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认识论与解释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野。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研究认识的对象、源泉、真理性问题等。解释学是关于文本理解的学科,研究理解的对象、源泉、真理性问题等。在认识论的视野中,一切从本本出发、把本本看做认识的源泉和真理性标准的本本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认识理论,必须反对。在解释学的视野中,一切从本本出发、把本本看做理解的源泉和真理性标准的本本主义,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理论,应当坚持。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在提出者的本来意义上,是一个解释学的命题,表现了解释学上的本本主义而不是认识论上的本本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要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认识世界,认识怎样来,又怎样发展,认识的真理性靠什么来判断等等问题,都不能离开实践来说明。因此,正确理解实践,便成为整个认识论问题的症结所在,成为我们总结过去,探索和开拓未来的关键。不少文章在对实践的理解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本文也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和促进更加深入的探讨。实践是什么?不能凭理性认为“应当是……”来规定。正确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当我们具体分析人类活动本身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活动与一般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指出,这种区别“就在于劳动”。  相似文献   

3.
"理解"作为对事物的认识,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的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认识论的视野中的探讨。"理解"作为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的探讨。解释学与认识论是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有不同的意义。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问题有:解释学是否应关注理解的真理性?理解是否具有真理性即理解是否有正确与错误?衡量、检验理解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解释学作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研究,应当关注理解的真理性问题。理解的真理性,就是理解的正确性,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同一性。人类全部理解实践证明,正确理解是可能的,误解也是存在的。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或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或者从存在论角度,具体地分析实践的结构、功能,研究人类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研究的实践.一是从精神活动,或者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具体地分析实践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人类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理论地把握世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就是能动的认识论所要研究的实践.更一般地说.前者是哲学本体论所要研究的课题,后者则是认识论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庄周及其后学对真理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思考:怎样的认识才是真理?世人的是非见解和是非争辩是否可以得到检验?人们据以评判是非的标准是否可靠?认识的真理性与认识的层次、主体的状况、客体的内容有何关系?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如此等等。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把握庄子思想的特质以及为我们在探讨认识论问题时提供历史的借鉴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正> 对象范畴,在哲学中一般用来标志人类活动的目标。人类活动千差万别,但究其根本,无非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两大类。与此相应,对象也就自然地分为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有何异同?二者关系怎样?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有利于认识论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史学界曾就下列理论问题展开过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如何看待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究竟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如何评价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例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社会功能。这些对史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除了在认识论上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如何理解的问题之外,还有方法论上的问题。由于我们在讨论中习惯于把每个理论问题局限在它所在的特定范围内,孤立地、平面地、直线地加以考察,因此难以求得令人信服的结论。或者以为,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紧密相关的,要在认识论上有所更新,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所改造。本文拟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新探讨上述几个史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是当前中国史学理论界的热点之一.重新审识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有助于推进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讨论.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阐述了历史认识的对象和本质、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定义及其关系、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真理性等问题.普氏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发展有贡献,但也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9.
创立于19世纪、建基于经典自然科学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人类认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但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也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几年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通过自身的批判反思,已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人类认识史一再表明,每当理论研究迈向重大突破时期,方法论问题总是显得格外重要。科学史上因方法论的失误而导致错过重大创造发明机会的教训,不胜枚举。同样,重视和重审认识论研究方法论,对于今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拟就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方法论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试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0.
