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字句里介词“把”前面的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把字句里介词"把"前的成分很复杂,从句法平面看,有的是主语,有的是状语,有的既不是主语,也不是状语;从语义平面看,"把"前成分是从主要动核里提取的,它可以是主要动核的各种语义角色."把"前成分对事件发生所起的作用从大到小存在一个序列.从语用平面看,"把"前成分可看作惟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汉代“任子”制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任子"?据《汉仪注》说:"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就是说,凡做二千石以上官的,任满一定年限,其同母兄弟或子一人,不需要其他任何条件,即可得到官职.封建官吏有了由法律确认的这种特权,其子弟世袭为官,也就成为天经地义之事."任子"制始于何时,不得而考,但汉初以"任子"为官已经是较普遍的现象.翻开《汉书》,"任子"的记载不胜枚举.如张安世"少以父任为郎",肖育"以父任为太子庶子",韦玄成"以父任为郎";而《汲黯传》称,汲黯不仅自己以父任为太子冼马,而且其"昆弟以黯故同时至二千石者十人";又《万石君传》说:"石庆方为丞相时,诸子孙为小吏至二千石者十三人,"  相似文献   

3.
王士禄与王士禛兄弟弱冠以甲科登第,并称"二王",由于家世、经历及文学才华而被时人比作眉山"二苏"。在清初特殊的家族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下,"二王"自觉追仿"二苏",表现在"磨勘之狱"与"二苏"精神上的契合,和蜀冈禅智寺唱和中文化上的认同。"二王"因此度过仕途的困厄,得到江南文人的认可与推重。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2):6-10
"亡命"多理解为逃脱名籍,从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来看,"亡命"因犯罪逃亡,其名籍犹存。"命"通"名",作定罪或罪名解,"亡命"乃因罪逃亡。"亡命"是亡人的一部分,指亡人有罪者。亡命者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东汉时期频繁赦免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罪人逃亡。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则寓言故事中,熟透的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结果动物们以讹传讹,变成"咕咚来了"的惊恐。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熟悉。最近在成都、广州等地,"砍人"传言引发的"咕咚效应",同样很是值得深思。有心理学者分析,一个传言唬得不少人撒腿就跑,这种行为属于集体无意识恐慌蔓延。恐慌的背后,是焦虑与不安。越是面对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的风浪,越需要有关部门保持定力、镇静施策。不实传言"遇真即化",密织公共安全防护网,用事实击碎传言;迅速提供权  相似文献   

6.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è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è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7.
"胡同"是北方地区对小巷的通称,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写作"衚衕",清末简化成"胡同",直到现在.文革后期,曾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元<析津志>中的衖通,是"衚衕"的前身,为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经笔者考证,"胡同"一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即已出现,"衚衕"的早期写法是"胡洞","弄"与"胡洞"系汉代古巷字的南北两音.  相似文献   

8.
"文人"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其远源是"士"。在西周到春秋初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春秋战国之际,"文士"崛起。到东汉时,"文人"等同"文士",指那些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代表社会道义的知识阶层的成员。  相似文献   

9.
霍州方言中的"前"除了有《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五个义项的用法以外,还可以单独作动词和语气词。作动词时,"前"表示祈使的语气,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但在语法特点上与"去"有很大的差别;作语气词时,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催促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表示不耐烦的语气。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寓言"本义是"藉外论之",即借他人之口发表言论。与戏剧"代言"有别,"寓言"是借人物之口言己之意。屈辞虽是屈原抒发情感之作,但不是直抒胸意,而是借人物之口抒怀达意的庄子式的"寓言体",比如《离骚》通篇神人自述,《招魂》主体部分借巫师之口以招魂,《卜居》《渔父》直称"屈原既放",类似"庄周梦蝶",直接将自己变身为情节人物以抒怀。《庄子》、屈辞多用"寓言"体,与楚地巫风、巫艺的文化浸润密切相关。其后赋作中将作者自己置身于情节中的"自嘲""辩难"等体式,均可视为屈辞"寓言体"的流风余韵。  相似文献   

11.
正"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曾是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也曾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然而近年来推动的"厕所革命",让厕所不断"改头换面"。正如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所说,"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今,"小厕所"与"大民生"联系起来,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厕所革命",让民生小事更有温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个成语叫"高枕无忧",形容处理事情非常顺利,一切皆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心态。"高枕无忧"说的是心态,而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这个成语往往会误导人们望文生义,认为"高枕"不仅会让人"无忧",而且会让人"无病",睡觉时使用较高的枕头有利于人的健康。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高枕"并非"无忧",经常使用高枕头的人反而更容易患一些疾病。经常使用高枕头睡觉的人,颈椎病  相似文献   

13.
"家"字"从宀从豕",具象地保留下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所谓无"豕"不成"家",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生存方式。通过对猪的圈养与驯化史的追溯可知,"豕"是农业文明特别是华夏农业文明的一个象征符号,"豕"与"家"的生养关系在饮食文化、节祭信仰等方面都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香港近期最广泛被大众讨论的社会议题之一,是"文化保育"。一宗景贤里事件暴露了政府对于古迹甚至历史的无感与无知。拥有70年历史,"一座俱中国文艺复兴风格的红墙绿瓦的建筑物",充其量不过可给电视台作拍摄民初  相似文献   

15.
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释"正名"实际上是将"正名"("纠正名义")错解为"以名正实","辨其受命之名"应该是对"正名"最为合理的解释。孔子的"正名"主张是针对卫国特定政治格局而提出的,意在强调卫君(辄)并未受灵公之命,"正名"语境中的孔子首先是以一个政论家的形象出现的,"正名"的逻辑学意义似乎应属后人的添加。孔子的"正名"能否成为一种"主义",进而成为"中国名学的始祖",这都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16.
"霞山"是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行政地名,因霞山村得名,但"霞山"本身的含义和民族属性都不清楚。有人认为它就是汉语地名,但是经过考证,它实际上是一个壮族地名,就是壮族地名"下山"的不同写法而已。从粤语看,"霞"与"下"存在同音关系,而且在该地区古代有"霞山"与"下山"两个地名同时存在。"霞山"壮文本作"hazgodau",因节省音节变作"hazdau"。"霞"指茅草,"山"指桄榔树,"霞山"原本就是以茅草和桄榔树命名的一个古村落。  相似文献   

17.
习惯上我们一般将"经典"并称,但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典"早于"经",在春秋早期,"典"的含义涵盖了经典的含义。直到春秋中后期,"典"中一部分即西周时期的经典文献才被尊称为经;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也被尊称为"经"——这二者都成为先秦时期经典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已经确认的战国简帛文字"京"的一种异体出发,系联战国陶文、货币中的两组"京"字的写法,认为都应该释为"京"。第一组作■、■之形,"京"是韩国地名;第二组作■、■之形,"京"表示粮仓。"京"的构形即像粮仓之形。"京"和"亭"是两个不同的字,秦系亭从高省丁声,六国文字从3丁声。  相似文献   

19.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20.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历来被视为是孔子鄙视妇女的言论.然而<论语>中有19个"女",除有一"女"作女本字解,其余18个"女"作"汝"解;"女子"应作"汝子"解."难养"是难教育、难培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是说只有你的儿子与小人算是难教育、难培养.孔子没有鄙视妇女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