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龚世学 《天府新论》2011,(1):128-133
图腾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它随着原始氏族的融合、国家的崛起、王权的成熟而渐趋裂变,终至衰落。同时,先民崇拜的图腾亦由氏族社会时期的原生态图腾,渐渐演变成为部落联盟时期的复合图腾,复合图腾又为新兴的君主窃取,成为国家王权的象征、君主个人的图腾,并进而与天命、德行等观念相结合而最终演变成为王者的符瑞。可以说,符瑞文化与部分符瑞物象产生的过程,就是图腾崇拜日益没落而渐渐消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瑞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世学 《兰州学刊》2010,(12):146-150
符瑞思想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多个层面呈现出总结与整合的态势。《瑞应图》类作品对符瑞物象的汇集并付诸图录,《宋书·符瑞志》对先秦、两汉以来符瑞思想的全面申述,《南齐书·祥瑞志》《魏书·灵征志》对南齐、北魏符瑞之说的断代载记,都是这种态势的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3.
龚世学 《天府新论》2016,(3):137-144
文章探讨中国古代符瑞文化的释名、界定、表达范式、构成质素、本质属性、物象分类等本体论研究相关问题。认为:符瑞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符瑞拥有三种基本表达范式,包含天命、德行、王权、征兆等四个基本质素;符瑞具有奇异性、吉祥性与必然应验性,分为大瑞、上瑞、中瑞、下瑞四个等次,动物瑞、植物瑞等九个类别。符瑞文化本体研究是全面、深入开展符瑞文化研究的基石,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火星古称荧惑,其变化不定的行踪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天象,又被作为天神而受到崇祀.在宋代,因其与"国运"相系之故,对其尊崇至于极盛.这一思想史现象有其政治动因.  相似文献   

5.
福建文化最为灿烂的时期应属宋代。而福建宋代文化最为辉煌的地区首推闽北。闽北在宋代由于一系列特型文化的出现而光耀夺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文化?为什么这些文化一经产生便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政治背景及文化传统三方面,对宋代闽北文化全盛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宋代是闽北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闽北文化除了朱子学和法医学属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之外,还出现了茶叶文化、制陶艺术、史学、文学等影响和丰富中国文化的特型文化。  相似文献   

6.
梁桂芳 《文史哲》2006,(3):88-94
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化、理性化等考量标准,而只有杜甫契合了宋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核。陶渊明作为宋代休闲文化的典范,取得了和杜甫并称的资格,但他提供的生活模式只是宋代儒道互补文化模式下的一种补充。杜甫才是宋代文化的主要典范。  相似文献   

7.
南方文化的崛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从唐代开始,到宋代就进入了全面超越北方文化的时期。宋代文风的形成,是南方文化鼎盛的一个突出表现,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有不少天象为错记或伪造,也有不少以此虚假天象为基础的星占事应内容,后世对此多以"神巫"、"迷信"之语论,批评者多,但《左传》记录此类事宜的原因何在?从春秋时期历史文化语境出发,从现代眼光看来虚诞的星占事应却是当时社会真实的反映,人们认为天象变化是至高无上"天命"的意志体现,对"天"有类似宗教的信仰,因而星占活动对实际社会事务能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天象对统治者有道德规诫作用,而以"天人感应"的因果逻辑解释历史事件也是《左传》"传"书性质的要求;而且天象纪事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一直被官方垄断,对中国古代社会有重要意义,这都是《左传》重视天象记录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明代学者徐有贞曾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关于宋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原因,古今学者见仁见智,众说纷云。笔者试从宋初统治者主要是太宗皇帝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推行“右文政策”这个角度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10.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文士的评价,是以其文学创作为参照的。这种做法虽无不妥,但视野稍嫌狭窄,因为文学从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是文化成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精髓就是文化精神。文学创作一方面遵循着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对文化精神发挥着充实与完善的作用。文士,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与传播的核心力量。这一特征,在宋代文士的身上,体现得尤其鲜明。可见,从文化角度观照宋代(包括其他时期)文士的作为,不失为学术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1.
凌天松 《兰州学刊》2007,(1):149-152
历代词家对蒋捷词的批评莫衷一是,分歧主要集中在艺术水平与师承归属上,通过对各家批评的分析可以看出:蒋捷词兼法稼轩、白石,博采众长,容豪壮与深婉,词风旷达疏隽,小词独树一帜,堪当"宋末四大家"之评.  相似文献   

12.
元代名曰沙剌班者较多,且出自不同族源。但因重名之故,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与修《金史》、卓具才华的是唐兀氏沙剌班,取汉名刘伯温,与时人常有诗文交谊。曾任帝师和奎章阁大学士、位高权重的是畏吾儿氏沙剌班,《元史》中对此人记载较多。此外,《书史会要》提到的善写大字的蒙古氏沙剌班,与畏吾儿氏亦恐非一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部清代以来《锺氏族谱》考察,锺馗实有其人,且世代命官。锺馗之所以为正义化身,并被尊奉,反映了历代社会鲜明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盐业生产技术发达,产盐地域广泛,盐业经济呈系统化、规模化发展,虽然宋代流传下来有关盐业生产的文献记载较为丰富,但前人对传统史料的挖掘已经较为深入,开发新史料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宋代诗歌作品数量庞杂且流传较多,其中部分诗歌不仅有诗人对于国计民生的忧虑,还有对下层社会群众的关注。试从宋代诗歌记载较多的宋代盐业生产技术、盐业生产体制以及盐民生活三方面入手,运用"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历史研究新途径,力图展示宋代盐业生产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朴兵 《殷都学刊》2008,29(3):50-54
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不同。唐代饮食文化深受游牧民族和异域风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而朱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6.
彭炳金 《晋阳学刊》2011,(4):100-103,108
安置作为惩罚皇亲国戚和高级文武官员犯罪的手段出现于唐代,在唐代,安置作为流刑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主要适用于宗室、驸马等皇亲国戚。到了宋代,安置刑得到广泛使用,高级文武官员犯罪往往被安置外州。宋代安置刑的广泛使用表明宋代对于官吏犯罪的处罚力度与唐代相比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7.
宋代音乐文化和唐以前的音乐文化相比较,其显著特征在于音乐走出宫廷和庙宇,下移至民间,并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宋代皇家贵族对民间音乐艺术的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刘蔚 《文史哲》2004,(6):39-44
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门类,宋代是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段。宋代田园诗的演进经历了承袭、自立、突变、繁盛、深化五个时期:从北宋前期一味地步趋晋唐,到北宋中后期开始形成独特面目;从南宋初期因战争因素的介入而发生突变,到南宋中期由于大家、名家的出现而空前繁荣,再到南宋后期继续深化。在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宋代田园诗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薄走向丰厚,形成煌煌大观,为中国古代田园诗史绘上了绚丽一页。  相似文献   

19.
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均有涉猎,为南宋名臣。著述颇丰,文学创作成就主要在诗歌,为南宋著名诗人。然其生平事迹未见有专文论述,今勾稽史乘、方志、宗谱等史料,详细考出曹氏家世、事迹、著述等方面的情况,并予以编年,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曹氏诗文创作成就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由于陇东地区处于北宋王朝和西夏政权交错的地区,因此,陇东地区受到了北宋王朝的重视。作为边疆地区,宋政府不仅派得力大员驻防,而且大规模修建城池。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是陇东地区小城镇大规模兴起的主要原因,故而,许多城镇因军事意义的消失而被废弃。北宋时期,陇东地区的小城镇具有军事、商业、行政管理、教育教化、居住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