人类认识活动无论是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抑或是从认识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都是一个由多层次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这个复杂的大系统还同更复杂更大的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以及大脑的生理机能系统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致使要对人类认识活动作出精确而全面理论描述(任何描述都是一种解释)的哲学认识论,不能恪守某个既成的理论视角。只有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描述人类认识活动,形成理论上的互补效应,才有可能实现哲学认识论的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广泛、深入的讨论,实践标准本身的许多理论问题被提出来了。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有助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有助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概括和总结新的成就,做出科学的结论。本文想就实践是怎样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志们。(一) 实践是怎样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实践的科学涵义。因为我国哲学界对什么是实践的问题,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弄清楚实践的科学涵义是十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哲学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地在认识论方面被挖掘出来,这种努力已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在此,本文试图从另一个理论视角对皮亚杰哲学进行研讨,即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关系。皮亚杰哲学的基点是人类主体能动性之客观化问题,告示人们进一步去发现人的实践——认识进程与客体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是对列宁关于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思想的科学注释。然而,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人的实践——认识进程与社会历史本身的是根本一致的,正是这种哲学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统一,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些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试图把兴趣范畴引入认识论,建构认识和兴趣辩证统一的新型认识论。他的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批判黑格尔的总体性的真理观,拓展认识论的研究视阈和层面,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种认识类型的科学性、真理性作认识论的辩护;批判唯科学论的客观主义,强调认识论的反思批判性;凸显认识的价值方面,实现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从认识与兴趣关系的视角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试图改变孤立的主体的认识论模式,探讨认识主体间的语言交往关系。他的认识论虽然具有启发意义,但却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的观点。因此,尽管他自称他的认识论是指向人类解放的,但却聚焦于科技理性的批判上,而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张汝伦 《河北学刊》2004,24(5):71-76
在伽达默尔看来,释义学基本上不是一个认为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存在是释义学的.要证明这一点,首先必须证明科学之外种种经验方式的合理性和真理性.这就是伽达默尔艺术经验理论的实际目的.伽达默尔通过对近代主观主义美学的批判,证明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经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艺术真理的问题.艺术经验实际上是我们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15.
描述与实践: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当代科学视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涉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更深层次,量子理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势.人们必须把量子事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量子领域描述和实践关系所出现的新问题,带来了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新视界.描述是一种介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活动.由于密切关联着二者,描述隐含着人类认识和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层奥秘.量子领域的描述问题本身就典型地表明了实践不仅是一个纳入认识论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问题.描述至少可以看做生活实践的一种次生方式.描述活动在更深层次上涉及人类学特性,不仅涉及人类的生物特性,而且涉及人类的社会特性.描述具有比一般认识更明显、更根本的主体际性,在量子,描述和社会以及实践之间具有一种更内在、更根本的关联.在对量子世界的描述中,描述的真实性问题表现比在经典认识理论中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更强的实践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存在,因而在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认识主体不可能直接接触认识客体。认识对象的这种特殊性造成了历史认识的特殊性,并使历史认识论的研究遇到了一系列特殊的困难。正因为如此,能否认识历史以及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似乎成了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然而,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已经为我们走出这一理论迷宫,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本文拟就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即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本体论问题;也包括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即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问题。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的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概括地说,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各自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性,就不能确立正确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面对现代科学在物质世界研究中提出的新的层次:微观下面的渺观,宇观上面的胀观,现代哲学和认识论要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视野,就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类已认识(或作为一种科学暇说)的“极”事物(如“极小”的渺观,“极大”的胀观)现象?人类的认识能否突破这些“极”现象的界限而达到新的“极”现象的层次?概而言之,人类的认识会不会达到极限?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上概括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新的科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能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思想,把哲学认识论的触角不断仲向新的时空领域,以彻底驳斥时空有起点、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马克思《关干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二条的写作意图是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解决人类认识真理性的判定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是这一条的确切含心。近年来,有的同志又提出应把这一条广泛地看作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参见李淑梅:“对认识如何可能的回答”载于《哲学动态》1990年第5期,第13页)。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提纲》的第二条具不具有历史观意义?它所解决的是不是历史观问题?我们应不应该从历史观的角…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探讨日益深入.其中,对认识本质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上.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应予以扬弃;也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基干实践活动的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不能动摇的.本刊在上一期曾刊登了彭海堂同志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一文,这一期再发表同满宏、罗川山二同志的《论创造是认识的最高本质》一文.他们都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以及认识论其他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各抒己见,踊跃来稿,以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