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低碳城市群,促进节能减排,保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构建低碳化的城市群落生态体系。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区位、资源、人才、科技等优势和基础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而重化工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需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布局、低碳能源开发与利用、低碳消费与营销等。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高级区域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制度因素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变迁,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早期主要受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空间一体化的趋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长沙、 株洲和湘潭三市产业联动发展,受多元化的制度因素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功能一体化.近年来,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减弱,诱致性制度变迁作用加强,制度因素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万涛 《城市》2008,(10):48-53
现阶段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比较多,尤其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14日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它的研究可为我国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总,然后进行简要评述,并提出几个值得后续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宋姣姣  彭鹏 《城市》2017,(10):14-19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周边的城市带来了重大机遇.通过深入分析汨罗经济一体化、区位及交通等优势,正视经济实力不强、投资环境欠佳的不足之处,进行汨罗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定位分析.最后,从交通、产业及规划等方面对汨罗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路径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万涛 《城市》2009,(1):21-24
城市群是高级有机体.生态城市群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目标。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包含城市群和生态文明两个意思。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是建设长株潭生态城市群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使城市群与生态文明得到发展.但是要最终实现生态文明.还必须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关系到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低碳化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介绍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并阐述长株潭城市群低碳转型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7.
周艺怡  沈佶 《城市》2010,(7):64-66
一、城市群地区间出现产业链分工的发展趋势 当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区域经济竞争的新型空间模式,而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它取决于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产业布局是否合理,也取决于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鹏 《城市》2010,(10):53-57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在经过25年自主发展后终于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异军突起,并为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而不懈努力。2010年1月1日,《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儇》正式实施,标志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在地方立法的指导下全面、有序地展开。  相似文献   

9.
曾万涛 《城市》2011,(2):22-25
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已3年有余,建设长株潭“两型”新市镇既是优化长株潭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建设组团式城市群的需要,又是建设长株潭“两型”城市群的要求。长、株、潭三城结合部昭山、益阳东部新区、湘阴县界头铺适宜建设第一批新市镇;浏阳市、醴陵市、湘潭县将规划第二批新市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新市镇建设的首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2009,(12):34-39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获得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试验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作为二三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的动态物化载体,必然反映出区域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内在联系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偏离度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剖析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对城市化的弹性影响,最后从优化产业结构的维度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珠三角区域九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关联为背景,利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全域和局域对珠三角九大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关系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在全域回归分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广深两地局域存在的产业结构调整动态的空间关联性,结果显示:从全域空间计量的参数估计和分析结论来看,变量消费、产业结构初始值、人均GDP、技术进步率和政府干预显著,其余变量则不显著;进一步的GWR局域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初始值、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均显示出异质性。基于这两方面的分析,为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一体化与广佛都市圈产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宁  吴玲玲 《城市观察》2009,1(1):126-135
区域一体化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主体战略,从2000年首次提出“广佛都市圈”概念到现在,广佛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对接迈向产业合作的新阶段。文章在分析广佛都市圈现状产业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明晰区域产业分工演进规律,明确了未来广佛都市圈产业体系发展格局,提出了广佛都市圈产业体系构建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科学发展》2011,(6):12-25
目前上海已呈现后工业化时期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也面临战略性转变,并呈现出特有的方向与重点。同时,产业对外转移已成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其趋势体现于规模扩张型、功能整合型和战略扩张型产业转移,并集中体现在一些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5.
邓强 《城市观察》2014,(5):96-106
从产业技术创新积累的过程看,目前广州市产业发展正处于主导产业创新及产业替代升级的关键时期。但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高、技术商品化水平有待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尽合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竞争力低等。上述问题正成为广州通过产业创新实现竞争力整体提升的瓶颈,以及通过技术变迁实现产业升级的阻碍。本文在对广州产业创新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如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创新驱动"式发展战略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樱  周嘉毅 《城市观察》2009,1(1):136-143
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轨道交通的建设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而重构城镇产业的竞合格局。本文在分析珠三角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了轨道交通对未来城镇格局的影响,试图从空间格局的角度理解区域产业一体化,对未来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宏烈 《城市观察》2009,3(3):175-180
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可谓善待社会历史资源、改善城市空间环境、保持城市生机魅力与原真印记的科学文明之举。作为我国南方工业重镇,广州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创建自己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8.
符淼  张海虹  刘洋 《城市观察》2013,27(5):77-85
米兰市虽地理规模不大,却在世界时尚排名中稳居前四。米兰市的成就得益于成熟的产业网络。在结构上,米兰以制造业为基础,在政府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促进产业的集聚和产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在产业网络的运作中,以核心企业为经济和技术的增长极,以公共服务机构为纽带,辐射和带动整个网络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网络的存在,促进了企业和稀有资源的连接,共享了成员企业的专业功能,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和创新成本。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通过不断调整工业政策和适时进行产业升级,用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并首创以工业园区为主导的开发模式,从而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标杆城市。本文梳理了新加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和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并总结新加坡工业发展的经验,以期为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邝惠贞  刘力 《城市观察》2011,(4):156-165
以河源市为例,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以激发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促进河源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广东区域经济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