出调和了现代性的普遍价值和民族传统的关系,重建精神主体性,重思中国近代思想的流变,才是中国现代性独特的剧情主线,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对象是考虑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