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水微澜》在李吉力人大河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蔡大嫂、罗歪嘴等艺术形象,这得益于李吉力人能够创造性实践法国自然主义理论和创造性地接受异国作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反映民族觉醒的程度并反射到现实。在近代中国,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清楚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一、可贵的历史洞察力——洪冯的反应若把“尊王攘夷”和“幕末改革”看作明治维新的前奏,则中国最早注意日本这一动向者,据小岛晋治氏等所编《中国人的日本观100年史》,应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185  相似文献   

3.
随着认识主体性的增强,认识的客观性是提高还是降低了? 有些论者在分析了主体因素对认识结果的干扰和影响之后,得出结论说:随着主体因素的增强,认识发展的方向偏离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真理愈来愈远,而在与客体自在状态相符合意义上所理解的客观知识,也是不存在的”,“追求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理想是破灭了”。这是在认识主体性讨论中相当普遍的一种意见。这种意见是片面的,和当前人类科学  相似文献   

4.
前一时期,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较多地围绕着真实性与倾向性、歌颂与暴露、文艺的真实和文艺的社会效果、文艺的真实性和反映生活本质这一类问题。说实话,这些问题还是比较抽象、宽泛的,讨论起来容易在文艺创作的外围兜转子。我觉得有必要具体探讨文艺作品如何真实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的真实性究竟受哪些因素制约,力求把真实性的讨论与艺术思维、艺术创作的规律特点、具体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些。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品的内在根据能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真实性的一个依据?它对作品的真实性有着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来,无论是社会呼声还是实际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已由放松导致成了“低温”态势。这一态势,恰恰成了极少数人煽动组织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可乘之机。现在,痛定思痛,该是冷静地思考并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一、认识上的偏颇,使精神文明建设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这主要表现为:1、片面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中心”代替一切,排挤其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我国当时的形视历史经验,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决策,  相似文献   

6.
<正> “意境产生于创作过程还是产生于对作品的审美过程?抑或两个过程都包括?”这是《意境之限界》(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3期,以下均称《限界》)一文所提出的问题。该文的回答是:“意境产生于作品与读者的审美关系中”,“是读者对艺术作品审美关系的产物”,“是读者对作品的体味评价”。这种把意境与创作主体一刀切开,把诗人排斥于意境创造之外的论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创作主体的介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历史典籍极其完备,其中主要体例之一便是传记。我国的文学遗产也最为丰富,此中就有大量的传记作品。只要稍加思索,我们就会自然地提出这样的疑问:传记做为一种文体,是属于历史的疆界还是属于文学的领地?即便是兼有两者,那么史学和文学体现于此中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有意思也有意义的课题。著名作家孙犁对此做了比较精深的探讨,给我们的启示是颇多的。 孙犁首先明确地指出:“人物的传记,自古以来,看作是历史范畴。”“传记是属于历史范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9.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已有一些史学著作作了公正的评价,但有关反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诗歌作品,却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原因何在呢?这大概同整个晚清诗一向受到冷落是一脉相承的。其实,晚清同我国各个历史朝代一样,还是出现了不少的优秀文学(包括诗歌)作品,反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许多诗歌就是  相似文献   

10.
《梼杌闲评》的思想倾向和形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歧路灯》是否被“埋没”的问题,学术界曾有过一场耐人寻味的争论。“历史筛选”论者说,任何作品都要受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好的保留;坏的淘汰,这自然不无道理。但据此推论凡是没有受到重视的作品,必定是该淘汰的坏作品,却未必公允。比如,《梼杌闲评》就是一部受到冷落的小说,对于它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但这绝不能作为它思想平庸、艺术低下的证明。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肯定的作品。下面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关注。 一 《梼杌闲评》是以作者所处时代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为题材的“当代小说”。它既是那一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生动反映,又是通俗小说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前一角度加以考察,可以见出它的认识价值;从后一角度加以评析,则可以看出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党诞生六十三周年的前夕,党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发出了第九号通知,要求各整党单位在对照检查完成后,“集中三个月左右时间深入地进行整改”,提出了整改的四个重点,其中之一是“切实消除派性,增强党性”。这就要正确认识与对待“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派。 对两派认识上分歧的主要原因,来自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文化大革命究竟是完全错误而应彻底否定呢,还是“三七开”而给予某种肯定?某种肯定的表现之一就在于  相似文献   

