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休年龄是影响老年赡养率和社会福利负担的重要变量,对维持社会保障的收支平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纷纷从退休年龄这一变量入手寻找对策,弹性退休制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大幅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在OECD各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以及对各国延迟退休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延迟退休方案可以保留适度的男女退休年龄差距作为改革突破口;延迟退休要合理设立提前退休、延后退休以及分类退休等弹性机制;延迟退休配套机制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劳动者合法权益,减少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长,减轻劳动者的工作负担;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之间可以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规定。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双重视角提供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和依据。社会保障视角显示,社会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性是推行延迟退休的主要动因;劳动力市场视角表明,延迟退休与老年人就业和中青年就业直接关联。我国延迟退休方案设计应加强代际公平性的考量,配套有利于老年劳动者就业的社会政策,更快提高女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4.
倪豪梅 《中华魂》2011,(5):68-70
退休制度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其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离开工作岗位养老或休养的制度。退休年龄是职工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年龄条件。重新审视我国现行退休制度中女职工退休年龄的相关问题,合理地确定退休年龄,对于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滞后的退休年龄政策与养老保险制度不相协调,阻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退休年龄势在必行.基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我国退休制度再思考,从养老保险制度历史发展把握退休政策安排,剖析我国退休政策安排滞后状况,结合地区试点效果论证弹性退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积极推行弹性退休制度、规范退休年龄政策、努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以适应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OECD国家的养老保险面临许多新问题,诸如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提前退休,老年劳动参与率低等。为了缓解危机,各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对退休年龄的改革。尽管我国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与OECD国家不同,但是,借鉴OECD国家退休制度的改革经验,对我国退休制度的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意味着我国将逐步迈向中度老龄化国家行列,传统的退休年龄制度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其中,现行女性退休年龄制度以身份和岗位并行确定退休年龄的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引发大量有关女性退休年龄认定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险权益争议,许多未达到老龄的女性被迫退休,引致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萎缩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负担持续增加。通过对女性退休年龄制度溯源探寻与系统性检视后发现,退休年龄审查规范的缺失和准用标准的冲突是导致女性退休年龄歧视与减损女性劳动权益的根本原因。女性退休年龄制度改革完善的法治路径应立足于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发展需求,在基本原则上坚持以权利本位为核心塑造女性退休权、禁止年龄歧视与身份歧视;在具体路径上以长短期相结合的方式构造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制度,短期内先行统一女性的退休年龄,不再以任何标准区分女性退休年龄;长期内逐步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使之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保护女性退休权益的理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平等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宪法权利的实现,有利于降低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保障不足带来的风险,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尚存在着立法有空白、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政府责任弱化、保险基金监管和保值增值制度有待改进、法律救济制度等问题,亟需在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上,针对相应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了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对于我国退休制度的调整以及是否要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退休年龄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退休年龄调整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本文从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力市场就业、家庭结构这三个因素分析其对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退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退休安置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又是其重中之重。针对现行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应变“国家保障”为“社会保障”的观点,并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企业职工退休时间的选择呈现出如下倾向: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激励职工按法定年龄退休,而不是推迟退休年龄;在条件允许时职工更趋向于提前退休。有关的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3.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不仅能保障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而且能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和人才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从养老金筹资模式、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及退休年龄等方面分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就上述问题和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良性运行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退休政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关注政策接受者劳动者的退休意愿。本文基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的10省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性别、婚姻、家庭负担、养老保险政策等对退休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并呈现群体趋同性与职业异质性并存的特征,不同职业者退休意愿受到差异化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从政策宣传、方案设计与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平衡退休意愿与退休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企业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变迁,剖析了目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办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台湾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包括“基础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双层保障制度,但不同职业或群体有不同的退休养老保险待遇,存在显明差异.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各类养老基金支付压力巨大,面临破产危机.台湾正在推进新一轮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原则是“财务健全”“社会公平”与“世代包容”,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将现行的“少缴、早退、多领”改为“多缴、晚退、少领”,其中公务员退休制度将由现行的“85制”逐步改为“95制”,未来劳工退休年龄也推迟5年;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充实养老金,避免破产.本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对当前中国大陆养老保险制度与退休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掀起了退休制度改革的浪潮,一些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也进行了延迟。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与国外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有关退休年龄制定上的差别等原因,造成了从年轻人就业状况、从企业经营者以及从生活负担较重人群等角度的对延迟退休的反对观点;也产生了从我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从实际的养老金收益以及从老年人的工作延长是否对年轻人就业造成压力等角度对延迟退休的赞成观点。对以上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借鉴国外改革方法,建议我国在出台延迟退休政策时,应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具体情况予以区别对待;制定退休年龄范围,不同年龄享受不同养老金待遇。此外,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知识普及。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探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退休年龄等是解决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可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养老保险争议救济制度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养老保险权益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争议救济制度立法和司法问题的剖析,提出对养老保险争议救济制度的改良思路,从而强化对劳动者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变劳动者自身收入在时间上的配置、代内收入再分配和养老金收益水平等因素来影响其退休行为。本文通过劳动报酬法分析退休行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得出劳动者推迟退休时,人力资本的价值将会增大,这将激励劳动者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时,本文在二期迭代模型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了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对退休行为的影响,结论显示提高社会保障缴费率将增加劳动者的退休年限,即劳动者将选择提前退休,进而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