12.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界曾围绕中国文明社会初始阶段的社会性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时众说纷纭,卓见叠出。或言“亚细亚生产方式”,或言“家长宗法社会”,或言“奴隶制社会”,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奴隶社会论者们的宣传下,“奴隶社会”说影响越来越大,充斥各种教科书和学术著作,成为“显学”。然而这一学说是否符合中国历史实际?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特点?人们却不太注意过问。笔者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多年,对这一学说多存疑义,今将自己的存疑写出来,特与中国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国家名称变迁考——从“罗刹”到“俄罗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深 《江淮论坛》2010,(3):105-111
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也是中国最大的邻国。清朝与罗曼诺夫王朝的交往是中俄关系史上的开始时期,也是中国人对俄国形成认识的最初阶段。清朝前期,无论官方与民间,还是中央与地方,对俄罗斯的称呼多种多样,演绎了从“罗刹”、“老羌”(“老枪”)到“俄罗斯”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总画面,它的任务是认识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历史科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历史过程,它的任务是认识各种具体历史过程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即社会历史的特殊规律。因此,可以将哲学与史学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分别称为“哲学历史规律”与“史学历史规律”。它们是社会历史的一般的与特殊的规律在哲学家与历史学家头脑中的反映。由于人们对这两种认识的特性不清楚,常常将这两者混淆起来,在史学研究中出现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取代对特殊历史规律的探讨的倾向,或月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应当如何对待这个遗产?是抛弃还是继承?是批判继承还是全盘继承?怎样具体地批判继承?上海历史学会和本刊编辑部于1984年1月18日联合召开“历史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座谈会。与会者畅所欲言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现将发言摘要发表于后,以便深入开展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6.
裴德海 《学术界》2004,(2):272-275
无论是总结历史经验,还是回答实践的提问,每当我们提及“回到”、“重归”和“走近”马克思的时候,恰恰是因为我们背离和疏远了马克思。这一不可回避的“悖论”,日益催逼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历史和现实的难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还有没有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对此,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林源先生的新著《马克思走进新世纪》(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从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逻辑出发,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于必须与时俱进地走向新世纪,而新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更需要发展的马克思去指导,这是马…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的研究中,人们似乎对小说存在着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从未有过多少异疑。有这种思想倾向是不是说作者创作前先有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后用形象去衍化出来,还是客观地、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品的形象中?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形象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去进行艺术构思?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在某些同志文章中谈作者思想和作品倾向时,隐隐绰绰地  相似文献   

18.
融古铸今,是鲁迅《故事新编》的突出特点,也是作家在这部创作中的伟大开拓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这当然也适用于对历史上的文学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围绕融古铸今特点,认识和阐发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提供了哪些符合他的时代要求的新的内客和形式,也可以说是真正理解和正确阐释这部作品,从而给它以恰当历史评价的关键问题和根本任务。 那么,《故事新编》“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可是,作为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的洪秀全、冯云山,却造出一种新式“鸦片烟”——“上帝教”,并以它催醒穷苦的农民,掀起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终太平天国的全部历史,它的盛衰荣辱,始终没有稍离上帝教这剂“鸦片烟”。上帝教究竟对太平天国起了什么作用?应该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呢?剖析这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对我们认识宗教这剂鸦片烟与太平天国乃至一切农民战争的关系,或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张省林  潘洞庭 《云梦学刊》2004,25(1):114-116
很长一段时期来,强调表意与流利还是强调结构与准确是外语教学中不断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在教学现实中反映出来的总是顾此而失彼,不得两全。因此形成了“轻形重义”和“轻义重形”两种现象。而在语言学习中,只要坚持实践和探索形式与意义的内在关系,二者兼顾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